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中国记忆 >历史人物>正文

闻鼙鼓而思良将——重温中国装甲兵之父许光达大将

2018-11-15 16:28 来源:《祖国》

    今年是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国装甲兵之父许光达大将诞辰110周年,斯人已去,旧影犹存。对今天的人来说,许光达这个名字或许已然陌生,但对当下的军人而言,他不应该渐行渐远……

闻鼙鼓而思良将——重温中国装甲兵之父许光达大将

许光达大将

开创朱日和训练基地

    2017年7月30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检阅部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是党、国家和军队的最高领导人第一次踏上这块蒙语意为“心脏”的神圣热土,首次在野战化条件下亲临沙场检阅部队。

闻鼙鼓而思良将——重温中国装甲兵之父许光达大将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朱日和联合训练基地隆重举行。图为习近平乘车检阅部队。

    此前,历史上还有两位雄主在朱日和检阅施令:800年前,成吉思汗的铁骑由此扬鞭远征,横扫亚欧;300年前,康熙皇帝御驾亲征,经此维护祖国统一。

    朱日和,这个当年在报纸上连名字都不能提,而以“华北某训练场”代替,外军也只能在侦察卫星图片上一睹其风采的神秘之地,因此次阅兵的举行,瞬间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并为国人耳熟能详、津津乐道。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个今天可与美国“国家训练中心”想媲美、被称为东方“欧文堡”的朱日和训练基地,和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国装甲兵之父许光达大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一九五七年,原军委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大将与内蒙古军区(大军区职)司令员兼政委乌兰夫上将商定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与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跨旗界的地方划岀一块约1000平方公里的区域,作为装甲兵部队的演习场,可满足一个坦克师规模的进攻演练。朱日和演习场由此诞生,俗称内蒙靶场,正团级单位。同年,一个加强坦克师战术演习场在此组建,朱日和训练基地的前身于是成型。

    2003年,朱日和训练基地对外军开放,其神秘面纱才得以首次向世界揭开。2005年,“北剑—2005”军事演习在朱日和合同战术训练基地举行。这是建国以来解放军邀请观摩国家最多、对外展示规模最大、开放透明程度最高的一次涉外观摩演习,来自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等24国40多名军事观察员观摩了演习。2014年举行的多国联合反恐军演“和平使命—2014”,参演方包括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兵力达到7000人,规模超过历次军演。经过60余年的建设发展,朱日和训练基地目前已经成为亚洲最大、我军最先进的陆空军军事训练基地,也是我军首个“复杂电磁环境应用系统”和唯一“联合作战实验场”。许光达大将九泉有知,可感欣慰。


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部队

    “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部队”,是许光达大将在我国首次提出的关于装甲兵建设的一个重要观点。

    1951年11月15日,许光达在装甲兵团以上军政干部集训会议上作《关于战车部队训练中的几个问题》的报告和总结讲话,首次提出:“战车部队是技术兵种,不能掌握技术就没有战车部队。”次年5月12日,许光达在装甲兵军事教育集训会议上重申了这个观点:“技术是装甲兵建设的基本问题。”“……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技术工作,离开了技术工作,既无建设可言,也就没有装甲部队。”

闻鼙鼓而思良将——重温中国装甲兵之父许光达大将

许光达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权威军事专家在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时,仍对许光达当年提出的这一观点推崇称道不已。他们认为,许光达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正确地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科学地表述了政治与技术、精神与物质、人与武器装备之间的关系,是有远见卓识的。“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部队”这一观点在技术观念已然深入人心的今天看来,似乎是个天经地义、勿庸置疑的浅显道理,然而,很多看似极简单的道理,背后却往往饱含鲜为人知的智慧凝结和艰难求索。

    新中国成立之初,装甲兵组建之际,装备奇缺、懂得坦克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更是凤毛麟角的现实姑且不说,用惯了土枪土炮、文化素质普遍低下的我军官兵刚刚经过战争洗礼,思想理念还停留在旧式武器、传统作战样式上,对坦克、装甲兵、机械化作战等等这些对自己来说显然是全新的事物,基本谈不上什么认识,更遑论要意识到技术之于装甲部队建设之间的关系了。这种情况不仅普遍存在于当时的广大基层官兵之中,即使在高级将领中,亦不为鲜见。因而,一旦我们置身于这样的大背景下去品读“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部队”这句话,才能领略到许光达的远见卓识和不同凡响。  

闻鼙鼓而思良将——重温中国装甲兵之父许光达大将

1964年6月,许光达陪同毛泽东观看坦克部队的军事表演。

    历史证明,许光达当年提出的这一技术兵种建设思想不仅极具前瞻性,而且由于准确地把握住了技术兵种建设的脉搏,道出了技术兵种建设的实质,为尔后的装甲兵部队的顺利发展打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为其他技术兵种建设提供了有效的借鉴。不唯如此,即使将其放在科技强军、质量建军的今天,尤其是信息化条件下如战略支援部队等新兵种的建设中考量和品读,一以贯之,依然极具现实指导意义。许光达大将无愧为“中国装甲兵之父”、一代儒将。


指导员上车

    1950年6月,毛泽东主席签发了中央军委命令,任命许光达为装甲兵司令员。

    装甲兵成立之时,全国只有2个战车师又2个战车团、官兵1.25万余人、坦克仅543辆。这些数目可怜的坦克,都缴获自国民党军队手中,除一部分美式水陆坦克外,其余大都十分陈旧、破烂不堪,根本无法动弹。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当时的新中国还无法生产坦克。于是,在苏联的支持下,中国从苏联购进了10个坦克团的装备。另有苏军坦克部队官兵随装备来华,以连为单位,采用“一对一”的方式,通过翻译人员,按专业分组组训,对新生的中国装甲兵施教,传授专业技术、战术。由于最初的编制照搬自苏军,而苏军坦克部队编制中并无担负政治工作的指导员的定位,这就意味着中国坦克部队中也没有指导员这一编制。面对这个始料不及的问题,许光达认为,长期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我军的建设及部队官兵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指导员不能上车,就意味着无法在战斗中进行动员,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于是,尽管平时和苏联顾问之间相处友好,但在这个原则性的问题上,坚持己见的许光达毫不让步,甚至同苏联顾问发生了一次争执。激动之下,他质问苏联顾问:究竟是你是这儿的司令还是我是这儿的司令?“指导员上车”最终被确定了下来。

闻鼙鼓而思良将——重温中国装甲兵之父许光达大将

1958年,许光达与坦克乘员在驾驶场上

    直到今天,在装甲兵部队的每个连队,都会有一辆专门的指导员车,即为彼时许光达面对权威坚持己见、毫不让步的结果。指导员登车加入战斗编队,是许光达“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兵”思想的在部队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它不仅改变了苏军原有的编制,还把我军的政治工作与技术工作牢牢地结合了起来,拓展了我军编制中指导员这一职责的技术职能,丰富了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这既是一种扬弃,也是一种创新。

    诚然,在许光达戎马生涯的传奇人生中,以上拾取的不过是其深邃思想中的一鳞半爪,然而,正是许光达们为后人留下的这些吉光片羽,却是实实在在地构成中国现代军事思想的鲜亮底色,于今凝目,醒脑依旧。尤其在今天,在斯人蒙冤辞世已近半个世纪之际,中国军队建设又一次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此时此刻,身为军人,重温中国装甲兵之父许光达大将,或更有别样收获。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建设强大的现代化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打造坚强高效的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作战体系,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闻鼙鼓而思良将。然则鼙鼓已闻,号角在耳,前行路上,良将几多?

    本文作者王雄康单位系武警指挥学院,大校军衔。


(责任编辑:黄婷)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