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网游还能交朋友,这里面有风险吗?网上学习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是如何与爸妈斗智斗勇的?火爆的短视频为什么吸引人?
9月19日,我国首部由儿童自己编制的《儿童网络安全调研报告》在第五届广东省网络安全宣传周“儿童互联网”大会上发布。
“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当代少年儿童不只是网络生活的积极参与者,还是忠实的观察者。今天,关于儿童与网络的研究,我们迫切需要儿童的视角、声音和观点。”项目组负责人、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波说。
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在接受调查的少年儿童群体中,超过79%的少年儿童偶尔会加陌生人为网络好友,60%的少年儿童表示“为了游戏打得更好而添加陌生人为游戏好友”。不少孩子认为,网络虚拟世界里,大家不认识,切磋一下游戏技巧没什么,一局游戏15分钟,有时候不知不觉就玩了1小时,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要是写1个小时的作业就会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
71%的少年儿童在接受小调研员访谈时表示,最担心打游戏交友时被骗钱,还有87%的少年儿童担心游戏交友时账户安全问题,不少孩子有被骗的亲身经历。
被问到“现在不是限制未成年人游戏账号吗?为什么你们还能上网边玩边聊?”的问题时,一些少年儿童说:“那还不简单,上网搜一个成年人的身份证号输入进去不就可以了吗?”
在玩游戏时长的调查中,各地红领巾调研员发现:大部分少年儿童主动玩游戏的时间每天能够控制在半小时以内,但也有少部分在每天两小时以上。而超过两小时以上的群体主要是初中生。
少年儿童热衷看视频
来自全国7个城市的小调研员给出的数据显示,在受访的301名少年儿童中,人气最高、使用最广的5款短视频App分别是:抖音短视频、快手短视频、火山小视频、西瓜视频以及腾讯微视。
24.43%的受访少年儿童表示自己制作过短视频,并上传到互联网上,其中初一、初二的学生占1/3,而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占总数的14.3%。
尽管大部分中小学生在问卷中表示没有在短视频应用上看到过不良信息,但通过调研小组的私下访问了解,还是有一部分小伙伴实际上观看过、接触过不良信息。这说明短视频里确实存在不良信息,这些不良信息是有可能传播到少年儿童群体的。
近三成少年儿童因玩手机与家长产生争执
根据各个城市的信息汇总,少年儿童整理出最不喜欢家长说的5句话:“快去学习/快写作业”“你看别人家的孩子/你看看别人”“不许看手机/不许看电视/不许玩游戏”“真没用/笨”“一天到晚就知道玩”。
27.3%的少年儿童因玩手机与家长产生争执,产生争执比较多的年龄段为初中阶段,初一、初二年级尤为突出。
儿童调研员呼吁:希望家长尊重我们,爸爸妈妈自己也要有自控力,家长在这个问题上更需要以身作则,留出一定的陪伴时间来和孩子好好相处。
超过七成少年儿童更喜欢传统学习模式
小调研员们通过调查发现,67%的少年儿童不愿意上网络课程,77%的少年儿童认为网络课程对自己影响不大。超过70%的少年儿童仍然选择传统学习模式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为什么大多数少年儿童仍然选择传统学习模式呢?
“网络课程缺少传统课程中的直接沟通互动,缺少面对面的监督,我有时候会分散注意力,不太自觉,随便应付。”一名受访学生说。
这份报告由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项目组组织全国10个城市(北京、广州、重庆、西安、成都、西宁、兰州、南宁、佛山、保定)的儿童调研员,经过集中的学习培训,就儿童感兴趣的网络议题,组成调研小组。儿童代表在老师的指导协助下,自主选择议题、设计相关问卷,实施调查访谈,撰写报告并研讨修改,进行发布。项目从2018年7月至9月,历时近3个月。其间在广州进行了集中学习研讨,然后回到各地城市开展调研,于9月汇总,并在全国儿童互联网大会上发布。(记者 樊未晨)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8年09月20日 01 版
(责任编辑:黄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