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科教文卫 >健康科普>正文

读书人一直都在 只是恰巧你没发现

2018-08-14 17:08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春节过后不久,在上班途中的地铁上,生活在北京的出版社编辑朱利伟(网名“向北向北”)偶然发现一名男青年在阅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她觉得这本书的名字非常好玩,就顺手拍下了男青年读书的照片。

  在此后4个多月时间里,利用上下班坐地铁的时间,朱利伟陆陆续续拍下了百余位阅读者。最近,媒体报道了她的“地铁上的读书人”系列“朋友圈摄影展”,这些照片在网上早已被争相转载。

  有老人拿着放大镜逐字逐句地阅读太宰治的《斜阳》,有大腹便便的中年男子在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还有“愣头青”用电子阅读器读起了《毛泽东传》……地铁的阅读世界,远比人们所想象的更丰富、更多元。

  在大城市里,地铁是许多上班族的日常通勤工具。很多人天天坐地铁,却不一定说得上来在地铁里遇到了哪些人、发生了什么事。朱利伟的“偷拍”,突破了寻常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把自己封闭起来的“舒适圈”。这印证了一个规律,只要悉心观察,总能发现平淡生活中让人意想不到的美好。

  朱利伟的摄影,用事实反击了“欧洲人在地铁里看书,中国人只在地铁里玩手机”的偏见。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的偏见就被一些人所信奉和追捧。站在激励公众阅读的立场上看,以上说法或许并无恶意。然而,总是觉得文明程度不如人,未免也是不自信的表现。在所难免的是,久而久之,在行动中向这种不自信妥协。

  说实话,外国地铁车厢里的读书人,远没有一些网文照片里显示的那么多、那么密集;国内城市的地铁上,并不是所有人都在玩手机。除了朱利伟记录的那些坚持阅读纸质书的人们,退一万步说,电子阅读时代,何尝不是有许多端着手机的乘客,也在认真阅读一本“大部头”呢?阅读介质变了,追求精神向上向善的人心可没有变。

  必须要承认,地铁不是最好的阅读空间,地铁车厢也无法提供理想的阅读环境。它嘈杂,摇晃,经常还没有座位。很多人选择在地铁上读书,不乏有消磨时光的考量。

  但回过头来看,乘坐地铁的时光也是弥足珍贵的。地铁时刻表是固定的,既不存在地面交通的拥堵困局,也不可能任由人超车、加速。坐着按部就班的地铁,你不必着急也不能着急,书本成了最好的陪伴。可想而知,上班时间工作节奏快,回家以后又要陪伴家人,还有必要的休息和娱乐,恰恰是坐地铁的这段时间,完全属于自己,可以心无旁骛地读上几段。

  自1863年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线路(当时还是蒸汽机车)在英国伦敦正式投入运营以来,地铁就成了现代都市文明的重要象征,很多重大发明发现,都是从那时起开始影响世界的。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人类文明从地铁被发明以后进一步快马加鞭。

  阅读这一与人类文明史同步出现的行为,似乎更慢一点,更接近农耕时代一点,也一度被认为与快节奏的都市文明格格不入。现如今,当阅读成为地铁乘客的习惯,它已被充分证明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就像吃饭、睡觉是满足生理需求的基本生活方式一样,阅读是满足精神需求的基本生活方式。

  所以,不必为阅读从生活中消失这样的伪命题而杞人忧天。更有现实价值的讨论应该是:在阅读介质和阅读方法面临转换的当下,人们应该继承前人怎样的阅读习惯,又如何将阅读更好地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地铁里人来人往,遇到相同的人似乎不那么容易。朱利伟开始拍摄地铁里的读书人以后,却经常碰到同一个姑娘。“她几乎在每一个工作日的同一时间、同一站点的同一个位置读书。”那位姑娘在一个月里至少读了4本书,对于忙忙碌碌的职场人士,这个数字已经不算少了。不管在哪个时代,阅读都需要日积月累,养成了习惯,能发现做到的要比预想的多得多。

  阅读本身并不是多么高贵的事。在地铁里读书,大概是阅读最没有仪式感的时刻了。但是,谁又能否认地铁阅读的价值呢?沐浴焚香坐拥书房是一种阅读,在车厢的局促空间里读书也是一种阅读,重要的不是比个姿态的高下,而是通过阅读是否增加了见识、提升了智慧、达到了更积极的精神状态。就像这组“地铁里的读书人”照片所告诉大家的:任何地点都可以是读书角,读书人一直都在,只是恰巧你没发现。(王钟的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8年08月14日 09 版


(责任编辑:黄婷)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