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消息 科技给力,农机逞威。当前正值秋季播种的大忙季节,四川梓潼县各地启用5000台“铁牛”耕地、垄行,田间地头到处都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铁牛”齐上阵,为广大农民减轻了劳动强度,也为梓潼秋播20万亩小麦、20万亩油菜、10万亩青菜做出了积极贡献。
农民秋播忙
耕作方式的不断更新,是近年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一方面是因为原来的耕作方式耗时费力,农民有使用机械化耕种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广大农村地区生产条件大幅度改善,特别是土地整理项目的普遍实施,使以前零散分离的土地变得集中连片,适宜规模化种植,这就为“铁牛”进村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张成俸是梓潼县宝石乡场坝村村民,以前,他和县内大部分村民一样,只会用牛来耕地犁地,一天最多也就只能耕种2亩田地,不仅生产效率很低,而且人也特别劳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今年,他和老伴儿商量了一下,花6500元钱买了一台小型旋耕机来替代耕牛,真是不用不知道,一用吓一跳,没想到这家伙不仅干活麻利(一天要耕6亩地),而且吃得也少(只添加汽油)。
这几天,张成俸正驾驶着自己新买的旋耕机,撸起袖子在大田里翻耕土地,忙于播种小麦。一说起使用“铁牛”的感受,他就滔滔不绝。“还是‘铁牛’省工省力,用起来简单方便,干起活儿也特别有劲。不用的时候往边上一放就是了,再也不像耕牛那样一年到头天天伺候,实在省事儿得多。”
经过一下午的劳作,一块两亩的大田很快就翻耕结束,玉米秸秆也被旋耕机打成小节埋进地里,作为生态有机肥来培育小麦成长,土块被碾得细碎平整。刚把土地耕好,老张也顾不得擦把汗,把机器往地边一停,就赶紧帮着老伴撒种撒肥,他想抓紧时间把这块土地种上小麦。
这几天,只要随便往梓潼的乡村一走,就能听见农机轰鸣的声音,看见田间地头忙碌播种的身影。不知不觉间,“铁牛”正逐渐取代传统的耕牛,成为秋播的主角儿,也正成为农业发展的生力军。
据县农业局党委书记、局长杨光勇介绍,为了搞好农机推广,梓潼积极落实国家农机补贴资金,减轻农民购机压力,提高农民使用农机的积极性。在农机使用过程中,县农业局定期举办新型农机操作培训现场会,手把手教会农民规范安全操作农机,并免费提供农机故障排查咨询服务。
近年来,随着农机补助政策的全面落实,梓潼农民购机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县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升。据了解,仅今年秋播过程中,梓潼机耕作业面积达到85%以上,机播面积达到50%以上。(文/图 刘仁喜 陈仁康 彭彬)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