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消息 天刚蒙蒙亮,民安小区各个楼栋前后,有人开始打扫清洁卫生了。小区党支部书记刘春梅领着十多个人,抬桌子搬板凳,牵忙着张罗上午的评选“五星楼栋”和“优秀楼栋长”大会。
小区内绿树成荫,道路干净整洁,居民其乐融融
这是四川绵阳安州区县城北面的城乡结合部保障性安置小区推行党员认领居住楼服务一幕。小区内绿树成荫,道路干净整洁,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整齐摆放在停车线内……2015年初建成的民安小区,共有17栋安置房,现已入驻群众600余户2000多人。这里的每栋楼,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分别被冠以“诚信楼”“和谐楼”“友善楼”等不同名称。刘春梅告诉记者,这些冠名是根据楼栋里大多数居民的身份特点来确定的,就是要让楼栋单元赋予主题和灵魂,潜移默化影响居住在里面的住户。
40出头的刘春梅性格率直,前几年曾在区级部门干过临时工,肯专肯干,对政策把握和管理服务有些底子。2016年,在益昌社区的牵头组织下,刘春梅当选了小区党组织支部书记。
采访中得知,作为保障性安置小区,这里居住着外来务工人员、拆迁安置户、低收入群众、企业退休工人、社区矫正人员等不同群体。刚入驻那会儿,小区垃圾乱丢乱扔,车辆乱停乱放,卫生和治安秩序差,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管理颇为棘手。
“既然大家共同住在这里,就应该象个大家庭一样互帮互爱、和睦友善。” 刘春梅说。为了给大家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支部针对小区低收入群体聚居、保障性需求多等特点,发动小区24名党员认领楼栋单元服务,由党员担任楼栋长或单元长,明确责任和义务;倡议成立了有30多人组成的小区志愿服务队,帮助解决居民日常生活困难。
小区西边的“互助楼”共有12户住户,70岁以上的老人就占了4人。李德菊老人今年73岁了,子女都在外地上班,平常一个人居住。由于身体偏胖,行动不便,楼栋长李祖武和其他几个住户会经常帮她晾晒被子,搬运米油等生活物品。如果隔天看不到李德菊的身影,大伙儿就会去她家嘘寒问暖,担心她是不是生病了?是不是摔伤了?李德菊感概不已:三年邻居当亲人,他们比亲人还亲呐!
当初,支部动员李祖武认领服务,他还心存顾虑,“大家彼此都不认识,会不会得到理解和支持?”
顾虑归顾虑,但作为一名有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李祖武还是默默地受领了任务。打扫清洁卫生、规范车辆停放、协调邻里纠纷、开展文明创建、维护路灯和公用设施……辛勤付出换来了住户们的理解和尊重。逐渐地,大家不好意思再乱丢乱扔了,见了面还会主动打招呼;哪家有困难,大伙儿都愿意搭把手。“邻里之间联系交流多了,关系就更加融洽了”,李祖武说。
对于这些带“长”的党员们,小区管理和服务可是门新的学问。支部就经常邀请区里和镇上的干部来小区讲小微党课,普及法制知识,开展岗位培训,还带着他们到区内外治理成效好的小区学习取经,提高大家的管理和服务能力。每季度,小区召开居民大会,评选优秀楼栋长和单元长;每栋楼的居民,也会组织开展文明户评星活动。隔三差五,小区还会组织文艺演出、播放公益电影,丰富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对于个别不文明现象,小区还专门设立“曝光台”,监督规范居民的行为习惯。
“大家辛苦服务,完全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感觉很亏欠他们!” 刘春梅说,小区没有收取物业管理费,他们将努力争取上级党组织和社会的支持,逐步建立适当的物质奖励机制,激发和提高大家的参与热情和服务质量。
除了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外,支部还调查摸清了志愿服务人员的专长信息,在小区大门旁公示服务项目和联系电话,方便居民有困难有人帮。18幢住户李春光有水电安装技术,小区哪栋楼的单元楼梯灯不亮了,大家会主动想起他;哪里水管坏了,小伙子也从不搪塞,总会及时帮助解决。为了畅通交流渠道,小区的志愿者专门建立了4个微信群,教上了年纪的大叔大妈们怎样利用微信进行交流和求助。
“奋进楼”陈诚平常在成都理发店上班,只要回到小区,他就在微信群留言:“叔叔阿姨们,我回来了,需要理发就告诉我……”
这些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凡琐碎的事儿,但在党员和志愿者们的细心服务中,却将温馨和幸福如春雨般渗透到了每一个住户的心间。(文/图 刘仁喜 钟述强)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