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聚焦地方 >地方党政>正文

绵阳市涪城区激活“党建+”,推进“融合党建”

2018-07-18 15:00 来源:《祖国》

《祖国》消息   “党建立得牢,融合是法宝;党建口碑好,融合见实效。”这句顺口溜,既是绵阳市涪城区广大基层党建工作者的心声,也是涪城区推进“融合党建”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以“党建+”为载体,激活党建资源与活力,把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项目建设、脱贫攻坚、社会治理等重大工作深度融合,为基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红色动力”,不断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党建+产业发展”,创新发展路径

“自从加入了芦笋产业联合社后,有了统一的品牌、包装,今年我们的芦笋卖的比往年好。”关帝镇拱桥村村委会主任蒲明喜站在一大片芦笋地旁,看着长势正好的芦笋,心里由衷的高兴。

涪西社区党委组织开展“唱红歌 绘党旗 颂党恩 跟党走”活动

蒲明喜介绍,今年4月,涪城区的7家种植芦笋的农民合作社共同发起成立了涪城芦笋产业联合社。“自联合社成立后,就对各成员合作社在芦笋种植管理、经营销售、劳务用工、品牌包装等方面提供统一的服务,同时通过技术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统一,改变涪城芦笋各业主各自为政、品质不一、产量不佳的现状,也避免了恶性竞争。”

关帝镇拱桥村位于杨关产业观光大道终点,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较好。“在村委会的广泛动员下,我们村土地全部流转后都种上了芦笋,芦笋销路很好,远的都买到了东南亚。” 村主任蒲明喜介绍说。自该村发展芦笋产业以来,老百姓的收入越来越高,村集体经济也发展壮大了。

作为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的引路人,拱桥村村委会使出浑身解数,创新发展路径。利用旧村委会办公大楼,改建成特色农副产品交易中心,采用线上线下模式,开展农产品交易、农产品商贸洽谈、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配送等业务。同时,新建“关帝种植体验园”。投资运营取得的盈利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各村民小组作为合作社的成员,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将土地租赁给投资业主、公司等主体经营,收取的租金除去支付各村民小组保底租金后的盈余部分,作为合作社集体经济收入。

拱桥村是涪城区以“党建+产业发展”,创新发展路径的一个缩影。该区还以基层党建为引领,成功探索出“龙头企业+产业基地+规模户”反租倒包发展模式、“联合社+产业园区+业主”大园区、小业主产业发展模式、“农民专合社+产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资金互助合作社+产业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的产业共享发展模式,不断激活内生动力,促进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201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8052元,增加1484元,增长9%。


“党建+脱贫攻坚”,催生共富效应

近年来,涪城区通过推行“党建+脱贫攻坚”,打好精准扶贫系列组合拳,通过产业带动、低保兜底、医疗救助、住房改善等“四个一批”,纵深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杨家镇团阳寺村党建文化阵地

涪城区杨家镇位于绵阳市西南,距城区13公里。为提高全镇贫困人口就业能力,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力争贫困人口实现有劳动能力的全就业,杨家镇大力发挥集体经济组织作用,采取“党支部+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党支部+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等模式,扶贫产业扶持资金按年不低于银行基准贷款利率分红,其他集体经济组织收益不低于5%的比例分红,增加贫困户和困难群众收入。

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蚕桑种植养殖技术、中式烹饪、酒店服务、餐厅服务、花草种植养护等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班,促进贫困人口就近和居家灵活就业。专门针对贫困户的贫困劳动力申报公益性岗位33个,每人每年增加收益7200元;针对特殊家庭采取低保提标和兜底方式25户。

今年以来,该区精心编制21个扶贫专项2018年实施方案,加大城乡居民保险、农村危房鉴定和整治、安全饮用水检测、有线电视入户等项目的投入力度。落实区级领导联系乡镇、部门联系村、部门帮扶干部结对贫困户、20户以上贫困对象的非贫困村有第一书记和农技巡回小组的帮扶体系体系。加强减贫成效、精准识别、精准帮扶、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等方面考核力度,完善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减少退出计划完成、贫困人口识别和退出准确率、群众帮扶满意度、扶贫资金绩效等考核指标,树立脱贫实效导向。

上半年,14户34人计划脱贫目标,已实现7户20人精准脱贫任务,完成全年目标的59%。“一超六有”计划脱贫户中,已完成精准脱贫任务7户20人,“一超六有”均已达标,剩余7户14人,房屋鉴定已完成6户,经鉴定为C级的两户将于9月底完成房屋加固。医疗保障、教育保障、生活饮用水等均已达标。

在抓好自身脱贫攻坚任务的同时,该区同步做好援助昭觉的重任。自2016年8月涪城区对口帮扶昭觉县以来,该区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承担援彝重任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找准党建引领与对口援建的结合点,通过党建杠杆撬动援建扶贫之路,现已协助昭觉完成38个贫困村退出,1868户7348人实现脱贫。


“党建+社会治理”,构建崭新格局

自基层党建“3+2”书记项目实施以来,涪城区积极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不断拓展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服务范围,推动工作向基层下沉、资源向基层倾斜、服务向基层延伸,紧紧围绕“建设、管理、服务”三大主题开展工作,社区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社区建设和治理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社区党员志愿者活动

朝阳街道大胆尝试剥离社区行政性事务,加强社区党的建设,延伸社区服务触角,促使社区工作人员履职归位,成功探索出了社区工作“去行政化”,阵地“去机关化”的“去两化”工作模式,实现了“窗口+后台”一站便民服务、“办公+活动”一体空间服务、“线上+线下”全时服务。

“我们把90%的面积用于社区舞蹈室、青少年活动中心、党员活动室、社区书屋、街道文化中心等党群活动场地。”临园路西段社区书记介绍说,由于办公区域的压缩,取消了社区党委书记和居委会主任的单独办公室,6个人挤在一间1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集中办公,实现“小办公、大服务”。

与此同时,社区设立了“窗口服务站”,由3名工作人员面对面为居民提供党建、综治、民生等服务,其余人员沉入网格,深入小区、楼栋,面对面为居民提供党建、综治、民生等服务,有效强化了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还原了社区群众自治组织的本来面目。

“党建+社会治理”的实践成果,在涪城区遍地开花。该区大力推行劳动保障、卫生计生、文化教育、社会救助、基层党建等社区公共服务事项“一门式”服务、“ 一站式”办理。“网格化”管理全面覆盖,人民调解、社区警务一应俱全。城市供水、供电、天然气、宽带电信、邮递等市政服务单位服务全部进入社区,社区超市、便利店、修理店等便民利民服务网点设置更加合理,积极助推“互联网+”社区服务,基本实现了“15分钟生活圈”。在社区服务方面,该区想尽一切办法丰富服务的特色,大力培育和发展社工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通过项目化运作,在社区开展为老、助残、托幼、文化体育等丰富多彩的社区特色服务,打造出了“幸福涪西”、“流动儿童之家”等一批品牌服务项目。(文/图 刘仁喜 杨海燕)


(责任编辑:黄婷)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