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县广泛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深化扶贫教育
《祖国》消息 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是山区少数民族县,县内有学龄儿童11247名,其中贫困学龄儿1178名,少数民族学龄儿童384名。近年来,该县把“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播”,实现长期脱贫、稳定脱贫的重要着力点,全面布局,精准施策,通过“五个聚焦”,有效促进脱贫攻坚。
聚焦改善办学条件 从“有效保障”向“高效保障”突破
持续用力推进“改薄”工程。克服经济发展滞后,保障资源不足的困难,始终做到教育投入不减,持续推进薄弱学校改造工程。近年来,投入“改薄”资金3000余万元,维修改造学校45所。坚持资源向基层集中,向贫困地区集中,突出公平均衡,不搞“锦上添花”,投入资金323.9万元为贫困地区学校配置音体美器材,积极推进贫困乡镇学校标准化建设,投入资金3150.6万元配备教学仪器设备,全力提升贫困地区教学条件。建立领导牵头、项目推进、挂图作战的工作机制,确保全面改薄工程成为民心工程、阳光工程。
构建平台搭上网络“快车”。针对平武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实际,把“网络课堂”建设作为破解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杀手锏”。大力实施“三通两平台”建设,全面完成了校园内网架构改造,51所学校安装了光纤,光纤入校率100%。所有学校配备计算机网络教室,配备班班通设备425套,配齐率为100%,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计算机数量不断增加,教学用计算机达到1355台,生机比提升至8:1;办公用计算机904台,师机比提升至1.4:1。如该县泗耳藏族乡小学仅有2名老师,3名学生,但通过“班班通”,也能同步接受优质课程,确保教育“不掉队”。
强化投入优化教学条件。制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014—2018年教学环境改善进行“一校一策”规划》,稳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设备提升改善。近3年投入仪器设备资金3150.6万元,生均仪器设备值3100元。按标准配置中、小学实验室83个,47所学校配置了初中理化生、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仪器。装备图书室49个,阅览室29个;全县所有中小学配齐了实验室、仪器保管室、图书室、阅览室、计算机网络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等功能室。生均图书册数不断增加,小学生均图书达29册,初中生生均图书达52册。
聚焦提升师资力量 从“数量充足”向“质量优秀”提升
突出队伍建设强化“内力”。充实源头活水,积极争取政策支持,通过免费师范生定向招录、公招、特招等方式,加大教师补充力度。2014年以来,全县共补充教师216名,其中免费师范生14名,公招中小学教师124名,招考幼儿教师13名,招考特岗教师60名。请派了115名大学生来该县顶岗实习支教,争取市直属学校17名教师到该县支教,缓解了该县教师不足压力。全面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完善教师招聘机制,统筹调配编内教师资源,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镇师资不足问题。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县财政每年安排2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借外力、挖潜力,多形式开展教师业务培训,使农村教师业务快速提升,年轻教师快速成长。2014年以来,完成县级培训4936人次,省市级培训1150人,“国培计划”4057人次。
整合各方资源巧借“外力”。2014年与荣膺“中国高中教育50强”称号的“绵阳市南山中学”深度合作,建立共办共建机制,开设“南山班”。2017年和2018年,共培养一本学生91名,二本119名,本科升学率提升93.3%。通过“柔性引才”方式,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知名中学校建立合作关系,邀请优秀教师讲示范课80多堂,举办教学交流活动30余场,有效提升了本地教师教学水平,开阔了视野。大力组织“大学生支教”“关爱留守儿童”“文艺下乡”等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为贫困地区学生带来了精彩纷呈的课堂和千里之外的丰富世界,缓解了师资力量不足的困难,同时让农村孩子们真切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放飞梦想的翅膀,激发勤奋学习改变家境和命运的动力,切实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落实教师待遇激发“活力”。全面落实贫困地区和边远艰苦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根据艰苦程度,每月为每名教师落实400-1200元生活补贴,每年发放500余万元。每月为贫困偏远地区教师发放交通补贴,确保农村教师生活“有保障”。提供周转住房,大力改善乡村教师住宿条件,切实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难”。坚持在职称评定、评先评优中向基层倾斜、向贫困地区倾斜,引导教师扎根基层,提升教学水平,为贫困地区教育做贡献。进行了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增加中级、高级职称指标数,调动了基层教师的工作积极性。2017年通报表彰优秀教师100名(其中贫困地区教师53名),优秀班主任50名(其中贫困地区37名)、特殊贡献教师20名(其中贫困地区13名)、优秀校长5名(其中贫困地区3名)。
聚焦全面控辍保学 从“要我上学”向“我要上学”转变
构建“全程”资助体系解除“后顾之忧”。全面落实各项教育扶贫政策,设立教育扶贫救助基金,专项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教育扶贫救助,构建起贫困户子女从学前到大学资助全覆盖体系。2014年以来,学前教育阶段,为28421名幼儿落实民族地区幼儿保教费减免共计852.63万元。落实义务教育“三免一补”资金2450.98万元,受助学生28099人;补助农村义务教育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费1984.85万元,受助学生2142人。高中教育阶段,发放助学金819.2万元,惠及8889人;免学费351.3万元,惠及11712人。为2872名大学生办理了生源地助学贷款,共计1779万元;为197名大学新生提供路费资助12.4万。切实解除了一大批困难家庭的后顾之忧,确保该县无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
建立“精准”工作机制实现“对症下药”。把“控辍保学”纳入各单位脱贫攻坚工作“硬指标”,建立驻村干部、第一书记、村干部、帮扶联系人控辍保学共同责任制,工作不到位的“一票否决”,确保“一个都不能少”。坚持精准控辍,将单亲家庭、贫困家庭、残疾人家庭、在外务工家庭、孤儿学生等5种家庭学生作为工作重点,整合帮扶力量对学前到大学各学段就学情况全面摸底,建立精准扶贫数据库和辍学学生、贫困学生名册及问题整改台帐。对辍学学生失学原因精准分析研判,落实帮扶干部“一对一”帮扶机制,建立“一户一策”纪实台账,确保辍学学生返校读书。建立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加强对农村、边远、贫困、民族乡镇等重点地区,初中等重点学段监控。对因残、因病暂时无法上学的孩子,组织骨干教师送教上门,确保其接受基本的教育;对外出务工随迁子女,落实村社干部责任跟踪督促,确保不失学。强化助学资金监管,教育、纪委、审计等部门联合成立监督委员会,及时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进行全程监督,确保精准高效,充分发挥助贫济困作用。目前,全县失学辍学情况全面消除。
坚持“志智双扶”为本激发“内生动力”。建立宣传、劝返、保学联动机制,大力开展重学重教宣传,强化贫困群众“知识改变命运”的意识。通过电视台、微信公众号、扶贫APP等媒介,广泛宣传教育扶贫相关政策,做到家喻户晓,解除贫苦群众“后顾之忧”。加强对农村、边远、贫困、民族乡镇等重点地区,小升初、中考、高考前夕等重点学段监控,定期对贫困户学生进行交流谈话,坚定其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信心和决心。做好“家长方”工作,组织帮扶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学生家中与家长沟通谈话,宣传政策、传播理念,详细了解家长顾虑,并鼓励学生和家长克服各种困难,完成学业。
聚焦教育水平提升 从“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深化
强化德育工作实现“精神扶贫”。强化贫困学生德育工作,促进贫困学生“精神脱贫”。加强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建设,完善管理体系,强化团、队干部培训,丰富团、队活动形式,充分发挥团、队组织正向引导作用。结合“五.四”“六.一”“一二.九”等重要节点组织开展关爱老人、义务劳动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坚持开展“学雷锋”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服务社会,感恩回馈。广泛开展清明祭英烈、“向国旗敬礼”、“百年追梦、全面小康”主题教育等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革命传统教育,培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重视防艾、禁毒、消防、安全等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该县南坝中学德育创新案例《留守学生品德教育创新案例》被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
强化素质教育突出“因材施教”。该县针对少数名族聚居,教育基础差距大的实际,注重资源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确保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获得同等教育。在招聘教师过程中,保持一定少数民族教师比例,对懂少数民族语言的青年教师重点培养。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布局,大力开展汉语教育,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在小学前过好“语言关”。该县中学以“创办民族特色、艺体特色的山区名校”为目标,克服师资、设备不足的困难,坚持开设艺术、体育特长班,拓宽山区贫困学生的成长渠道。投入资金323.9万元,为部分学校配置了音体美器材,基本满足部分学校音体美教学活动的需要。常态化开展少年宫活动,注重提升少年宫师资水平,2014年以来,4所学校成功创建为市级特色少年宫,为山区贫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强化精准招生插上“梦想翅膀”。为了让更多山区贫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该县用好用活各项优惠政策,在基础相对较差,平均分数相对较低的情况下,最大可能确保大学入学率。县教育部门对贫困学生进行台账管理,将高考信息点对点反馈给帮扶责任人,进村入户宣传高校招生政策,量身定制高考志愿填报建议。各中学组织骨干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指导。2018年通过国家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项目,该县87名贫困户子女考入理想的大学。经过艰苦努力,2014年至今,该县重本硬上线增加到63人,二本线硬上线增长到186人,本科硬上线增长到249人,上线人数保持增幅30%以上,重本硬上线人数增幅达300%以上。
聚焦大教育大扶贫 从“扶持教育”向“教育扶贫”延伸
用心办好职业教育“拓宽出路”。依托平武职高,进一步创新办学理念,实行“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定单培养”模式,开办经济管理大专班、学前教育班、旅游班、长虹电子班、国防汽修班、民族音乐与舞蹈班等多种职业教育课目,切实拓宽山区贫困学生就业渠道。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在全市职业技能大赛获奖30人次。不断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注重突出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培养一批本土专业技能人才。组织参加了全市职业教育周活动,茶叶制作、茶艺表演、剪纸展演得到观众与市上领导好评,专业作品展示达到优等水平。2014年以来,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支持800多名山区贫困学生走上就业岗位。
推进扶贫进校园“以小带大”。开展“小手拉大手•讲文明树新风”实践教育,落实“每月一主题”要求,通过组织开展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小“宣讲家”等活动,发挥学生的特殊影响带动作用,引导贫困家庭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促进文明新风转换为脱贫攻坚的内在动力。指导学校在不影响正常教学计划的情况下,通过利用班会、团会等形式向中小学生讲解扶贫工作的背景、基本形势、政策。通过“扶贫进校园”活动,使中小学生充分认识开展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了解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脱贫意识,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播。通过学生向家长做脱贫攻坚宣传,有效促进脱贫政策“入脑入心”,提升了贫困群众对脱贫攻坚的认可度。
广泛开展社会教育“整体提升”。建设“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平武县运管中心,统筹县级专家103人,累计开展科技扶贫在线技术服务90多项。建立了1个“县级专家大院”和3个乡镇的乡村科技扶贫服务站,实现科技扶贫系统化、正规化。通过“五定三评一示范”办好农民夜校,通过“点餐式”教学,定期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围绕脱贫攻坚开展专题培训5950余次,受益群众15万余人次,切实帮助群众增强致富本领,有效助推脱贫攻坚。(文/图 刘仁喜 胡顺涛 王兴莉)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