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们近日又迎来一个好消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透露,今年珠海航展上“20系列”高端航空装备有望集体公开亮相,其中已列装部队的第四代隐形战斗机歼—20备受瞩目。
低空通场、快速爬升、空中滚转和大坡度盘旋……很多人还记得两年前的珠海航展上两架歼—20战机的首秀,短短一分钟的亮相让观众振奋不已!
当时在现场的歼—20研发团队却无暇抬头欣赏这英姿,他们都在低头看着仪表,密切关注着一个个数据。作为研发团队,他们远不如歼—20战机那样引人注目。“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他们早已习惯了默默付出……
创新融入团队基因
新机研发是理念、技术、研发体系的全面创新
走进航空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绿意葱茏,4个鸟巢形的研发大楼让人眼前一亮:歼—20的诞生地,没有想象中的紧张沉闷,而是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技术“极客”聚集地。
飞机研发是跨学科、大型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上百个专业,尤其是跨代飞机的研制,是在自由王国里的自主探索。这个上万人的研发团队,不断拓展创新边界,引领技术发展。
歼—20身负很多“首创”和“第一”。总设计师杨伟介绍说:“我们在世界上独创了歼—20的‘升力体边条鸭式布局’,使飞机既有很好的隐身性能又有很强的超声速和机动飞行能力。在态势感知、信息对抗、机载武器和协同作战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不少突破。”
秉承“非对称超越,无边界创造”的创新理念,与以往型号不同,歼—20不单纯谈论技术先进性,而是以未来战略需求来布局战机能力、规划技术路线。杨伟认为,歼—20的创新理念,即根据战略需求牵引技术方向,有取舍有权衡,不跟随不攀比,打造适合中国的新一代战机。
与此同时,歼—20的研制过程中,首次建立了全域覆盖的飞机数字化协同设计制造系统、虚拟仿真和试验验证环境;在国内首次实现全三维模型贯穿新机研制全过程,推进全生命周期无纸化、无实物样机、数字量传递、数字化管理。设计手段、研发体系的创新,大大缩短了歼—20的研发周期,创造了在超短研发周期内实现首飞的“奇迹”。
党建凝聚团队合作
联合党建搭建设计和制造沟通桥梁
一款新飞机的研制,包括方案设计、初步设计、详细设计、试制和试飞、定型等多个不同阶段,各阶段、各环节均涉及单位之间、部门之间的协同作战,相互之间通力合作至关重要。
比如,设计方需要了解相关制造和装配技术,否则会影响成本和制造周期;制造方也需要了解设计技术和要求,才能把图纸变为现实且实现功能。有时候难免因为相互认知不够全面而持有不同看法。弥合分歧、加强沟通,联合党建就成了制胜法宝。
“在新机研制中,复合材料用量和结构类型都有了飞跃性的发展,这对设计和制造双方都是巨大的挑战。”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结构部党总支书记甘学东表示。如何密切配合应对挑战?从2013年开始,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结构部、强度部以及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复材厂定期联合举办党团共建活动。
“既有思想建设交流,也有业务技术探讨,还有文体活动,在活动中,大家渐渐熟悉起来,协作氛围也越来越好。”甘学东说。良好的合作促进了技术突破:复合材料在歼—20上的应用从非主承力结构扩大应用到机翼等许多主承力结构,结构实现整体化,大幅提高了我国战斗机的复合材料应用水平。
攻坚锻造团队品格
始终保持打破常规的创新热情,同时严格遵规守纪脚踏实地
“确保首飞节点,还是把原有设计推倒重来?”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机电部张志剑至今仍记得机电综合管理系统方案调整时的两难抉择:随着设计工作的推进,总师系统团队发现机电管理系统改成新的系统架构,飞机性能会有质的飞跃。这也意味着之前的工作要全部推倒重来,耗时耗力。不改,保首飞节点没问题,但首飞之后还得改;改了,就得推迟首飞时间。怎么选?
“改!”最终,歼—20团队选择了后者,得到上级机关的大力支持。机电管理系统研发团队开足马力、加班加点,高压工作持续了半年。“成功的那一刻,大家合了一张影,照片上不少人的眼睛是红的……”一位成员说。
困难挫折是“必修课”,负责任务系统靶试的团队也不例外。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新机任务系统主管总师王阳告诉记者,在靶试现场,眼睁睁地看着新机发射的导弹偏离靶机,大家的情绪都失控了:几年时间的研发与努力,难道就要付之东流了?
痛哭过后,王阳率领团队马上跑回工作室进行数据分析,仅两三个小时就迅速锁定了故障原因。“在试飞期间,及时发现问题对项目本身的发展、对团队的成长都不是坏事……这次过后,我们就没再失败过。”王阳说。
吃在办公室,睡在试验场;错了就从头再来,病了也不下火线;看到了新飞机的首飞,却错过了自己孩子的降生……“我们搞的不是一个‘轮子’,不是一个‘把手’,而是担着国家未来安全的担子。从事这么重要的事业,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杨伟说,在使命感的激励下,团队在攻坚克难中始终保持打破常规的创新热情,同时严格遵规守纪脚踏实地。
歼—20研发团队内部把新机叫做“威龙”,网友们也给它起了很多昵称:“黑丝带”“银河战舰”……“这些名字,我们都非常喜欢。”说起歼—20,团队成员都有一种看着自家孩子慢慢成长的自豪感,“推动歼—20系列化发展、不断提升作战能力,迈向战斗机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新征程,我们一直在路上!”杨伟说。 (记者 赵展慧)
(责任编辑:黄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