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8日,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北京站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聚光灯”下的北京不仅为世界奉献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更为这个城市打下了深刻的“奥运”烙印,留下了丰富的奥运遗产。
如果说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启了改革开放之后北京的新形象、新气质,那么2008年的奥运会无疑将北京全新的形象推到巅峰,将整个城市的自信心、凝聚力和奋斗精神推到巅峰,一个更加自信开放、更具魅力的北京展现在全世界面前。
十年过去,“后奥运时代”的北京并没有停止对奥运遗产的传承,“奥运”给北京这座城市带来的改变依然在延续。
十年过去,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为世界上首个既举办过夏奥会又将举办冬奥会的“双奥”城市。从2008到2022,从夏奥到冬奥,北京的奥运故事还在继续。
从“水立方”到“冰立方”
“我觉得北京奥运会留下的遗产,首先是留下的这些奥运场馆,这是硬件。在这十年的过程之中,以鸟巢、水立方为代表的这些奥运场馆的运营,中间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个是我们这十年更宝贵的财富。”北京国资公司副总裁武晓南颇为感慨地说。
北京国资公司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性场馆鸟巢和水立方的业主,也负责这两个奥运场馆的建设和赛后运营。奥运场馆的后续利用对于很多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来说都是一个难题,鸟巢和水立方也不例外。在后奥运时代,以鸟巢和水立方为代表的奥运场馆走出了一条多元化经营、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从场地运营完全转向品牌运营,并将因为2022年冬奥会继续焕发生机。
“鸟巢自从2008年开放以来,进入到鸟巢参观的总人数已超过3500万,我们目前每年的收入在2.5亿以上,已经连续多年实现了盈利。”在谈到鸟巢如何破解赛后利用难题时,国家体育场总经理相军对记者表示。
鸟巢策划推出的群众性体育品牌活动——鸟巢欢乐冰雪季已成为北京群众冰雪活动的一张名片。(鸟巢提供)
“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给鸟巢留下非常宝贵的遗产,作为全球首座既举办夏奥会和将举办冬奥会“双奥”开闭幕式的体育场馆,鸟巢已成为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据相军介绍,鸟巢通过市场化和多元经营,形成了以大型活动、旅游服务、商业开发为主体的业务构架,成立了包括票务、商业、活动、广告、文化在内的5个子公司。鸟巢旅游门票收入占比从2009年的95%降至目前的25%,大型活动、商业开发等非门票收入占比达到了75%,收入结构不断优化,保证了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对简单的遗产参观就失去兴趣,我们需要自己创造一些内容。”国家游泳中心总经理杨奇勇对记者表示,水立方在2008年赛后十年以来一直保持着一个比较活跃、比较饱满的运营态势。水立方不仅云集了跳水、游泳、花样游泳、水球等一系列顶级国际、国内赛事,更形成了高端精品赛演活动、群众游泳健身、体育休闲娱乐、无形资产开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体育服务综合体运营格局。
在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后,鸟巢和水立方历史性地成为世界首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场馆,这无疑将成为全球奥运场馆可持续利用的典范。
水立方引进了陆地冰壶项目,面向场馆游客开放。(水立方供图)
按照既定规划,国家游泳中心将对水立方场馆设施进行改造,水立方将变身“冰立方”,融汇水上、冰上各类业态,实现“冰水双轮驱动”,形成既能承办冰壶赛事,也能承办水上赛事的功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冰上项目和水上项目同时运行的场馆。
未来的水立方冰上运动中心将会是全天候的专业滑冰、冰壶、冰上演出等冰上项目的体验、健身、娱乐场所。此外,水立方将在南广场建设地下群众性冰场,地下冰场赛时供冬奥会配套使用,赛后将永久保留冰壶赛道作为奥运遗产供群众体验,推广冰壶运动,同时开放群众冰上运动。
除了鸟巢、水立方成功转型之外,作为北京奥运会主新闻中心的国家会议中心成立了会展集团,圆满承接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4APEC领导人会议周等活动以及为G20杭州峰会、厦门金砖会晤、上合青岛峰会提供服务保障,让“北京服务”载誉全球。
北京2008奥运会篮球、棒球项目比赛场馆五棵松体育馆,作为一家民营体育场馆,是国内首家获冠名赞助的奥运场馆,几乎每周都有租用计划,它也将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冰球比赛主场馆。
作为奥运会赛时各国运动员、教练员和奥组委官员休闲后花园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成为了全国首个“国家级全民健身示范基地”,是奥运文化与中国精神融合的生态公园。
从“洼里人”到“奥运人”
在北京,有一个以奥运命名的街道,它因奥运而生,如今又以传播奥运文化、奥运精神为己任,让奥运文化资产普惠居民,这个街道就是位于奥运功能区核心区域的奥运村街道。
人称“永哥”的奥运村街道文化服务中心主任陈永,是奥运村街道众多奥运文化传播者中的一位代表。过去,陈永是奥运村街道的前身——洼里乡洼里村的村长,随着奥运村街道的成立,他成为了世奥公司保安经理。随后,因为热心文化体育事业,他又成为了奥运村街道文化服务中心主任。
“过去村里环境太差,到处是违建,现在我们成了城市居民,不仅环境提升了,居民的文化需求也提升了。”经历了从洼里人到“奥运”人的转变,陈永一直在思考如何创造出更大的平台宣扬奥运文化和奥运精神。
“奥运村街道应该展现出后奥运时期的独特风姿。这里,不仅应当拥有竞技体育,更应当拥有文化理念。”抱着将奥运文化植根奥运村街道的梦想,2013年,陈永和来自新疆歌舞团的专业舞蹈演员高吉苹一起组建了奥运村红立方艺术舞蹈团。
虽然舞蹈团的演员基本都是奥运村街道土生土长的大妈、大爷们,所有节目也基本上都是由自己创作,但是陈永、高吉苹孜孜不懈的追求和奥运村人特有的精气神让这支舞蹈队大放异彩: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北京市舞蹈大赛银奖、2015年北京市舞蹈大赛金奖、登上国家大剧院“百姓春晚”大舞台……
陈永作为策划者和组织者参与到奥运村街道的各项文体活动中。(陈永供图)
如今,从舞蹈队到健身毽表演赛,再到管弦乐团,这背后,都有陈永以及所有奥运村街道文化服务中心成员的身影。不断拓展奥运村街道的文化、体育事业,几乎占据了“永哥”所有的时间。“我简直就是奥运村街道各种活动的‘保姆’。不过,这份保姆的工作,我干得非常开心!”虽然忙碌,但看着奥运文化已经走进居民生活,根植居民心中,陈永乐在其中。
陈永的老朋友王辉,曾是洼里乡关西庄村的副书记,现在是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管委会的员工。和陈永一样,身份的转变也促使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现有的奥运遗产丰富居民的文化体育生活。
王辉找到老朋友陈永,两人决定利用当时新开张的气膜羽毛球馆举办一场名为“市民羽毛球公开赛”的比赛。首届比赛就吸引了众多羽毛球爱好者的参与,截至2017年,市民羽毛球公开赛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并成为奥运村街道打造“民间奥林匹克体育大赛”的一个品牌。
“今年,我们计划把民间奥林匹克体育大赛打造成‘奔向2022’系列赛,未来还准备编排一些原创的、带有民间奥林匹克特点的文艺歌舞在冬奥会相关场馆的热身演出中表演,将普通北京市民的风采展现在世界面前。”在陈永看来,如何将街道的文化体育事业和冬奥会融合在一起,将是他未来的主要工作方向。
身处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场馆的核心地带,奥运村街道的居民,既是奥运文化资源福利的受益者,也是奥运精神的传承发扬者。后奥运时代,奥运村街道挖掘了奥运社区大舞台、民间奥林匹克体育大赛“双奥”品牌,在奥运遗产共享和群众文化体育互融发展方面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一系列居民参与的文化活动,一系列扎根民间的体育竞赛,让这个以奥运为名、因奥运而生的街道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奥运特色村”。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
李菊(左二)作为志愿者代表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向观众致意。(图片来源:新华社)
“这束鲜花不仅仅是献给我的,更是献给北京奥运会期间参与服务的170万志愿者的!”当李菊回忆起十年前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接受献花的那个难忘瞬间时,她依然无比激动。
十年前,还是北京师范大学学生的李菊,是奥林匹克大家庭饭店的一名交通信息咨询志愿者,而且还是该志愿者团队队长。她用微笑亮出了北京的名片,但这笑容背后,没有人想到,在不久前的5·12汶川大地震中,她的17位亲人永远离她而去。“我忘不了所有认识的和不认识的师长、朋友的帮助和关心,正是这一份份关爱让我在绝望中看到了无限的希望。”因为爱,奉献爱,李菊决心做一名奥运志愿者,为奥运出一份力。
“我们的形象就是国家的形象。”当年,李菊所在的宾馆接待的有王室成员,有国际奥委会官员,有国际红十字会等组织的领导,作为交通咨询员,她面对面地与客人交流,为贵宾提供车辆激活、车辆预定,以及其他跟交通相关的服务,从某个角度来说,她的笑容,是呈现给世界的。
“当时,我和伙伴们主要负责T3航站楼内新闻发布会、媒体采访秩序维护、机场常规服务等环节。”回忆起十年前的一幕幕,李洪博记忆犹新。十年前还是中国传媒大学学生的他,负责接待世界各地前来报道北京奥运会的记者,帮助他们顺利通过海关。“从下飞机到上车的路程大约四五公里,一上午差不多能往返五趟左右。”他此时的话语中透着轻松,而背后付出的汗水却可想而知。
北京08奥运虽然结束了,但是十年来李洪博参与的志愿服务并未中断,他参加过西部地区的支教,还加入了国际义工组织。李菊硕士毕业后,来到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团委工作,从此开始带领学生们活跃在首都各个领域的志愿服务工作中,在京郊敬老院服务老人,在打工子弟学校授课,在社区服务困难老党员……
2008年,这个特殊的年份,北京涌现出了千千万万像李菊和李洪博一样的志愿者。据统计,北京奥运会期间,包括10万赛会志愿者在内的170万志愿者全身心投入志愿服务中。在很多人看来,这一年是中国志愿服务元年。
十年来,志愿精神在北京、在中国发扬光大,从“一棵树”发展成“一片林”。“截至2017年底,北京市在‘志愿北京’信息平台注册的实名注册志愿者超过413.7万人,注册志愿团体超过6.1万个,发布志愿项目超过17万个,记录服务时间超过2.25亿小时。”北京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副主任李磊介绍,北京市已建立起分级分类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全市16个区都已成立联合会或协会,329个街道乡镇实现了志愿组织全覆盖,全市社区志愿组织达10253个。
北京市还先后出台《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志愿者工作的意见》和《北京市志愿者管理办法》,明确了全市志愿工作发展目标、工作体制、保障机制,确立了志愿者实名注册、服务记录、星级认定、培训管理、保障激励等基本制度。
十年来,志愿服务提升着北京城市的温度,成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志愿服务不仅出现在重大活动和国际赛事上,还融入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逐步趋于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十年前,成千上万的志愿者用他们的笑脸成就了北京最美的名片。奥运后,志愿精神蜕变成城市的一种信念,志愿者服务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态度,渗透于市民的生活、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可以说,志愿精神的觉醒是奥运会留给北京乃至全中国的一笔永久的财富,这种精神也将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升华。
从“中国的首都”到“世界的北京”
“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拥抱过就有了默契,你会爱上这里……”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这首传唱于北京大街小巷的奥运歌曲《北京欢迎你》道出了北京的热情与开放。就像歌里唱的那样,奥运会期间,万余名运动员、几十万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北京,全世界的电视观众通过奥运会感知北京,北京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和热情周到的服务让他们爱上这座城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旅游是与奥运会关联度最大的产业之一。奥运效应为北京旅游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北京也抓住了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奥运会对北京旅游的影响,不仅仅是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的提升,它还包含着对旅游观念、产业结构、市场运作机制、国际化程度等各个方面的提升。可以说,这种提升是历史性的,跨越式的,它把北京旅游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使后奥运时代北京旅游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毋庸置疑,奥运改变了中国,也改变着世界眼中的中国。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运动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在短短的16天里进行了一次伟大的握手,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也神会于此。世界关注的不只是赛场和金牌,他们也在认识今日的北京、真实的中国。正如原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说的那样,“北京奥运会将成为认识中国和北京的里程碑。”
广交新朋友,深交好朋友,不忘老朋友。奥运之后,北京在不断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的功能进一步加强。
7090场会议、628个展览,这是自2009年11月开业至2017年12月31日,国家会议中心累计接待的会议会展活动的数据。其中包括2014APEC领导人会议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京交会”等等。截至2018年3月,国家会议中心为北京带来的收入已超450亿元人民币。
此外,作为奥运核心功能的主要承载区,奥林匹克公园如今已经成为北京一个重要的国际交往窗口。据奥林匹克公园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后奥运时代的奥运功能区坚持“国际交往联络窗口、世界文化交流平台、国家体育休闲中心”三大功能定位,截至目前,奥园累计接待游客超过5亿人次。奥运会后,奥林匹克公园区域内新建成了五环标志永久悬挂的北京奥林匹克塔和传统文化集聚的中国国学中心,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办公大楼也已于2017年12月25日结构封顶。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正在成为国际交往中心,正在成为世界的北京。
奥运十年,对北京来说,既是一个里程碑,又是一个开始。2022年冬奥会已经进入北京周期,北京这座奥运之城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北京将努力打造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会,北京也将再次因为奥运会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点燃整个城市的激情。(高星 鲍聪颖 尹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