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时代人物 >行业模范>正文

让战鹰“首发命中,发发命中”

——记第80集团军某陆航旅机务营军械师焦锋利

2018-07-12 14:34 来源:中国青年报

    4月下旬,在漫天风沙的胶东半岛某训练场,陆军第80集团军某陆航旅一架架装载不同弹种的武装直升机呼啸着奔向预定空域,对目标实施火力打击。

  “首发命中,发发命中!”得知射击结果,38岁的旅机务营军械师焦锋利激动不已:由他带头研发的直升机新式校靶系统经过实弹检验,获得可靠性验证。

  为了这项校靶技术,焦锋利整整奋斗了10年。

  “一定要啃下校靶这块‘硬骨头’”

  焦锋利决心啃下校靶这块“硬骨头”,源于2007年冬季的一次校靶经历。

  当时,部队突然接到出动任务,需要紧急校准武器系统。当时任分队长的焦锋利带着10余名战友赶往机库,投入到紧张的校靶工作中。由于传统校靶方式费时费力,他和战友们在冰冷的地面上一趴就是几个小时,一干就是半个月。任务虽然如期完成,但焦锋利却由于冻伤住进了医院。

  “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寒。‘上世纪’的校靶方式啥时才能更新换代?”躺在病床上,焦锋利满脑子想的都是“校靶”。他和战友们深有体会,传统校靶方式已在部队沿用多年,存在操作过程繁琐、工具不易携带、无法野外实施等“短板”,打起仗来肯定要吃大亏。焦锋利彻夜难眠,创新校靶系统的想法在他心头越来越强烈。

  “搞科研创新那是科研院所的事,基层军械人员干好本职工作就行了。”面对调侃和质疑,焦锋利却越发执拗起来。经过多方查询,焦锋利了解到,由于国外技术封锁,这方面的设计原理、关键技术,我军一无所知,也无从获得。国内相关单位虽然有过多次尝试,但始终没有取得实质突破。

  “一定要啃下校靶这块‘硬骨头’!”经过苦苦思索,焦锋利发现,新式校靶系统涉及光学、编程、软件设计、信号处理技术等多个专业领域。知识储备不足成为升级校靶系统的“拦路虎”。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读研。

  然而,选择读研就意味着要暂时放弃分队长的行政职务。一边是顺风顺水的事业前途,一边是艰难未知的科研攻关之路,焦锋利也有些犹豫。“不管身处什么岗位、担任什么职务,都是部队建设的一颗‘螺丝钉’,都在作贡献。”指导员的话,坚定了焦锋利报考研究生的决心。

  拿出“拼命三郎”的精神全身心投入攻关

  2010年6月,焦锋利顺利考取了山东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在校期间,他选学的课程全都和校靶技术相关。选毕业课题时,他主动放弃了数字打码机、数字识别、数字图像处理等相对容易、经济价值高的项目,而是把目标牢牢锁定在与校靶技术相关的机器人项目上。

  泡图书馆、钻实验室……1000多个日夜如白驹过隙。2013年6月,焦锋利不仅补齐了知识短板、以优异成绩毕业,还完成了直升机新式校靶系统的理论体系构建。

  重返单位后,尽管科研进展取得一定突破,但理论和实践之间仍存在不少差距。焦锋利反复修改设计模型、零件,却又总在实践中被推翻。

  一次女儿玩玩具,一个小球恰好卡在了一个圆孔上,球心位置不动,但球在转个不停。这一幕触发了焦锋利的“灵感”:想要实现校靶的空间姿态快速调节,不正可以利用这个原理吗?

  这一发现令他兴奋不已。他顾不上休息,连夜反复设计画图,又经过一段时间修改、论证,终于做出新的模型,大大简化了操作方式,降低了操作难度。

  2014年年底,这套系统在申请立项时却遭到质疑:一个基层专业技术干部怎么可能在改进传统校靶方式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面对质疑,焦锋利没有退缩和气馁,旅党委专门向总部分管领导汇报情况。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与一位评审专家交流时,把直升机新式校靶系统的创造原理、设计思路、操作方式等逐一说明,言简意赅,形象直观,得到认可。最终审核打分时,这套系统获得所有参与审核项目的最高分,成为陆航系统内第一个重点维修改革项目。与此同时,一家军工企业看好了这套系统的市场前景,表示愿意合作,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接下来的科研攻关中,焦锋利不负众望,接连取得了两项阶段性成果,均获得国家专利。

  然而,科研之路多坎坷。2016年,当研发进入关键阶段,焦锋利却遇到了更大的难关。最新设计出的校靶系统模型机因无法实现快速校靶功能,实验宣告失败,数百万元打了水漂,合作企业一度想放弃,科研经费被暂停,技术保障人员也被撤走。

  焦锋利心急如焚。在那段最艰难的日子里,组织成为他最坚强的后盾,党委“一班人”明确表态:科研有风险,党委来埋单,赢回企业信心和尊重的唯一途径就是攻克难关。很快,单位不仅继续列支了专项资金,还为焦锋利增配了助手,修缮升级了科研创新工作室。

  党委的坚定支持让焦锋利卸下了思想包袱,他拿出不信邪、不服输的“拼命三郎”精神全身心投入攻克难关中,白天找构件,晚上做实验,埋头苦干3个多月,最终突破瓶颈,实现快速校靶功能,重新赢得企业青睐。

  “基层创新必须对战斗力建设负责”

  2016年年底,该校靶系统模型机研发成功后,厂家代表摩拳擦掌,希望尽快投入量产,抢占市场先机,随后再逐步改进细节。可焦锋利却死活不同意。他认为,虽然系统已经基本成型,但仍有很大改进空间。

  这套系统在旅里试用后,焦锋利鼓励身边的战友多提宝贵意见。“旋转支架调整角度有限,野战环境下不利于官兵观察数据”“弹性钢片会产生形变、增大误差,建议更换材料”……一条条意见被焦锋利收集汇总。他一边催促厂家改进系统,一边继续科研攻关。

  付出终有回报。就这样,焦锋利用将近一年时间将直升机新式校靶系统工作耗时缩短到20分钟以内,系统稳定性和便携性均达到了先进水平。2017年9月,这套系统在陆军组织的技术鉴定会上一次性通过,与会的20余名军地权威专家一致认为:该校靶系统功能性能满足部队野外使用要求,其设计精巧、操作简单、校靶精度高,对提升再次出动强度具有重要意义。

  “基层创新必须对部队负责,对战斗力建设负责!”就在身边战友和合作企业都以为,这套系统即将量产进入部队时,焦锋利又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说,没有经过实弹检验,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瞄着一流干,努力往前闯。经过与上级的沟通协调,这套系统在多家陆航兄弟单位进行了实践操作实验,并且在前不久刚刚经受了实弹检验。

  一切看似瓜熟蒂落,可焦锋利依旧不满足,因为这套系统目前只适用于部分直升机机型,他想创造出一款通用版。

  “这个系统如果可以拓展升级成为海军版、空军版,或者固定翼版,对战斗力提升的价值就更大了。”一位常年从事陆航战法研究的领导的一番话,与焦锋利的想法不谋而合,这既坚定了他的信心,又点燃了他的“野心”。走下领奖台,焦锋利又一头扎进创新工作室。

  正是凭着这种胸怀强军使命、立足基层战位,矢志用科技为战鹰注入强大战斗力的奋进创新精神,焦锋利个人先后获得3项国家专利,被北部战区陆军表彰为“强军先锋人物”、集团军表彰为“感动集团军新闻人物”,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在他的影响和带领下,该旅先后有12人次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36人次获得军队优秀专业人才岗位津贴。(李骐光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8年07月12日 11 版


(责任编辑:黄婷)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