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洛杉矶包括洛杉矶县、奥兰治县、河滨县等5个郡131个城市,是仅次于纽约的全美第二大都市区,其各大集群的发展思路常被产业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所津津乐道。在洛杉矶的产业结构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国际贸易,第二是旅游业,第三是影视娱乐,第四是科技产业,第五是商业和专业服务。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共享的区域性平台,使洛杉矶好莱坞电影产业集群的成长能够更为广泛地汲取区域发展的活力。与此同时,城市经济的发展战略所体现出的集约化、集聚式发展思路,也使电影产业集群的发展进一步受益。
上世纪末,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总部从华盛顿迁移到洛杉矶海边的圣莫尼卡小镇,公司椭圆型总部大楼设计的像五角大楼。在为美国政府及军队提供决策服务的同时,兰德公司利用它旗下大批智囊人物,为世界顶级商业企业界提供广泛的决策咨询服务,并以“企业诊断”的准确性、权威性围绕着智库产生形成了“智库产业集群”,让政策设计、创新人才、技术研发、高端产业和市场资本都聚集同一个平台中,并发挥协同作用。大量高端人才和技术聚集,为洛杉矶引进了IT、金融、研发、航天、电子信息等高端产业并提升了电影产业,带动文化产业,拉动了国际商贸旅游服务业。在城市转型发展思路上,洛杉矶不断通过合并周围的小城市,实现规模的扩张,使智力、资本、技术、创新的组织与管理方式等纷纷向洛杉矶集中。
“智库产业”是创新型知识经济的集中体现,以智库为载体整合高端人才的智力知识资源,以创新型人才为核心产生的全智能产业链的集中体现。智库产业也可以理解为“智库+” 即智库+政府决策、+高端人才、+高端产业、+金融市场、+科研咨询,由此形成政府政策开放带动、参政议政的高端人才聚集推动、高端产业集聚拉动、金融市场融合互动、科研咨询创新驱动为核心产生的全智能产业链条。
美国好莱坞环球影城
上世纪70年代,洛杉矶周边的15个县渐成一体,逐渐发展。选择地限制原有工业的门类,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1972年至1979年间,仅洛杉矶航空、电子工业就增加就业机会11 万个。1985年仅洛杉矶县高科技产业容纳就业人数即超过25万。洛杉矶市区则集中发展娱乐、服务行业,市中心商业区成为金融保险公司、会计师事务所、饭店和大型娱乐场所的聚集地。1990年洛杉矶服务业收入比1970年增加了 2.1倍,与同期制造业收入增长几乎持平。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太平洋经济圈的持续发展,洛杉矶凭借其西部国际大港地位,与亚太国家与地区贸易往来频繁,来自日本、韩国、香港以及中国大陆的资金和移民大量流入洛杉矶,极大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洛杉矶在与太平洋国家与地区不断加强经济联系的过程中,全球性城市得以实现。国际化城市又进一步使好莱坞电影产业集群进一步融入全球化竞争,并通过强大的文化产业影响世界文化价值观。此外,洛杉矶及其城市圈内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强劲的文化消费能力,成就了“好莱坞”在电影产业中的霸主地位。洛杉矶成为了名符其实全球性大都市之一后,中心城市仍是大都市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
洛杉矶由单一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的演变历史,是美国区域经济从追求片面发展到实现均衡发展的艰苦实践过程。洛杉矶大都市区的发展过程表明:人口的向心和离散分布、产业的集中化和分散化运动是地区经济扩张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需要。是市场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生产要素配置的客观要求导致了中心城市与郊区之间的部分功能发生置换。在洛杉矶之后,拉斯维加斯、菲尼克斯、休斯顿甚至曾经是单核模式发展典范的芝加哥等其他美国大城市的人口密度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也在下降,并出现人口向远郊迁出,城市向多中心发展的现象,不仅如此,洛杉矶模式的效应跨越了国境,伦敦、巴黎、东京等世界大都市在从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中同样不同程度地借鉴了洛杉矶经验。
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在洛杉矶表现得淋漓尽致。好莱坞电影产业集群从最初基于随机性机遇的自发形成的企业集中到基于劳动力匹配性和知识溢出等要素产生的规模效应,到成为世界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典型个案,进一步表明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经济、人文地缘等因素的重要关联,与文化产品的生产、消费和文化资本运行的市场配置密切相关。
目前,国内文化产业区众多,但文化产业并没有能够为文化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作出贡献,也没有充分发挥文化产业集群效应。比如,京津冀一体化涉及50余个县,经济整合规模或达1.5亿人,其规模将远远大于当年洛杉矶崛起。京津冀文化资源丰厚,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天然优势,要协同发展,就要加强管理、服务协同与信息共享,推动区域内行政管理信息的资源共享机制。但是,由于文化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京津冀文化在发展中是不均衡的。因此,要实现区域合作共赢,必须尽量在政策、智力、资本、人才、管理、运作等方面坦诚相见、尽心合作。
(本文作者于今系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智库》、《中国智库》总编辑)
(责任编辑:黄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