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金牌火箭”背后的“金牌团队”——记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研制发射团队的党员群体
我国的航天运载火箭为什么取名“长征”?因为,我国的火箭事业起步时像红军长征出发时一样,漫漫征程充满着艰难险阻;但同时也寓意着,火箭研制发射人员像红军将士一样,一定会攻克娄山关、夺取腊子口。
红军长征历时一年多,在地球上画出了一条象征胜利的红飘带;我国火箭事业的发展,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在地球至太空的征程上画出了一条象征成功的红飘带,使我国迈进了航天强国的行列。
在送“嫦娥”、布“北斗”,参与航天发射国际市场竞争的新征程上,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被誉为“金牌火箭”。“七一”前夕,记者走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采访“金牌火箭”背后的“金牌团队”——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研制发射团队的党员群体。
单位在北京、家在北京,但回京像“出差”、回家像“探亲”一样少
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可靠性高、成功率高、发射密度高,是我国航天领域的主力运载火箭,在“探月工程”“北斗工程”等国家重大航天工程建设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自1994年2月至2018年6月,该系列运载火箭已经完成了87次发射任务,占据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发射总量的近1/3。
2018年是个超级火箭年,长三甲系列火箭要发射14次,平均每26天发射一枚。
任务重、工作忙,忙到什么程度?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总指挥岑拯说,他们团队的许多科研人员,单位在北京、家在北京,但回京像“出差”、回家像“探亲”一样少,不仅一年中有大半年时间奋战在发射场,而且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
岑拯是一个奉献故事与科研成果一样多的航天科学家,但他不说自己,而是讲了几个科研骨干的故事。
2015年初至2016年春节前,长三甲团队承担着1年发射11枚火箭的繁重任务,作为型号办公室副主任的覃艺,那年在西昌发射场奋战了7个多月。有一天深夜,覃艺回到北京,到家时1岁多的儿子已经睡着了,覃艺悄悄地在儿子身边躺下。第二天清晨,儿子醒来了,先是瞅瞅躺在左侧的爸爸,觉得不对劲,又转身看看躺在右侧的妈妈,再回头看看爸爸,他确定是一个“陌生人”躺在自己身边后,突然“哇”的一声大哭了起来,并用小手使劲地推覃艺。
“这一幕像烙印一样烙在了我的心里。”覃艺说,“但是,没办法。许多航天人都是这样,承担着国家的重大科研项目,身不由己。”
长三甲副总设计师叶成敏和妻子都是航天科研人员,有一次,他们夫妻俩一连在发射场工作了好几个月,但仍然没时间回北京看望儿子。父母想儿子,儿子想爹妈,怎么办?暑假时,他们就让北京的家人把儿子送到机场,委托航空公司将儿子“托运”到发射场。就这样,他俩的儿子早在上小学时就学会了独自一人搭乘航班的本事。
他们年轻,但他们既传承了长征精神,又传承了航天精神
从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把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送入太空,到今天的“探月工程”,一代代航天人接力奋战,创造了一系列航天奇迹,也创造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
新时代,长三甲团队接过接力棒,向着航天强国奋进。目前,这个团队的一线科研人员平均年龄36岁,并且清一色的是硕士博士。对于这支队伍,总指挥岑拯说:“别看他们年轻,但他们既传承了红军长征精神,又传承了一代代航天人创造的航天精神。”
——特别能吃苦。现任长三甲总设计师姜杰,被业界称为“火箭女神”。她不仅科研成果“神”,而且身心素质也“神”。她经常通宵加班,白天照样精神抖擞地工作,丝毫看不出她曾一夜未眠。记者采访时,她的许多同事都说“姜总从来不生病”,只有一位同事说他见过一次姜总生病。那一次,姜杰执行一个重大任务一连几天没上床睡觉,双眼熬得又红又肿,同事们拉她下发射阵地去看医生,但就是拉不动。最后,他们把医生叫到阵地给姜杰的眼睛消炎。姜杰对记者说:“我们团队的金志强、陈闽慷等许多人都是这样,不是不生病,而是没时间生病!”
——特别能攻关。火箭能打多远,探索、开发、利用太空的路才能走多远。虽说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是技术成熟、性能可靠的“太空摆渡车”,但因“摆渡车”搭载的“乘客”不一样,所以,每次发射都要根据“乘客”的“私人订制”进行技术攻关。据统计,仅执行“北斗工程”任务期间,长三甲火箭共进行了403项技术创新,平均每发射一枚火箭就要进行28项技术攻关。当年红军打仗时,指挥员部署完作战任务后说的最后一句话常是:“只许胜利,不许失败!”如今的长三甲团队也是如此,领导部署完任务后常说:“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因为,失败不仅意味着零分,而且是巨大的负数。为此,长三甲团队奋力拼搏,攻克了“突破非全对称火箭设计技术”“将卫星直接送入倾斜地球同步轨道”等一系列难题,确保火箭发射成功。
——特别能奉献。长三甲团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科研人员告诉记者,几年前,他刚凑足在北京买房的首付款,也看好了准备买的房子,可是,正当他要和房产公司签订合同时却来了一项突击性任务,他立刻飞赴西昌,一突击就是几个月,等出差回来再去房产公司,房价已经涨了,他的首付款又差了一大截。
因忙于工作没有及时买房,个人损失了几万、几十万,但是,避免了国家可能遭受的几百万、几千万甚至几个亿的损失,孰轻孰重?这件事在青年科研人员中引发了讨论。博士毕业进入长三甲团队的高级工程师何兆伟说:“选择火箭事业就是选择牺牲奉献。”他有很多同学在外企上班,工资比他高出好几倍,但他从不与同学比工资高低。近几年,民营航天企业异军突起,这些企业开出的挖人条件是:工作10年左右的火箭技术科研骨干年薪百万。但是,长三甲核心团队的骨干无一人为之所动。
共产党员什么样?他们的回答是:别人不上时你上,别人不能时你能
红军长征时,前方有一个敌人的碉堡久攻不下怎么办?党员突击队上!长征三号甲火箭在研制发射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怎么办?相关技术领域的党员骨干领衔攻关。这是长三甲团队延续至今的一个传统。
在读高中时就入党的主任设计师周佑君说,共产党员什么样?先锋模范作用怎么发挥?长三甲团队的标准是:别人不上时你上,别人不能时你能!
有一次,火箭加注燃料时突然出现泄漏问题。科研人员都知道,火箭燃料是有毒的,但是,在现场的党员发现险情后不约而同地冲了上去,奋不顾身地处理燃料泄漏问题,及时避免了一起可能发生的事故。
2015年以来,为适应我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的要求,长三甲的发射密度成倍增加。二三十天时间就要发射一枚火箭,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事,在有的国家也是不可能的事,但长三甲团队的科研人员不仅敢想,而且把“不可能”变为现实。为此,长三甲各个系统都成立了由党员牵头的技术改进小组,探索出组批生产、多任务并行等一系列创新办法,保证了高密度发射任务的圆满完成。
多年来,长三甲团队把党建工作融入火箭研制发射的全过程,与科研工作同计划、同部署、同落实。平时,各系统的技术负责人就是各个党组织的党建责任人。每次执行火箭发射任务时,他们就在发射场成立临时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做到人员分散但组织不散。同时,他们通过设立党员先锋模范岗,把党员模范作用与技术创新的需求有机结合,将个人的工作质量与火箭研制的整体质量紧密联系起来,确保了科研工作开展到哪里,党的建设就延伸到哪里。
探寻“金牌火箭”的成功奥秘,不难发现其背后有一支“金牌团队”。那么,铸就“金牌团队”的奥秘又是什么呢?航天科技一院的领导回答说:“优秀党员多!”
是的,长三甲核心团队的一线科研骨干90%是党员。一个团队,有90%的人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必定成功!(贝骁、汪娜、辛悦)
(责任编辑:李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