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程东建 通讯员谢源 8月14日上午,安徽省黄山市召开新闻发布会,由该市发改委根据市委宣传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工作安排,全面总结黄山市改革开放40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4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黄山市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79年7月,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亲临黄山视察,高瞻远瞩地发出了“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的伟大号召,拉开了黄山乃至整个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历史大幕,也掀开了黄山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篇章。
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黄山人民牢记伟人嘱托,在历届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艰苦创业,坚持不懈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0年来,黄山市和全国一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成功从计划经济迈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生活迅速跨过温饱线,提前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正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阔步前进。
经济总量实现跃升
40年砥砺奋进,古老的徽州迎来了一个年轻有为的黄山市,经济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据初步测算,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下同)的3.3亿元增加到2017年(下同)的645.7亿元,按可比价增长了48.1倍,年均增长10.4%;其中,一产增长4倍、年均增长3.6%,二产增长168.6倍、年均增长14.1%,三产增长227.5倍、年均增长14.9%;人均生产总值由258元增加到45312元,增长了44.7倍;财政收入由0.66亿元增加到105.9亿元,增长了近160倍;固定资产投资由0.2亿元增加到646.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5569.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8亿元增加到348.8亿元,增长了190多倍。
产业结构全面优化
40年砥砺奋进,黄山实现从农业主导到旅游立市、工业强市的重大转变。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从62.3:21.4:16.3调整优化为8.9:39.7:51.4。农业方面,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99.2亿元,相当于1978年的4.5倍、年均增长3.9%。精致农业、生态农业发展迅速,各类特色产业基地超170万亩,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30家、产值240亿元。茶叶一产产值达33.3亿元,产值和产量保持全省首位,茶叶出口额占全国12%、全省70%以上。工业方面,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202.6亿元,相当于1978年的186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77户,绿色食品、汽车电子、绿色软包装、新材料等四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325.9亿元、约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0%,拥有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5家。经济开发区从无到有并不断发展壮大,全市所有开发区实现转正去筹,百亿产值开发区发展到4家。旅游方面,以黄山为核心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全市旅游接待量从34万人次增至5777.2万人次,增长了近170倍;入境游客从0.3万人次增至237.6万人次,增长了790多倍。黄山风景区的接待量从7.8万人增至336.9万人,增长了42倍。1996年,“黄山旅游”作为全国第一只完整意义的旅游概念股在主板成功上市。服务业方面,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332.2亿元,相当于1978年的227.5倍,占GDP比重居全省首位(51.4%)。跻身首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并顺利完成试点任务,全省唯一的省级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服务业加快建设,并入选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省级服务业集聚区达10家,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园2家。
交通枢纽地位凸显
40年砥砺奋进,黄山内外交通环境全面改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建成,黄山连南通北、承东启西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显。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从无到有,“双十字”交通枢纽基本成型。合福高铁建成运营,杭黄高铁全线铺轨贯通即将通车,徽杭、合铜黄、黄塔桃、绩黄、黄祁等5条高速公路建成运营。全市铁路通车总里程达256公里,其中高铁通车里程70公里;公路总里程707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53公里,居全省第6位,高速公路密度达到长三角发达地区平均水平。黄山屯溪机场完成4D级改造并升格为国际机场,成为皖浙赣三省交界区域唯一可定期运营国际和地区航线航班的机场,目前已开通国内通航城市 22个、地区通航城市2个、国际通航城市5个,旅客吞吐量72.6万人次。随着池黄高铁、昌景黄高铁、芜黄高速、黄千高速、德上高速的加快推进,黄山市正加速成为全国高铁“八纵八横”主骨干网络的重要节点、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国际空港城和皖浙赣闽四省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改革开放全面深化
40年砥砺奋进,黄山经历了从山区自然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落后到全方位开放的巨大转变。改革为黄山发展注入了无限活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民营经济异军突起,其他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大力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全市累计主板上市企业3户、新三板挂牌企业11户。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境外13个城市和地区建立友好关系或开展合作交流,建立友好景区8对。黄山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获批设立,台湾居民口岸办证和外国人口岸签证业务开通,口岸出入境突破10万人次。全面深化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海西经济区等交流合作,主动融入杭州都市圈,强力推进招商引资,近五年累计到位内资1703亿元,直接利用外商投资10.6亿美元。
五、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40年砥砺奋进,黄山实现了从皖南“小山城”到现代旅游新城的巨大转变,皖南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初步确立。城市道路、水电气、通讯网络、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新安新桥、广宇大桥、文峰桥、花山大桥、率水大桥、东外环和北外环快捷路、梅林南路等一大批标志性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市管理数字化、精细化水平全面提升,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品位全面提升,全市(含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0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0.9%。全面推进中心城区“一环三片”建设,建成区面积由建市初的不足5平方公里扩大到70平方公里,增长了13倍,人均公园绿地达14.3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城市绿化率居全省前列,城市和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我市先后荣获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世界200强特色魅力城市等殊荣。
乡村振兴成效卓著
40年砥砺奋进,黄山乡村实现从贫穷落后、脏乱差到“六有”(有产业、有颜值、有乡愁、有秩序、有活力、有福祉)美丽乡村的华丽嬗变。农村基础设施大幅改善,累计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7420个、完成投资53.3亿元,全市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实现通沥青(水泥)路,农村供电、通讯、饮水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建成美丽乡村中心村196个、基本建成68个,全市省级中心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全部超过10万元,最高超1000万元。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完成,农村互助金融走在全国前列。在全省率先启动特色小镇建设,首批12个市级特色小镇累计完成投资超120亿元,争取上级资金7.8亿元,现有国家级特色小镇2个,省级特色小镇3个,省级旅游小镇8个,特色小镇正成为黄山对外展示的新名片。
生态优势日益彰显
40年砥砺奋进,我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驰而不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主要生态环境指标始终保持全国前列,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我市先后跻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等重大战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深入推进。全市拥有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6个,国家级生态村4个。完成全国首个跨省的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两轮试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安江模式”写入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并在全国其他5个流域和多个省份推开。全市森林覆盖率由56.6%提高到82.9%,高于全国61.2个百分点,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重点流域水质优良率、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城镇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空气质量常年保持优良,在生态环境部发布的6月份和上半年全国空气质量状况通报中,我市在全国1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均位列第二位。
徽州文化繁荣兴盛
40年砥砺奋进,着力繁荣发展徽州文化,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 “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成为黄山最鲜明的标识符。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我国首个跨省区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百村千幢”、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百佳摄影点等一批重点工程全面实施。全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名镇3处、名村14处,中国传统村落92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非物质文化遗产14大类1325项、种类和数量在全省各市中均位列第一。获评全国首批十大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中国文房四宝文化名城、中国摄影之乡等。徽州四雕、文房四宝、万安罗盘等规模化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与故宫博物院合作不断深入,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达5.6%,居全省前列。
民生福祉极大改善
40年砥砺奋进,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市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教育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均等化加快推进。卫生医疗事业不断进步,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加强。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荣获中国十佳运动休闲城市称号,人民群众身体素质不断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脱贫攻坚成效显著,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9%下降至2017年底的1.16%,全市15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持续加强,民生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821元,是1985年的16.4倍,年均增长9.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034元,是1978年的167.7倍,年均增长14%;农村居民人均住户存款余额居全省前列。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四连冠”、全省双拥模范城“七连冠”。平安黄山建设深入推进,黄山市蝉联“长安杯”,黄山风景区在全国景区中首捧“长安杯”,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两个“长安杯”的城市。
40年波澜壮阔,四十年光辉历程,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们正与全国人民一道,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全市上下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上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承和弘扬这些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扎实有效的工作措施,为把黄山建设得更美丽、更富裕、更文明而不懈奋斗。
(责任编辑:黄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