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火了会被玩儿坏。”这是昨日(9月2日),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人工智能科学家李开复博士在《AI·未来》新书发布会上的感叹。
李开复表示,AI催生了一批公司进行AI概念包装,使得一些公司处于估值偏高的情况,但目前AI处于一个估值调整期,今年上半年已经有些项目估值下降了20%~30%,未来将会向合理趋势发展。待估值合理后,AI项目的投融资机会会更多。
李开复还提到,在15年内,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将具备取代40%~50%岗位的技术能力。不过,由于企业决策、工会影响和政府政策,实际过程中实现取代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15年内人工智能有能力取代5类工作
2017年5月,人类围棋冠军先后输给人工智能算法“AlphaGo”后,掀起的人工智能话题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李开复称这一事件为中国的“斯普特尼克”时间。
2018年9月,李开复新书《AI·未来》在全球同步发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现场获悉,在新书中,人工智能的发展被大致分为四波浪潮:互联网智能化(Internet AI)、商业智能化(Business AI)、实体世界智能化(Perception AI)、自主智能化(Autonomous AI)。每一波浪潮都运用了人工智能的不同能力,颠覆了不同的产业,让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深入。
李开复提到,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拼图之一。过去3年,中国各地掀起了一波人工智能热潮,从科技界、商界、各级政府机关开始,一直蔓延到各行各业,甚至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在学习人工智能知识。
在李开复看来,基于当前技术的发展程度与合理推测,在15年内,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将具备取代40%~50%岗位的技术能力。
这些岗位主要集中在以下工作和任务场景:
重复性劳动——特别是在相同或非常相似的地方完成的工作,如洗碗、装配线检查、缝纫;
有固定台本和对白内容的各种互动,如客户服务、电话营销;
相对简单的数据分类,或思考不到1分钟就可以完成识别的工作,如文件归档、作业打分、名片筛选;
在某公司一个非常狭小的领域工作,如银行理财产品的电话推销员、某部门的会计;
不需与人进行大量面对面交流的工作,如分拣、装配、数据输入。
机器人进展比AI软件慢:它们仍然非常笨拙
尽管AI大幅度提升生产效率,节省人力资本,但为了确保人类的职业生涯不会因人工智能替代而中断,需要了解“在可见的未来里,人工智能做不到什么”。
李开复提到,虽然有媒体报道,称巨额投资将用于开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但自动驾驶汽车、人工智能放射科医师等人工智能应用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普及。
“实际上在机器人和机械学方面取得进展比人工智能软件慢。机器人仍然非常笨拙,看看机器人拿铅笔的样子,你就会懂我的意思。”李开复表示,由于人工智能不擅长提出新概念、没有人类的情商,人类也不愿“信任”机器,让机器来处理人性化任务。
因而有几类工作难以取代:
创意性工作,例如医学研究员、人工智能科学家、获奖剧本作家、公关专家、企业家;
复杂性/战略性工作,例如首席执行官、谈判专家、并购专家;
灵敏性工作,例如口腔外科医生、飞机机械师、脊椎按摩师。
“我们应该具有战略性思维,并以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工作为目标。我们应该致力于终身学习,更新我们的技能,了解新趋势,并寻找新机遇。”李开复表示,应该积极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特别是专业人士,更多的数据和使用量能够使人工智能不断优化。同时应该使用上述工具来工作,保持开放态度,明确人工智能可以完成更多的日常任务,使人们能够关注更适合人类发展的领域。
此外,李开复提到,应该鼓励批判性思维和各种创造力,不仅仅是科学和工程,还有艺术、建筑、音乐、诗歌、表演、讲故事等。应该接受传统工作岗位正在流失的现实。对于老年人,当需要提前退休时,请考虑接受,通过打零工和志愿服务赚取一些收入并过上喜欢的生活。(记者:张虹蕾 编辑:文多 )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