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城市之间比拼最火爆的是什么?抢人大战!
前不久,中组部相继下发新一批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入选名单通知,南京4人入选创业“千人”,占全国总数1/10,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二;17人入选企业类“万人”,仅次于北京、上海,连续两年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
南京绝非江苏的孤例。以苏州高新区为例,截至目前,已累计集聚各类科技领军人才超过800人次,2017年全区领军人才所在企业产值近百亿元。
近年来,江苏坚持围绕人才做文章,以人为本捋顺创新链条,创新“才能”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攒足了后劲。
书记刷网帖引出“一号文件”
“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南京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感叹。
以南京为例,长期以来,产业高端人才一直是人才拼图中的“短板”。去年9月,一篇《醒醒吧,南京!你为什么留不住优秀的年轻人?》的网文刷爆朋友圈。文章作者以南京知名高校毕业生留在南京的人数太少举例,声称许多优秀年轻人正“逃离南京”。
就在当月,与在宁高校“两落地、一融合”对接座谈会上,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主动提起这篇文章。他说,文中有些语言和数据不准确,但关于南京创业不容易的观点值得思考。制约南京留住人才的因素包括住房、子女教育、事业平台等,下一步南京要研究如何解决特殊人才的住房问题。
仅仅过去三个多月,南京市委就出台“一号文件”——《关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推出“创新十策”“十大工程”,提出实施“创新人才集聚工程”,发出大手笔招才引智“英雄帖”,条条干货,真金白银。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南京新增7万大学生就业,同比增长27%,外地大学生占八成以上。去年底至今年春节前后,南京已签两批共计65家新型研发机构落户。
首批落地的新型研发机构、南京工大膜应用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已经享受到了政策红利。以往,人才引进审批手续繁琐、年薪待遇有“天花板”,新政策把这些条条框框全都打破。最近,他们开出50万元年薪,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所聘来一位“80后”专家,用他掌握的反渗透膜专利技术进行产业化推广。这个案例中最吸引人才的就是“人才持大股”的制度设计。
现在,江苏各地都在围绕人才需求做文章、出政策,形成了吸引优质创新资源的“强磁场”。
一封回信捋顺人才创新链条
前不久,哈佛大学一个创新团队来国内寻求项目合作,在长三角城市考察了一大圈,最后落到了合肥。
这件事给江苏官员带来不小的刺激和反思,怎么做才能让人才富矿成为具有创新力、竞争力的现实财富?答案是以人为本做好“放权、松绑、破壁、激活”的文章。
真正打动人心的不是千金裘、万户侯,有时只是一封平实的书信。
去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安德烈·海姆带着全球领先的石墨烯技术来寻求合作。他给南京市政府写了一封长信,列举了关心的8个问题,其中最关心的就是“稳定的技术源从何而来”。
南京市政府在回信中说:这里的科教优势能够提供稳定的科研团队支撑,南大的实验室、曼彻斯特大学的联合实验室都可以作为人才团队的后院。
更打动安德烈·海姆的是,南京还帮他们捋顺了创新链条,不但做好了创投、工程化平台,连股权结构带来的收益也可预期……8个难题得到满意答复之后,他们团队很快就在新港开发区建成了南京鼎腾石墨烯研究院,目前研究院孵化的企业,已经开始量产石墨烯天线并投入市场。
据统计,在南京签约落地的新型研发机构中,首批中的9家机构已孵化引进15个项目。
无独有偶,苏州工业园区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工程同样硕果累累。十年累计支持科技领军人才1248人,至2016年底领军人才企业落户率达84.2%,并有4家企业在主板上市、27家在新三板上市。
“招揽人才最重要的是什么?在于打造别人没有的吸引力!”园区科技和信息化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成功引才的背后,是持之以恒的跟踪分析,为引进的科技领军人才做好上下游产业配套。
第十届科技领军人才、亚盛药业董事长兼CEO杨大俊说:“创新不是一句口号,创新的发生也不是那么简单,需要很多因素,需要金融、资本、企业、服务等各方面的人才聚集,才能真正产生创新成果。”
至2017年底,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支撑的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从无到有,日益勃兴,年产值超1600亿元,年均增长30%左右。
人才为媒,让产业恋上创新
高质量的科技创新,要在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上用功发力。
“我们坚持高端引才,在全球范围遴选国际一流领军人才担任项目经理,充分赋权使用经费和组建团队。项目经理开展产业需求调研、可行性论证报告,与地方园区对接洽谈落地。”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告诉科技日报记者,2015年底以来,省产研院累计聘请了51位项目经理。由项目经理集聚近500位全球顶尖专家,引进了一批原创性技术项目落地江苏。
近年来,江苏省明晰两条路径:一是对产业化前景好的领先科技,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二是对技术约束明显的领域和环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不论产业与创新谁先“示爱”,人才始终是绕不开的“媒婆”。
“我们坚持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摆在工作优先位置,大力推进人才、政策、项目、载体、服务‘五位一体’联动,加快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到江苏创新创业、更多高水平成果到江苏转移转化,最大限度激发和调动各类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省科技厅厅长王秦介绍。
从“清洁能源生产商”到“清洁能源综合服务商”,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最近正在谋划着新一轮转型。过去,制造业是协鑫集团的支柱,公司生产了全球市场约1/4的多晶硅和1/3的硅片产品。但是,现在朱共山有了新的想法,他告诉记者,协鑫集团要构建“1+10”全球创新研发体系,即1个中央研究院、10大研发分院;着力打造“千名科学家、万名创客”队伍,即拥有近3000名科学家,通过合伙人平台、企业众创空间孵化1万名企业创客,持续引领全球清洁能源发展。
近年来,江苏先后制定出台了科技创新“40条政策”“人才新政26条”,赋予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累计支持120余位院士、200多名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计划”等高层次人才领衔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在行业龙头企业建设院士工作站344家,引进两院院士360余名;累计入选国家“千人计划”781人,其中创业类256人、占全国30%。(记者 张 晔)
(责任编辑:黄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