作者:徐鹏堂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教授
今年是许光达大将诞辰110周年。许光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我军装甲兵的主要创建者。他的伟大一生,不但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而且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质、优良的工作作风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力弘扬光达精神,对于全面从严治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古以来,中国有志之士皆以此自我训诫,把民族兴亡、国家前途、百姓疾苦时刻记挂在心上,作为自己的分内责任。这是一种社会担当精神的体现。正是千千万万个有志之士在社会发展中勇立潮头,才带领人民群众不断推动了社会发展进步。许光达就是这样一位有担当精神的有志之士。
1908年11月19日,许光达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他很小就做了放牛娃,私塾先生邹希鲁被他的好学精神感动,准许他免费就读,给他讲述的屈原、岳飞和家乡爱国志士谭嗣同、黄兴等人的故事,不断感染着许光达的幼小心灵。1921年秋,许光达考入长沙师范学校,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在这里,进步老师及学长的引导、革命书刊的启蒙,使他获得了进一步的思想启蒙。当时的中国,遭受列强欺凌、封建统治的双重压迫,民不聊生,国运衰微,使许光达对身处的黑暗社会深恶痛绝,对劳苦大众的苦难生活深感同情,经常到岳麓山上瞻仰黄兴、蔡锷、刘道一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墓地,深深被他们的为国为民精神所感动,立志救国救民的思想越来越强烈。他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思想上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于192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春,许光达被中共湖南省委选送报考黄埔军校,并以优异成绩被黄埔军校录取。从此开始了职业军人生涯。
在战争年代,许光达曾任军参谋长、师政委、师长,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长、教育长、分校校长,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部部长兼延安交通司令、防空司令和卫戍司令,八路军第120师独立第2旅旅长兼晋绥军区2军分区司令,晋绥军区第3纵队司令,西北野战军军长、第2兵团司令员。他敢于担当,智勇双全,堪称文武兼备的一代名将。
许光达在南昌起义部队南下的三河坝战役中初显军事才华,被朱德夸赞为“好一个娃娃连长许光达!”。在洪湖苏区,他任红六军参谋长时,为推动红六军从游击武装向正规部队转变发挥了积极作用。血战杨林寺,他率部掩护红二军团指挥部撤离,与敌激战两昼夜,打退敌人三个旅的进攻,出色完成了任务。1931年5月,国民党军十个团围攻马良坪,许光达指挥若定,以一个团兵力与敌人十个团周旋,与主力部队失去联系后,果断决定攀登悬崖突围。1932年,许光达在战斗中负重伤,后经地下党组织安排,被暗中送到苏联治疗,终于把那颗距离心脏非常近的子弹取了出来,保住了性命。抗日战争时期,他领导晋绥军区第二分区军民,积极贯彻毛泽东同志“把敌人挤出去”的方针,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挫败了日军的“扫荡”和“蚕食”,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1947年在沙家店战役中,许光达指挥第三纵队在乌龙铺背水一战,顽强阻击国民党军,掩护党中央机关转移。事后,毛泽东称赞此战曰:侧水侧敌本是兵家之忌,而我军犯了这个忌,却取得了前无古人的胜利。周恩来赞叹:“许光达功不可没!”史学家则说:“这一仗许光达如果打败了,中国历史将改写。”1948年春,事后被毛泽东连夸三个“打得好”的宜川大捷,采用“围点打援”战法,即以部分兵力围攻宜川,集中主力于运动中歼灭来援之敌。此计策正是许光达献给彭德怀的。1948年4月,国民党军从延安、洛川弃城逃跑,他抓住战机,指挥部队连续追击敌人三昼夜,战果硕硕。1949年7月,在西北战场进行的带有战略性质的扶眉战役中,许光达指挥第二兵团迂回敌后,截断敌人退路,为歼灭胡宗南集团四个军,保证战役的全胜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兄弟部队共同解放兰州,取得了西北战场的决定性胜利。此后,他率部挺进河西走廊,斩关夺隘,创造了17天推进700公里的奇迹,为大西北的全部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许光达出任装甲兵司令员,他为装甲兵的建设付出了巨大心血。他克服没有经验、没有人才、没有教材等种种不利因素,领导组建了装甲兵的机关、部队、院校、基地和科研机构。中苏交恶后,他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代T-59式坦克、轻型坦克、水陆坦克、装甲运输车等。许光达提出的“没有技术就没有坦克部队”、“为掌握坦克技术而斗争”这些重要论断,实际上成了指导装甲兵发展、建设的重要理论。他身体力行,甘当学生,不顾自己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五十岁仍带头学习坦克技术和操作技能。在许光达表率作用的影响下,包括许多高级干部在内,广大装甲兵官兵习军练武蔚然成风。在许光达的领导下,创建了一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铁甲雄师。
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敢于担当是中华民族仁人志士的精神品格,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责任担当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正是有像许光达这样的一代又一代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担当、铁一般纪律的共产党人的前仆后继,我们党才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迎来了新中国的建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发扬担当精神,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书写出绚丽的人生篇章。
20世纪20年代初,社会风云变幻,思想潮流激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让在民族危亡关头苦苦挣扎的青年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1921年秋,许光达考入长沙师范学校,当时,长沙师范学校也秘密成立了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在徐特立等人的影响下,许光达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向导》、《新青年》、《湘江评论》等进步书刊,同时他也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实践中,他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由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1925年5月,许光达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时年还不满18岁。在不断的学习、思考和比较中,许光达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许光达将自己全部的身心交给了党,献给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他始终对党绝对忠诚,理想信念坚定,无论生活多么艰难,环境多么险恶,敌人多么凶残,革命意志从未消退,始终为自己的信仰不懈努力,直至逝世。
1926年春,许光达被中共湖南省党组织选送考入黄埔军校。而此时的中国,尽管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大革命在轰轰烈烈的进行。由于国民党右派在蓄谋破坏国共合作,夺取革命领导权。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疯狂捕杀工人和共产党员,仅仅4天时间即到4月15日,上海就有300多工人被杀,500多人被捕,5000多人失踪。被杀害的工人、农民和共产党人尸横大街,首悬城头。在这血雨腥风的日子里,一些不坚定分子离开了党的队伍,有些人甚至背叛了自己的信仰叛变投敌,更多人谈“共”色变。黄埔军校也在“清党”之列,要求学生重新填写“学员政治面貌登记表”,面对白色恐怖,许光达郑重地写下了“中国共产党”五个大字,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死不退出共产党”的坚定决心。1927年10月初许光达在南昌起义南下的三河坝战役中,身负重伤,被安置在一户农民家中养伤。二十多天后,伤未痊愈的许光达踏上了寻党之路。到1929年5月与安徽芜湖党组织接上关系的一年半时间里,许光达在潮汕、上海、寿县、蚌埠、南京、武汉、长沙、清河、北平、无锡、芜湖千里寻党的途中,他怀着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两渡长江黄河,踏遍华南华北,历尽艰辛,辗转千里寻找组织,从不言弃。
新中国成立后,许光达担任装甲兵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等职,为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卓著贡献。无论在何岗位,担任何种职务,他都能以自己的言行,践行着为共产主义献身的入党誓言。 “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光达虽然遭受迫害,他都矢志不渝,始终保持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他还叮嘱自己的孩子:“你们要永远跟着毛主席干革命,好好学习,好好工作。”许光达以忠诚和生命践行了“只为人民谋解放,粉身碎骨若等闲”的铮铮誓言,充分体现了他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党员干部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才能在大风大浪中无所畏惧。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们党攻坚克难、克敌制胜的全部秘密。
许光达的一生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人民群众,尤其是战士。许光达从青年时期就开始积极投身革命,从最初的黄埔军校、洪湖苏区、莫斯科学习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驰骋大西北,到解放后任装甲兵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一直到他逝世,纵观其一生,无论是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他始终自觉地与人民群众融入到一起,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战争的年代,许光达爱兵如子,尽管许光达已经是纵队司令员,按照标准要求,可以有许多“特权”,但是他始终和官兵打成一片。为了使部队在长途行军中不丢掉一个战士,他不但把自己的乘马让给伤病员骑,还和政治委员一起,用担架抬着重伤员,走在部队的前头。艰难困苦的时候,他和战士们一样吃糠咽菜,用马料豆充饥,从没有利用职权搞过一点特殊享受,以致使他的一个刚满周岁的女儿被活活饿死!
新中国成立后,许光达担任装甲兵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职务虽然很高,但他始终平易近人,对下级既尊重又关心。干部去找他谈什么事情,他总是主动站起来迎上去握手,亲自倒水,使人感到亲切,无拘无束。逢年过节,还到他的警卫员、汽车司机、炊事员的家里看一看,问问有什么困难,表示对他们一年来服务工作的感谢。三年困难时期,有一天许光达听说机关卫生所的一个医生的小孩没有奶吃,又订不上牛奶,他马上派警卫员到牛奶站,说明情况,要把自己吃的那磅牛奶转让给医生的孩子。
1963年,许光达因眼疾住进解放军总医院治疗,经会诊后确定为麦粒肿,决定由眼科一级教授张福星为他做手术。手术时不慎却碰伤了角膜,许光达的眼睛便红肿起来。此事立即惊动了中央保健局,中央保健局便下达了三点指示:一是追查责任;二是许光达立即转北京医院治疗;三是写出事故报告。许光达对此也作了三点回答:一是我不转院;二是仍请张福星教授治疗;三是不要追查什么责任,此事不必大惊小怪。出了事故,张福星教授的思想压力很大,而许光达夫妇却把他当作贵宾接到家里来,肯定他的劳动,感谢他的治疗,劝他放下一切界想负担放手大胆工作,他们夫妇绝对信任他。张福星教授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在他的精心治疗下,许光达的眼疾也很快就治好了。
许光达心系群众,关心部属,始终保持普通一兵的本色;他对老百姓始终抱有一种悲悯情怀,能够体味群众之疾苦,了解百姓之冷暖,这样就使他深受广大官兵的敬重和爱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这既是总书记对我们党践行群众路线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同时也深刻阐明了新时代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性。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要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需要我们以许光达这样的共产党人为榜样,一以贯之的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清正廉洁,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统,是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对自身品德修养的自觉追求,并在实践中转化为不思妄取、清廉自守的自律行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把清正廉洁作为必备政治品格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许光达不但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且他时时刻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许光达只讲奉献、不求索取,只重事业、不谈名利。1935年,许光达在苏联学习期间,被党组织派往新疆调解盛世才和马仲英之间的矛盾。他是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将领,通晓军事,精通俄语,又熟悉国际、国内形势,圆满完成了任务。在苏联的马仲英为了感谢许光达,赠送了357.1格兰姆黄金作为其回国的路费。许光达将黄金全数上交给共产国际经济管理委员会,请求将黄金转交中国的救济会。1955年部队实行军衔制时,当他得知将要被授予大将军衔时,便给中央军委写了一封请求“降衔”的信,中央军委并没接受他的“降衔”请求,要求“降衔”不成,许光达又上书要求“降薪”,终获批准,其他九员大将的工资都是行政四级,而唯独许光达是行政五级。毛泽东称赞许光达是“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
许光达对自己和子女亲属要求非常严格。他到某坦克厂蹲点时,主动给自己规定了“三不”:不准另外做饭,不准安排到高级宾馆去住,不准给他任何特殊照顾。他去教具厂视察工作时,事先通知:不准戒备森严,不准列队欢迎。他常说:“我们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没有在生活上要求特殊化的权利。”组织上考虑到他多次负伤,还患有严重的风湿病,为减轻他的伤痛,购买了两个沙发床,他坚持自己照单交了钱,并撕掉了发票,怕工作人员拿去作为营具报销。1960年冬天,全国出现严重粮荒,许光达的四哥和六弟饥饿难耐从湖南来京求助,想在身为装甲兵司令的兄弟家中度过饥荒。许光达有点不近人情的坚持按照装甲兵党委“来队家属只住三天”的规定,留他们在家中住了三天,就让他们带着家里仅有的几十斤全国粮票返乡,在返乡途中他的六弟因饥饿患病去世。许光达对孩子要求也很严格。上小学、中学时,许光达不准孩子填登记表时写爸爸的名字和职务。学校要推荐孩子到国外学习,也被他拒绝,他的理由是:不能因为是国防部副部长的孩子就应该优先出国。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共产党的干部就是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他反复强调,“清正廉洁”和“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一样,也是“好干部”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领导干部保持清正廉洁尤为重要,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许光达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入党时的誓言。他敢于担当、勇于牺牲的斗争精神,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他艰苦朴素、廉洁自律的思想情操,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黄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