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由“以侦查为中心”向“以审判为中心”转变,正逐渐压减制造冤假错案发生的概率。
8月25日,73岁的聂学生因高血压引起心脏病突然离世。这距离他儿子聂树斌含冤而死过去了23年,距离后者改判无罪不到两年,距离获得国家赔偿刚刚过去一年。去世之前,聂学生曾对老伴儿张焕之说过,“再也没有什么遗憾”。
“再也没有什么遗憾”,这当真是聂学生的真心话。儿子被执行死刑后,老两口历尽千辛万苦,不断申诉、上诉,花了22年时间等来了“迟到的结果,迟到的正义,迟到的公平”(聂学生语),给了他们儿子一个交代,也洗清了这么多年的不白之身。或许对聂学生与张焕之夫妇而言,22年的苦熬,只要一个公正的说法,便可宽慰他们。
新京报“剥洋葱”这篇刷屏的报道里称,改判之后,聂学生见人便会笑眯了眼,也会踱着步子到广场上坐坐,与之前截然不同。他以前很少出门走动,只会闷闷不乐,抬不起头。一个错误的判决,可以说毁掉了一个父亲生命中应该拥有的所有快乐。
显然,聂树斌案改判之后对聂学生的精神改变作用是巨大的。但是,他本可以不必如此——他原本可以看着儿子娶妻生子,可以含饴弄孙,可以随时到广场上跟村民聊聊闲篇。
所以,公众关注聂学生的离世,其实是希望这个父亲、这个家庭的悲剧不再重演,希望办案机关能够公正裁决,别再制造这样的悲剧。即便不公正的判决难以避免,也要最大限度地保证冤案可以平反,建立起更加顺畅的申诉机制。因为,“对司法最大的伤害,莫过于冤案石沉大海。”
聂树斌案浮沉20余年,能够最终平反,离不开其父母的呼喊,与体制内外的努力。而这最终依靠的是司法系统的刚性修复。若不是最高人民法院“异地复查”手段的运用,与最高巡回法庭的“及时设立”,聂树斌案的平反,可能依然滞留在路上。
聂学生说他没有遗憾,细细品来,我还是感受到了其中的苦涩。其实,从一开始,办案机关就可以避免这样的“冤假错案”,让聂父从不产生“遗憾”之感。
如果不是当时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就对聂树斌执行死刑,就不会有聂学生夫妇此后20多年的奔走呼告,就不会有一个老父亲半辈子抬不起头,就不会有外人难以理解的家庭悲剧。
幸运的是,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由“以侦查为中心”向“以审判为中心”转变,正逐渐压减制造冤假错案发生的概率。在聂父去世的当口,我们也借此说一句:惟愿聂树斌式悲剧,不再发生;让每一个父母有尊严地活着,就要做到“让公民在每一个个案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新吾(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