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有网友在微博贴出《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2018年度拟接收境内院校应届毕业生情况公示》截图。这张图随即引发网友热议,原因是在公示的录取名单中,有一名来自绍兴文理学院英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女生,她与名单上其他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名校的毕业生存在巨大的“落差”,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也许这名网友发这一截图,也是好奇于这巨大的“落差”。当然,他发截图的用意,也有可能是突显绍兴文理学院的毕业生有多牛,但是,从网友们的反应看,更多怀疑是不是存在“萝卜招聘”,否则,这名来自非985、非211、非“双一流”,甚至非一本的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怎么可能入围录用名单?
是不是存在“萝卜招聘”,还有待有关方面澄清。但不管事实如何,一遇到反差巨大的录用事件发生就本能地认为是“萝卜招聘”,可能与公众中普遍存在的学历歧视不无关系。
虽然针对用人单位的学历歧视问题,我国社会舆论一直加以质疑,但是,当用人单位录用了一个“意料之外”学历的毕业生时,却被怀疑是不是“内定”,可见包括质疑的社会舆论在内,也是按学历识人,这只会强化唯学历论。我国要建立新的人才评价体系,必须打破唯学历论,而打破唯学历论,需要消除每个人心中存在的“学历情结”。
近年来,为消除学历情结和学历歧视,我国正在推进教育管理和人才评价体系改革。比如,在高考改革中,新高考改革方案明确提到取消高考录取批次,到2019年,我国已有上海、浙江、山东、广东、北京等地全部取消一本、二本批次,所有本科院校都在同一批次招生。按这一改革,我国将不再存在一本院校、二本院校和三本院校的概念,所有本科院校都是本科院校,在选择学校时,不应该再看学校的身份标签,而应关注学校本身的办学质量和特色。但是,虽然有这样的改革,在很多人的内心中,还是把大学分为名校、非名校,一本、二本、三本的。
这一方面是因为改革还在推进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深化。在取消高考录取批次之后,我国高校还有985、211、“双一流”等身份标签。虽然国家一直要求淡化身份标签,但因相关教育工程、计划的存在,学校还存在事实上的身份标签。因此,要引导社会转变教育观和人才观,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淡化学校的身份标签,消除学校的身份等级,让每所大学平等竞争,办出自身的个性与特色。
而另一方面原因,则是存在每个人潜意识中的根深蒂固的“一格一格降人才”的学历人才观。在评价一个人时,只看学历、资历、身份,而不是关注其本身的能力和素质。针对我国正在推进的打破唯学历论的人才管理和人才评价改革,不少人不以为然,觉得学历还是评价人才最有用的标准,而且,不但要看最高学历,还要看第一学历。这种陈旧观念的存在,会堵死每个人多元成才的道路。唯学历不但会制造基础教育的名校情结、教育焦虑,也会制造低学历者的挫败感,以及高学历者错误的自我优越感,最终大家都会深受学历所累。意识到这一点,每个人都应该检讨自己内心深处存在的学历情结、学历歧视——包括歧视他人与自我歧视。( 熊丙奇)
(责任编辑:黄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