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海南保亭县城
《祖国》记者 王子文 通讯员 王谊通 黄立明 30年来,海南海南保亭发展日新月异。建省之前,保亭县,年财政收入仅500余万元,发展到如今,拥有2家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人均总产值30年间翻了近30倍。
保亭的发展,离不开保亭人民的辛勤奋斗,离不开保亭全体党员干部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在困难曲折中拼搏、在改革开放中奋进、在绿色发展中前行,全力建设“一城一园两基地”,谱写一曲求实奋进、跨越发展的壮丽篇章!
抓保护治理 当好生态排头兵
身处海南岛生态核心区,保亭县近年来,在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上齐抓共管,一方面保护好生态存量,另一方面,从环境治理上下功夫、做文章。
“保亭的发展路子,注定要以生态保护为准则、为底线,一切经济发展不能逾越这条红线,因为这些美丽的山林才是保亭发展的基础。”保亭县委书记王昱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这些话并不是说说而已。记者从保亭县委办公室获悉,自2014年11月开始至今,保亭连续3年多没有引进任何一家新的地产企业,项目开发的生态关口把得十分严格。
2014年,当地已有超过200家房地产企业,房地产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近50%。但在当年下半年,保亭GDP增速逐步放缓,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也在8月首度出现负增长,并呈逐月震荡下降态势,重点税源减收趋势明显。与此同时,该县全年房地产投资市场持续低迷,社会投资趋于谨慎。
即使经济发展逐渐放缓,保亭县还是顶住了压力。一个中部市县放弃土地收益严守生态底线的政绩观和决策,无论从当时还是现在的背景来看,都十分难得。
保亭县的生态保护工作,不仅是源头上做好了把控,也从市民身边有了悄然的变化。“每次去村里调研,我都十分关注路两旁的行道树。这里的绿水青山就是这里的金山银山,发展旅游,首先要让游客爱上沿途的风景。”王昱正说。
今年4月初,保亭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与各个主管部门有关人员一起走遍了保亭县所有乡镇的道路,对沿途环境、绿化空白等问题进行了查漏补缺。这项工作已经成为保亭县近年来环保工作的常态。
抓文化大融合
2000年左右,提起七仙岭,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在哪里;而如今,七仙岭已经成为保亭旅游的一张名片。
“2003年冬天,保亭旅游局设立,标志着保亭的旅游经济发展从此步入了快车道。”保亭旅游委主任林孟地说,保亭旅游业起步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历经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蓬勃发展过程。
近5年来,保亭依托雨林、温泉、养生、南药和民俗文化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定位打造“雨林温泉谧境,国际养生家园”的目标,主动融入“大三亚”一体化旅游经济圈,坚持“蓝绿互融、山海并举”的差异化特色高端发展的道路。2013年,呀诺达热带雨林文化旅游区荣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5年,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荣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6年,七仙岭温泉国家森林公园景区荣获国家4A级景区。
游客在海南保亭呀诺达景区游览
“谁不说我们保亭好,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拥有2家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我们还有神玉岛、茶溪谷等多处景点和七仙岭上的酒店集群,这些都是这30年来我们的发展成果,作为保亭人,我深感自豪。”保城镇居民黄秋娜说。
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保亭正构建全域旅游发展的新格局,向着“全域是景区、处处是景观、村村是景点、人人是导游”的目标努力。
保亭在探索全域旅游差异化发展之路上,追求差异化但不是一味地标新立异,而是要想方设法强化自己的长处、规避自己的短处。保亭在海南率先提出“保亭森呼吸”的养生旅游概念,举办主题活动,相继推出多条旅游线路,有效提升了保亭旅游吸引力。
近年来,面对丰富多彩的热带雨林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保亭坚持一手抓大,一手抓小,开发几个大的示范性景区如呀诺达、槟榔谷等,吸引了大量游客。与此同时,民宿、农家乐、特色食品等旅游产业链越拉越长,美了乡村,富了农民。
创新发展传承文化新举措
在我国贫困地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普遍存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起点低、欠账多、体系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保亭县却做到了县城和全县9个乡镇的文化设施建设全部达标。并且,保亭率先在全省建设完成村级文体活动室,全县60个村全覆盖,2016年开始按“七个一标准”升级建设了9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并将在今年实现“七个一”标准的全覆盖。
2016年底,保亭荣获“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名誉称号,对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而言,如此成就,着实不易。
“文化发展是一个地区精神文明的整体表现,近年来,保亭县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不仅做好了基础设施,还积极构建了县域的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体系:以县图书馆、文化馆为总馆,乡镇文化站为分馆,村级(社区)文化室、农家书屋为流通服务点,从而将独立、分散、“孤岛”的资源连接起来、流转起来、输送下去。
近年来,保亭投入约5.2亿元,先后建成了县城文化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七仙文化广场、月亮文化休闲广场、甘工鸟文化主题公园、广播电视发射塔、广播电视演播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形成了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文化广场等为一体的大型文化设施集群,以及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2个村级文体活动室、69个农家书屋等城乡“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覆盖率达到100%。
保亭加茂镇共村教学点,孩子们正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
做好了基础设施,完善了管理制度,该县还为了解决基层人才问题,探索出一套“县聘县管、乡村使用”的用人机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配置基层文化队伍。同时,该县在文艺培训方面,为了让文艺培训不用“跑断腿”,建起了以县文化馆为总馆,乡镇综合文化站为分馆,数字化“中央课堂”为核心的基层文化艺术服务体系,全县乡镇文化站与县文化馆能互联互通、同步开展艺术培训辅导。
作为少数民族市县,保亭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方面下足了功夫。
2006年以来,保亭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力度,目前有7项传统技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3项,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名录。与此同时,广泛开展非遗的保护、传承、培训,让非遗走进社区、走进学校。2008年11月,国家文化部命名保亭县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成立于2003年的保亭县民族歌舞团,注重挖掘、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文化艺术,先后创作排演了上百个民族歌舞节目,多次接受国家文化部、国家旅游委和国外友好社团的邀请,先后出访17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演出,享誉海内外。2013年以来,先后连续两届荣获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予的“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的“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被国家文化部列入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典型案例。
近年来,保亭深入发掘黎族苗族民俗文化资源,着力精准打造黎族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品牌。海南七仙温泉嬉水节已成为海南最具影响力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节庆和旅游文化品牌,在2010首届中国节庆创新论坛暨2010中国品牌节会颁奖盛典发布会上,海南七仙温泉嬉水节荣获“2010中国十大著名节庆品牌”称号,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组织等评为“中国最具人气的民间节会”。
(责任编辑:黄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