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还是“逃回”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这个命题对于中国的年轻人似乎是个常说常新的“爆款”。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820万,再创历史新高。眼下为了“抢”人才,不少城市纷纷出台引才新政。媒体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回答“你希望就业的城市”这一问题时,六成受访者选择二线城市,三成受访者选择一线城市,仅一成选择三四线城市。据说,这主要基于生活成本、就业机会与发展空间的考量。80.53%的受访者认为房价等生活成本是主要考虑因素。换个更直白的说法,就是一线城市居之不易,于是大学生就业“首选二线城市”。
电影《天下无贼》里有句经典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当前,“抢”人才大战如弦在箭。3月21日,北京市政府网站发布了《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3月26日,上海举行“人才工作大会”,出台《上海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实际上早在去年开始,广州、南京、郑州、成都、杭州、武汉和合肥等多个城市都出台了人才新政。
值得一说的是,多地的人才政策或多或少都与房地产市场挂钩,比如安居房、公租房、公积金贷款优惠等。好像有了“房价优势”就有了对人才的新引力。
事实果真如此?
其一,各地人才新政拿住房政策当筹码,这本身很好地说明了所谓“房价优势”是个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壁垒。一旦一线城市在房价、落户等政策上打开一扇窗,二线城市乃至三四线城市的吸引人才优势将荡然无存。最典型的是西安这个“新一线”城市:今年西安推出面向全国开放在校大学生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完成在线落户西安的新举措。市场数据显示,3月22日到24日这3天,西安共迁入落户人口超1.5万人。同时,在系列新政的叠加之下,从1月截至目前,西安新迁入人口已达近21万人,直逼去年迁入人口总量。
其二,一线城市的优势是难以代偿的。大城市之大,不在于人多,而在于规模优势和信息优势、机会优势和成本优势。有人看到房价的成本,但更多年轻人看到的是高薪酬稀释房价压力的可能。在人生逆袭的机会面前,房价或并非首要考量的核心要素。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回头看看,在人才争夺这件事上,一线城市当然不会作壁上观:北京出台了“历史上最开放的落户政策”;上海明确表态“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有人说,京沪入场,人才争夺战2.0来了。这固然说明在所谓“抢人大战”面前,传统一线城市反应迅速、身手敏捷;亦说明仅仅以房价等“速效”的表面手段来赢得人才的青睐,手法确实太过轻量级。攻守之间,胜负了然。
大潮褪去,裸泳者就要现身出来。二线城市固然有房价等眼前的比较优势,但是,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的一项调查统计亦显示:在就业城市的选择上,大学生最看重的因素是薪资水平(64.3%)、发展空间(59.3%)和城市大小(43.9%)。至于落户政策(28.8%)以及针对性的激励补助(13.0%),明显排位靠后。和前面的调查两相比对,矛盾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希望选择二线城市”仅仅是一种意愿,意愿与决策之间,仍有诸多客观考量。比如希望逃离北上广的一些人,依然生活在北上广的天空下一如往常,而那些逃回去又杀回来的年轻人,才终于明白抉择不是“爆款文章或调查”中的那块画饼。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人才谁都想要,砸钱砸政策,但千万别过度“倾销”。至于舆论,不要夸大“就业首选二线城市”的魔力,更不要在就业季片面误导热血满满的年轻人。(作者 光明网评论员)
(责任编辑:黄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