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吴先生的这一思想贯穿在他的数学生涯中。”郭雷回忆。
大方无隅,跨越世纪的“赤子之心”
2000年,吴文俊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起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两位各自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在北京第一次见面,吴文俊跟袁隆平开玩笑:“我们数学讲测量,是靠你们农业起来的,你们要量地呀。”
在身边人的眼中,吴文俊时不时会显露出他的“童心未泯”。有一次去香港参加研讨会,开会间隙出去游玩,年逾古稀的他竟坐上了过山车,玩得不亦乐乎;一次访问泰国期间,他坐到大象鼻子上开怀大笑,还拍下了照片。
吴文俊的学生们回忆,先生在工作之余也有一些小爱好,比如爱看武侠小说,比如90多岁高龄时,还经常一个人去逛逛书店、电影院,偶尔还自己坐车去中关村的知春路喝咖啡。
但他从来不会忘记自己的主业是数学。上世纪80年代,吴文俊的一位学生在中科院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借了大量数学专业书,发现几乎每一本书的借书卡后面,都有了吴文俊的名字。
吴文俊培养的博士、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卓军曾评价,“作为一个学术大家,他的出现有很多原因,但有两点非常突出:一是非常勤奋、非常刻苦;二是非常放得开,不在乎别人怎么说,心胸宽广、豁达,不受私利困扰。”
步入耄耋之年,吴文俊一听到“退休”二字,声音马上提高起来:“我是不退休的,名义上退休的话,我工作上也不会退休。万一退休,我照样搞科研工作。”
直到今年3月,吴文俊还给人写信说,自己是要“鞠躬尽瘁,死而‘不已’”。
胸怀一颗“赤子之心”,吴文俊不在意外界的纷扰,专注于研究领域。在很多人眼里,吴文俊“一辈子就是在做学问,在一心一意做学问”。
在中科院院士、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林群的记忆中,吴文俊是一个非常“单纯、纯粹”的人,这种纯粹更多地体现在他不争荣誉、一心一意做工作上。唯其不争名逐利,因而完全“没有人间的烦恼”。
“他从来不为自己争取什么。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也是别人给他的,他自己都不申请。”林群说。
大象无形,先生风范山高水长
“伟大的数学家,学术界的巨人,无私奉献的爱国者,中国传统君子型的学者”——着名华人数学家萧荫堂发来的唁电,勾勒出吴文俊的一生风范。
知识渊博、淡泊名利、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为中国数学的发展建立了丰功伟绩……在众人眼中,吴文俊不仅是一个学术方面的带头人,更是一个人格高尚、具有强烈报国心的知识分子代表。
——开辟了崭新的数学研究领域
已故中科院院士、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谷超豪曾说,吴文俊先生对我国的数学事业有重大贡献,他早年在拓扑学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后来提出了数学机械化的思想,这是十分有远见的宏伟计划,为数学的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中科院院士万哲先说,吴文俊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无论从事拓扑学研究,或是中国数学史研究,或者数学机械化研究,他都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他总是独辟捷径,攀上一个又一个的科学顶峰,为中国数学的发展建立了丰功伟绩。
着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特地为吴文俊先生写了一幅挽联:“同苏公高寿,受荣名于国家,福难比矣;继陈氏之后,扬拓扑于中土,功莫大焉。”
——终身治学、孜孜不倦
吴文俊的学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东明回忆,吴先生的纯粹体现在他“以事业为乐趣”的治学态度上,更体现在他的治学态度对下一辈产生的示范效应中。“我最初写论文时,英文不好,拿给吴先生看,他坐在那儿帮我改了一两个小时,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时隔多年,吴文俊为自己改文章的那一幕,仍深深刻在王东明的脑海中。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秘书长余有成回忆,去年到吴文俊先生家中拜年,临别之际,吴先生欣然题词:“发展人工智能,引领时代前沿”,寄语我国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工作者,要在原创科学及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有突破,在智能科学技术应用领域全面发展。
——淡泊名利、率性亲切
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吴尽昭是吴文俊的学生。他回忆,读博期间到吴文俊家里学习拜访,满室书卷是先生家里最大的特色,从没见过任何奖杯奖状被摆放出来。“先生常对我们说:‘不为获奖而工作,应为工作而获奖。’他不肯从数百万的巨额奖金中拿出一部分改善生活条件,却用来开展自主选题的研究,支持优秀项目。”
吴文俊的学生、中科院院士李邦河说,吴文俊先生在生活中非常朴素,上世纪80年代初,先生从美国考察回国,穿了一件旧旧的中山装,带着为公家采购的计算机设备,甚至还被机场海关仔细盘查了一遍。
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回忆,吴文俊白发童颜,总是笑眯眯的。记得1980年首届全国数学史会议后,60多岁的他背一背包,同大家一起去天池游览,一路讨论数学史问题,十分尽兴。“吴文俊院士虽已仙逝,但风范长存,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始终年轻、永远不老!”
(责任编辑:周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