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消息 业兴、人和、村美。2018年2月26日,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回龙寺村村民兰秀金就在自家桑田里,给发育不好的桑树补接。“去年,光蚕桑收入就上10万元。”兰秀金说起自己的幸福日子,脸上全是笑容。桑田里,修剪整齐低矮的桑树泛出点点绿意。
村民正对桑树补接
作为中国(绵阳)科技城核心区,如何在稀少的土地资源中寻找到农业的发展之路?2017年初,绵阳市涪城区以“生活、生产、生态”的有机统一思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着力把农旅融合区打造成“绵阳城市的后花园”。
农业转型鼓起村民“钱袋子”
“我家承包了13亩多,加上自己的7亩多,现在共有20多亩桑田。”今年55岁的兰秀金家共六口人,女婿在外打工,女儿在家带孩子,他和老伴以养蚕为主。“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蚕茧收入。”
近年来,涪城区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立足新机制、新技术、新业态,推动蚕桑产业组织化、高效化、多元化发展,使蚕桑这一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
“村里的桑田大部分流转给了天虹丝绸公司,再返包给村民。”回龙寺村党支部书记王昌义介绍,由公司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病虫防治、统一开发间作、统一修枝整形、统一管园技术,生产出来的蚕茧质量能得到更好的保障。“2017年全村从事蚕桑业的农户达120余户,总收入达300万元。”
有了企业作后盾,不仅鼓起回龙寺村村民的“钱袋子”,也让杨关产业带成为乡村旅游胜地。
“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实现销售收入1000余万元。”去年底,天虹丝绸公司传来一份喜人的成绩单,公司通过走“一元为主,多元发展”路子,通过“旅游+”“生态+”等模式,促进传统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千鹤桑田”观光带、“杨家绣房”体验培训馆、“桑之玉”桑叶茶文化品味厅等一批传承丝绸文化的三产项目大获丰收。
“现在老百姓日子越来越好,也住上了好房子,就需要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尤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治理。”王昌义说,下一步在鼓励村民们发展产业的同时,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治理,“让村民们真真正正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人和村美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杨关产业带是涪城区农旅融合区的核心带,被誉为绵阳国家科技城的“后花园”“生态走廊”。罗汉寺村便镶嵌在这条“生态走廊”上。
罗汉寺村可谓“村如其名”。村委会广场四周分布了十八罗汉的雕像。雕像底座是一米左右的石柱,上面是三十厘米高雕刻得栩栩如生的白玉罗汉。在广场上最吸引眼球的,当数一块5米多高的展示牌。这是村上的“好媳妇”“最美家庭”“孝德之星”荣誉展示牌。
“每年3月份,我们都要评选出全村的‘最美家庭’‘孝德之星’‘好媳妇’。”罗汉寺村支部书记尹林介绍说,自2013年开始,全村开展了“孝德文化”建设,相继推出了“孝德之星”“最美家庭”“好媳妇”的评选。“如今村里的每家每户都以被评为其中一项为荣,还有的村民也正在积极参加多项奖项的评选。”
近年来,罗汉寺村紧紧围绕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目标,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和乡风文明建设为突破口,在推进“业兴、家富”的同时,着力构建“人和、村美”的农村新常态,引领村民在致富奔康的道路上越走越畅通,越走越坚实。
“去年种植了11亩葡萄,收益达到了六七万元。”在紧邻村委会广场一大棚里,葡萄种植户杨世建正在拔葡萄树下的杂草。
据尹林介绍,2011年罗汉寺村按照“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成立了绵阳市涪城区绿岛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已辐射带动150户农户参与葡萄种植。
据了解,截至2016年,罗汉寺村葡萄种植已达1200余亩,葡萄产量已达到1800余吨,实现产值1400余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0%,整个葡萄产业和带动相关产业收入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73%。
如今,农旅融合区还星罗棋布地分布着有西部普罗旺斯之称的“原香·国际香草园”、以定制和体验着称的生态产业园百膳缘、桑蚕文化体验园天虹丝绸园、生态湿地公园醉香园等数十个绿色农业项目,而青花椒产业、芦笋产业、生猪循环饲养产业等一大批传统农业也在转型中走出一条富民强村之道。
迎春花已悄然盛开,春归的鸟儿们显得特别活跃,不时掠过阴山河面。杨关大道两旁,花卉、果园充满生机,自然风光秀色可餐。涪城通过释放农业生态功能,使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新鲜、环境更优美……(文/图 刘仁喜 杨海燕 王荔)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