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辈子,我都无法忘记妈妈离开我那晚的场景:
那时我才四岁,她给我买了一大筐玩具,里面洋娃娃、小狗、小猫……什么都有。我玩得开心极了,根本不明白妈妈、奶奶她们为什么心事重重。
到了晚上,妈妈抱着我去上厕所。她问我,爷爷打过你吗?我说打过。一滴水就落在了我的脸上,我伸舌头舔了舔,咸咸的。
长大后,我才明白,那是妈妈的眼泪。”
图为高丽良在昆明家中接受记者采访。刘冉阳 摄
近日,抗战“飞将军”高志航的女儿高丽良发文泣寻母亲葛莉娅。她于昆明家中就此事接受记者采访。
老人称:如今,她已89岁了,为爸爸感到骄傲,“最大的心愿,是能找到妈妈”。
“爸爸是个大英雄”
高丽良的父亲高志航,原名高铭久,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著名的空军抗日英雄。
1924年,东北军扩建空军,年仅17岁的他改名高志航,赴法国学习飞行。1927年1月,高志航学成归国,被张学良任命为东北航务处飞鹰队少校。后辗转至南京,在空军部门服役。
图为翻拍的高志航生前照片。刘冉阳 摄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计划空袭杭州、南昌、虹桥等几个中国机场,一举摧毁中国空军。次日14点50分,长谷川清命令驻台北的18架“九六式”陆上攻击机空袭杭州笕桥机场,时任中国空军驱逐机部队司令兼第4航空大队大队长的高志航率队上空迎击。
在持续约30分钟的空战中,高志航击落日机一架,全大队击落日机3架,击伤1架,后坠毁在基隆海面。中国空军以4:0开创首次对日军空战大捷,高志航成为中国空军击落外敌的第一人,被誉为“空军战神”。
同年11月21日,高志航奉命经河南周家口机场接受前苏联援华战机时,遇日军轰炸,连同14架飞机消失在火海中,时年30岁。据悉,他牺牲时,双手还紧握着飞机操纵杆打算强行起飞迎战日军。
高志航牺牲后,周恩来、蒋介石、张学良高度评价其事迹。周恩来称赞高志航“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为抗日牺牲的,为民族牺牲的”。1993年,92岁高龄的张学良为这位东北同乡、当年的部下题词:“东北飞鹰,空军战魂”。2014年,高志航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首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图为民政部颁发的烈士证明书。刘冉阳 摄
尽管父亲的事迹广为人知,但年幼时的高丽良却所知不多。自四岁和父母分离后,她一直跟着大姑、奶奶在东北生活,再没见过他们。
“爸爸原本报名想去法国学飞行的时候,因为身高不够未能通过。他用法语给张学良写了一封信,立志航空报国。张学良被爸爸打动,特批了他的请求。后来,赴法前,张学良接见了爸爸,他改名志航。”高丽良说,父母的故事,她都是听奶奶和大姑讲起的。
图为高丽良讲述家庭往事。刘冉阳 摄
“其实,1935年,爷爷和叔叔曾去上海找过爸爸。因为嫌我小,就没带我。听说父亲在码头接到他们时,没看到我,当场就背过身去抹眼泪。”高丽良告诉记者,虽然父亲的模样在她脑海里很模糊,但她记住了听过有关父亲的所有故事。
父亲牺牲一个多月后,8岁的高丽良得知消息。她趴在枕头上哭了许久,默默地对自己说,“我是没有爸爸的人了。”
此后,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愤怒,占据高丽良的心。
“‘小孩!你的爸爸是谁?’那时,总有日本特务揪着我的耳朵、鼻子这样问我。但我只能说三叔的名字。”高丽良称,“那会,我满脑子都想着替爸爸报仇,只要有人跟我说要去打日本鬼子,我就一定跟着去。”
“爸爸是被日本鬼子害死的,他是个大英雄。”老人喃喃自语。
“妈妈,我89岁了,可我还是想你”
问起母亲葛莉娅,高丽良尚未开口,眼泪就落了下来。
图为高丽良忆母。刘冉阳 摄
“我都89岁了,每天还是止不住地想她。”老人称,她至今清晰地记得和母亲分别时的场景。“沉浸在拥有众多玩具的喜悦中,我丝毫没感觉到要和妈妈分别了。黄包车来接妈妈,我一抬头,看见妈妈哭得泪流满面。后来,车越走越远,只剩下路灯发出微弱的光。”
事实上,高丽良的母亲葛莉娅是其父高志航的第二任妻子,为流亡中国的白俄贵族。她和高志航生了两个女儿高丽良和高友良。
图为高丽良展示母亲葛莉娅的照片,刚好,这张照片上面写有葛莉娅写给高志航的回信摘录:“我知道你一生的志愿,你还是选择飞行吧,否则你会悔恨终生,后悔一辈子的。家仇国恨不是儿女私情可以湔雪的,别为我操心……”刘冉阳 摄
“爸爸是在前往黑龙江执行任务时,在一家外国人开的商店认识了妈妈。”高丽良称,“当时,接待爸爸的售货员只会说俄语,爸爸一个字也听不懂。后来,他试图用法语交流,但售货员还是听不懂。正当他不知所措时,一个年轻的女郎走了过来,用流利的法语和爸爸打招呼。这个白皮肤、高鼻梁的女郎,就是妈妈。”
高丽良指着墙上唯一一张和父母的合影说,“爸爸妈妈就这样认识了,并很快坠入爱河。后来,他们先斩后奏,在满洲里结了婚。”
“听说爸爸带着妈妈回吉林老家时,爷爷奶奶气坏了,坚决不让进门。爸爸没办法,就拉着妈妈跪在门口。那时,妈妈已经怀了我。爷爷迫不得已,也只好作罢。”高丽良说,为了融入爸爸的大家庭,妈妈不再穿高跟鞋,改穿中式服装,还学会说东北话。
图为高丽良幼时和父母(左一、左二)的合影。刘冉阳 摄
记者看到,在高丽良仅剩的唯一一张和父母的合影里,妈妈葛莉娅梳着中式发髻、穿长袍,微笑着看着扶着爸爸双腿的高丽良。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四散,高志航前往关内。随后,葛莉娅也南下去找高志航。走前,她将高丽良托付给奶奶。1932年,高志航进入中央航空署,因政策不允许空军军官与外籍女子通婚,高志航和葛莉娅被迫离婚。后来,葛莉娅又被驱逐出境。
“当时怎么会想到,一别就是这么多年。”高丽良回忆,上小学时,有一天老师告诉她,前一天有个外国人到学校找她,可惜她恰巧回家拿写字簿了。后来家人猜测,可能是妈妈托人来找她。
图为高丽良年轻时的照片。刘冉阳 摄
“就这么错过了。直到长大后,我瞒着家里人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成为一名机要人员。有一天和战友外出,再次遇到一个金发碧眼、长得非常漂亮的高个子女人。”高丽良说,“她一直盯着我看,似乎想和我说什么。无奈的是,队长要求归队,我匆匆离开了。”
“我从窗户看去,她一直站在街对面,远远地看着我。我觉得这就是我的妈妈,但部队纪律严明,我只好流着泪离开了窗口。”讲起这段往事,高丽良几次哽咽,“这个场景,我这辈子任何时候想起来,都历历在目,心痛无比。”
1949年6月,高丽良被调到《北平解放报》工作。解放大西南时,她南下到了昆明,成了家,有了4个儿女,后又经历了风风雨雨。
高丽良告诉记者,她和同父异母的小妹高忆春去了湖北宜昌,做了大量的走访。后来,得以确定父亲的安葬地。但屡次到哈尔滨找线索,写了俄文信托人到俄罗斯各地打听消息,都没能找到母亲。
图为高丽良展示母亲葛莉娅的照片。刘冉阳 摄
2010年,为了找寻母亲的消息,81岁高龄的高丽良专门去了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在那里的日子,她每看到一个老太太,就恨不得扒上去看看。
“见到一个老太太就看看,见到一个就看看,但都不是我妈妈。半个世纪前,我已经错过了那个在街对面远远看着我的金发碧眼的女郎,我不想再次错过……”谈起这趟旅程,老人泣不成声。
图为高丽良在母亲照片背后写下的话。刘冉阳 摄
“妈妈,我从四岁离开您,我好想您。现在我已八十多岁了,我还记得您最后离开那天夜里,您的眼泪掉在我脸上。妈妈,虽然我已经80多岁了,我心里永远记得那天晚上的情形。妈妈,我好想您。”
采访尾声,高丽良坚持给记者朗诵她在妈妈照片背后写下的这段话。虽然她已记不清这段话写于什么时间。
(责任编辑:黄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