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当中国交出一份“总体平稳、稳中求进”的季度经济“成绩单”时,素有中国外贸“晴雨表”和“风向标”之称的第124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也在南国广州开幕,以独有的方式印证中国经济活力。
15日起,数万名中国厂商、全球采购商云集广州市琶洲岛。
这个历史上出口成交额峰值一度超过全国半壁江山的“中国第一展”,在创立61年后,依然人气十足、活力四射,人们从中感受到的是中国经济坚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和信心。
在广交会海尔展台,工作人员在为采购商(右)介绍笔记本电脑(10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连续16次参展的埃及家电品牌FRESH、连续12年赴会的美国Exotica空气清新剂公司……本届广交会上,记者不仅没有感受到想象中的那份“冷意”,反而因人头攒动的展馆而感到暖意十足。
数字印证着展馆的人气。今年秋季三期展览总面积118.5万平方米,超6万个展位总数,境内外参展企业约2.6万家。
“中国市场不容小觑,我们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一年比一年好。”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全球风扇业务的授权代理商、美国东方风扇公司总裁喻志鸿开展后忙得不可开交。这家工程机械巨头企业计划明年将旗下风扇产品引进中国市场,“这就是我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的原因。”喻志鸿说。
广交会新闻发言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副主任徐兵介绍,广交会连续第12年设立进口展,其中美国是广交会第二大采购商来源地,近年来每届到会人数均超过1万人。第123届广交会到会11929人,同比增长7.85%。
采购商在第124届广交会上采购家电产品(10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美国风扇、意大利厨卫精品、韩国智能生活小家电、土耳其高端厨电……2万平方米的展区吸引了34个国家和地区的636家企业参展。不少境外企业就像老朋友如约而至,共同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
“中国市场每年都在不断增长,很庆幸我们正参与其中,我们对中国市场信心十足。”英国尤班克公司董事长朱利安·贝兹利说。这家成立于1880年的老牌地面清洁设备制造企业3年前进入中国,如今中国市场已占其全球销售份额的10%,并正在快速扩大。
总部位于印度的跨国公司森博集团2015年收购广东东莞一家工业冷气机制造企业,中国成为该集团全球四大运营基地之一。该集团国际业务副总裁马多说:“集团每年平均生产250万台冷气机,目前主要市场是印度,但中国市场将成为重要的增量贡献者。”
诸多海外参展商怀抱信心而来的背后,是中国经济近年来持续稳健的表现以及经济升级迭代的光明前景,也是今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稳中有进的积极态势。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9.9%,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6.5%和14.1%。在外贸进出口规模实现较快增长的同时,发展质量和效益正进一步提升。
在第124届广交会上,采购商(左)在订购卫浴产品(10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愈演愈烈的国际经贸摩擦正给世界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0月9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调低了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增长预期。
面对外部诸多不确定性,传统贸易企业如何应对挑战?走进本届广交会,记者在国内参展企业的展台上读取“变中求胜”的故事。
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不少中国企业推进以自主创新、自主品牌为核心的国际化。
双滚筒洗衣机、自清洁空调、飨宴冰箱……走进海尔展区,仿佛来到一个“高端卖场”。
“回想起1988年,海尔第一次参加广交会只有半个摊位、占地不足5平方米,如今海尔系列产品已走进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尔集团副总裁张庆福说,依靠科技攻关向高端转型,海尔正吹响家电“出海”的新号角。“实践证明,越是面对挑战,越要坚定高质量发展。”
工作人员(右)在第124届广交会上向采购商介绍卫浴产品(10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自主品牌出海是衡量一个企业“出海”质量的重要指标。家电巨头海信亮出最新“出海”成绩单:今年前三季度,海信海外自主品牌销售占比60.2%,销售额同比增长27.5%,在美国、欧洲、南非等地多点开花表现不俗。
海信是中国最早“走出去”的企业之一。与很多出海企业采取“OEM代工”不同,海信“走出去”一开始就选择打造自主品牌之路,以获取更大的市场自主权和品牌溢价能力。海信国际营销副总经理李友波说:“海外业务的持续提升,是对海信技术引领的积极回应。”
本届广交会上,记者看到有的企业因产品物美价廉,在国际市场始终占一席之地,他们也对自主创新转型升级更有信心。
青岛昌信机械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除草机、翻地机等小型机械,产品全部销往海外,其中美国市场占20%。公司对美出口业务并未受到明显影响。
“供应链越长的企业,越不容易受到贸易战影响。”公司海外业务负责人袁月以一台翻地机为例说,整个机器需要的100多种零配件在中国市场都能找到,完善的产业链布局确保该公司产品不仅质量好,还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即便加征25%关税,产品依然具有竞争力优势。”
两位采购商在广交会上体验VR游戏(10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自1957年首次开展,广交会迄今已走过一甲子时光。今年恰逢改革开放40年,广交会从单纯出口展到进出口双向展、从“买全球”到“卖全球”的转型,宣示了中国坚定扩大开放推进贸易转型、与世界共享高质量发展红利的决心。
数据印证着这一转变——广交会迄今累计到会境外采购商约842万人次,累计出口成交超过1.3万亿美元;从第101届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后,广交会设立的进口展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万多家次企业参展。
今天,广交会已成为“买全球卖全球”的开放型国际贸易平台。
采购商在第124届广交会上选购摩托车(10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中国市场潜力非常大,我们希望在这里大展拳脚,达成长期合作。”英国装饰灯饰供应商——卡斯卡特公司国际市场营销总监克里斯托弗说,多年参加广交会让他们在中国市场收获大量订单,如今正开始考虑“从中国买”转向“往中国卖”。
第一次参加广交会的泰国桑泰运动火焰公司则惊讶于广交会的魅力。公司销售经理努伊说,作为泰国最大的手套生产企业之一,他们对首次参展没有明确的销售目标,只是希望了解国际市场行情。“但目前的成果已超出预期,参展第一天便和来自沙特阿拉伯的客户达成了采购意向。”
不仅如此,在广交会的开放平台上,对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视也展示中国扩大开放的新形象。
新丰香知韵的展台上,许多款造型独特的香熏器正在散发着白色的雾气。“销量最好的这款,是由我们自己设计并申请了外观专利的。”香知韵工艺品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指着一个扁圆形木质纹理的香薰器说。
徐兵介绍,广交会自1992年起探索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26年来经历了专项维权到专设机构、再到健全制度等发展阶段,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符合实际的展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成为中国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的典范和展示中国政府有效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创新的重要窗口。
这是第124届广交会进口展区(10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改革开放40年来,广交会到会采购商人数翻了十倍以上,欧美采购商比重大幅上升,来自20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赴会参与,在更高层次上运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着中国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共同见证了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相信中国会一如既往地很好发展下去。”俄罗斯亚洲工业企业家联合会副主席阿廖沙·费多托夫的话,道出众多海外参展宾客的心声。(记者韩洁、肖思思、周强、丁乐、徐弘毅,参与采写:许晟、孟盈如)
(责任编辑:黄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