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口县江豚协巡队员杨新华在船头观察江豚出没情况(6月13日摄)。新华社发(翟畅 摄)
在长江和鄱阳湖交界处的江西九江湖口县,渔民张传国祖传的渔船不再捕鱼了,而是在浩渺的长江江面上巡护一江清水;撒了半辈子的渔网也收了起来,现在他成了长江江豚的守护人。
“在长江‘害’了几十年的鱼,我这是在还‘生态债’啊!”65岁的张传国皮肤黝黑、说话直爽。他去年自愿报名成为湖口县江豚协巡队的一员。11个团队成员中,多数人世代在长江以捕鱼为生。
为践行长江大保护战略,农业农村部2016年发布了《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2016-2025)。去年6月,湖口县成为全国首批4个协助巡护点之一,探索社会化参与江豚等水生生物保护。
“滚钩、拖网,这是以前渔民常用的捕鱼方式。”张传国说,鱼大批被捕捞上来,也有江豚被误伤。“我就看到过几次,身上那些伤口,一看就是滚钩钩出来的。”
“江猪跳一跳,白浪三尺高”,这是长江边流传的谚语。在渔民的印象里,当江豚和白鱀豚在江面大量出现时,意味着水面气压加大,暴风雨将至。
湖口县江豚协巡队员的巡护船在巡护(6月13日摄)。新华社发(翟畅 摄)
“小时候坐木船捕鱼,遇过渔船那么大的白鱀豚;夜里睡船上,常被江豚的叫声吵醒。”做过渔民的队员舒银安边比划边说。虽然白鱀豚已被宣布“功能性灭绝”,但这些记忆仍鲜明地印刻在他的脑海中。
岸边的礁石、船只的螺旋桨、渔民的渔网渔钩都有可能造成江豚的致命伤。协巡队员周军琪退休前曾在湖口县渔政局工作。“我亲历的三十年间,长江江豚正逐年减少。”周军琪说。
长江江豚是长江目前唯一的水生哺乳动物,是长江水生生态系统的指示性物种。受多种因素影响,长江江豚的数量急剧减少,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度濒危物种。
为了有效保护江豚,江西省成立了鄱阳湖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完善长江江豚救护体系。禁止在保护区采砂、非法捕捞等作业,坚持禁渔禁港、人工增殖放流,江豚食物数量大为增加。
记者随协巡队泛舟经鄱阳湖口入长江,烈日当空,波翻浪涌。航行约半个小时,负责瞭望的杨新华激动地喊道:“快看!江豚出现了。”果然,百米开外,一大一小两只江豚的身影闪现在江面上,随即潜入江中。
杨新华赶忙拍下这片水域的照片,在手机上点开一款名为“江豚管家”软件,标记定位江豚踪迹。“后台会共享给渔政部门和研究机构。如果发现非法捕捞、挖沙、排污等行为,通过软件能直接报警。我们会协助清理非法渔具,及时救护被困和受伤的江豚。”
这一年间,江豚协巡队每周巡护不少于5航次,日均巡护约40公里,密切关注湖口区域的江豚状况。夏季,铁板船下蒸上烤,无处藏身;冬季,江面上寒风刺骨,似刀划脸……
经过协巡队一遍遍地劝导,非法捕捞行为已日渐减少。“相信通过加强宣传,更多渔民会树立起保护江豚的意识。我们渔民有责任保护好长江的生态。”张传国说。(记者程迪、田耘)
(责任编辑:黄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