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科教文卫>正文

《旅行青蛙》里的空巢青年:内心寂寞,有闲没钱

2018-01-26 14:40 来源:新华网思客

  原标题:蛙是假的,空巢青年的“孤单寂寞”才是真的


  
  近日,一款名为“旅行青蛙”的手游在朋友圈中刷屏。因为操作简单、节奏缓慢,这款游戏也被网友戏称为“佛系养蛙”。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年头,一个月就能完成找老公、养儿子的人生计划。
  一场“王子变青蛙”的把戏过后,朋友圈的“恋爱秘籍”变成了“晒娃大会”。一款名为《旅行青蛙》的游戏,让这只沉默寡言、热爱旅行的青蛙成了朋友圈的新宠。
  《旅行青蛙》缘何大火?也许是因为蛙儿子说走就走,却成功激发了空巢老母亲汹涌的爱意和牵挂。微信公众号“全媒派”的文章对这一产品展开了分析。
  空巢青年一览:内心寂寞,有闲没钱
  什么是“空巢青年”?
  “独在异乡为异客”是最精准的概括,这群年轻人离开父母和家乡,独自一人在外打拼。租房、单身,快递只能寄到单位,最担心的是病倒在出租屋里无人发现。
  根据淘宝发布的《2017年中国空巢青年图鉴》数据,20-29岁的空巢青年总数超过了5000万,其中“90后”占到了60%以上。按人口基数换算,每6个“90后”中就有1人独自漂泊异地。
  空巢青年最明显的属性是“宅”和“穷”。他们步入职场时间不长,且因多分布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生活成本高,可支配的财产并不多。根据淘宝图鉴数据,8成空巢青年一年中淘宝消费不超过5000元。
  而在好奇心研究所发起的“你是如何扮演城市空巢青年”调查中,受访者将“宅”的属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工作日会计划一个完美的周末,然后到了周末一个人在家宅两天。”
  “到周日下午了,觉得必须出去走走,去趟商场,哪里人多往哪扎,商场每层转一圈,空手回家。”
  穷且宅,总是独自一人又渴望社交和陪伴。空巢青年们“孤单寂寞冷”的内心,要用什么来弥补?
  孤独引发的陪伴需求
  庞大的空巢群体,催生了“陪伴经济”的风口。从游戏到内容,再到社交领域,空巢青年的孤独成了商家最好的原材料。
  《旅行青蛙》的走红出乎意料,但从空巢青年的角度来看,又在情理之中。
  这只蛙从不说话,也不听主人指挥,背起行囊说走就走,偶尔寄张明信片回家。玩家既不需要金钱,也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全部任务就是空闲时候收割庭院里的三叶草,给蛙买好食物和用品。
  听起来有些无聊,但贴近现实的生活场景、需要被照顾的宠物,都击中玩家们心里的柔软之处。空巢青年们将满腔的爱意都送给了这只青蛙,操劳它的起居,生怕蛙儿子累了、饿了、找不到回家的路,在游戏中也培养出“母子情深”。
  这只冷漠的小青蛙,不再只是虚拟宠物。它被玩家视作叛逆的孩子、未成年的自己,既消解空巢青年们在现实中接收的压力,又承载着他们无处安放的情感。
  玩家们在放置类游戏里放置爱意,在养成类游戏里养成牵挂。现实里的空巢和孤独,在游戏里得到片刻纾解。
  陪伴式社交:孤独里的生意经
  敏锐的内容生产者们迅速捕捉到了空巢青年们的情感空白,文字、视频、音频……多种媒体形态齐齐发力,承包了这批敏感脆弱、具备无限潜力的受众。
  “新世相”公众号创始人张伟在采访中曾提到,他们的目的是“让更多人意识到自己的困惑、生活状态,是有人陪着他们的”。引起刷屏的《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就成为“佛系”青年最初的代言人。
  不局限在内容生产,陪伴经济还催生了社交平台的发展。同时,空巢青年们的“宅”属性也为网络社交提供了更大可能。视频、音频、VR技术加持……为了激发空巢青年的社交机遇,社交产品们使出了浑身解数。
  音频产品不止输出录播内容,也同时上线语音直播,试图打造聊天社区。在荔枝FM的语音聊天室中,用户可以与主播互动连麦,也可以和其他用户进行评论交流。
  在国外,视频社交方兴未艾。一些平台专注于社群视频社交,创造线上的生活场所,鼓励学校或办公室的团队在空闲时间视频联系。基于现实关系的团队成员之间发起视频邀约,降低了单独打电话引发的社交焦虑,也为独居的人提供了更多社交机会。
  而借助VR技术,社交产品还能打破时空限制和次元界限,在二次元世界中结交好友。
  产品百家争鸣,但现实的孤独能就此消解吗?商家做出了一个又一个现象级产品,却无法解决大城市里空巢青年的心理危机。
  边缘化和“零余人”:社会原子化的个体危机
  个体孤独、人际疏离、无序互动……现代社会呈现出“原子化”的典型特征,群体联结方式以经济影响力为核心,而非血缘和情感。未能与强势群体抱团的外围社会成员,越发碎片化、边缘化。
  空巢青年们就是社会原子化的直接产物。脱离各种共同体,他们以独立的个体形式存在,人际关系疏离淡漠。尽管技术为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社交空间,空巢青年群体看起来自由而开放,但相对于抱团的原子来说,他们是已经被孤立的群体。
  社会学家鲍曼在《废弃的生命》一书中指出,“过剩”是现代化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所造成的结果就包括“多余的人”。
  现代社会的普遍法则中,每个人必须自己证明自身存在的交换价值。不同于田园牧歌式的乡土社会,在钢铁丛林里,人们失去了相互联系的情感纽带。尚未获得足够资本的年轻人们如果不能迅速证明自身的价值,就会被打上“多余”的标签。随之而来的无归属感、社会焦虑被直接发泄在个体身上,造就了空巢青年的孤独晚期。
  回到最初的这只青蛙身上,它又何尝不是空巢青年的写照?独自读书、写字,孤身一人走遍天下。养蛙人在它身上看到自己,也从养蛙活动中得到“这只蛙只能依靠我”的价值归属感。
  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说:“乡村的黎明令我喜欢,而城市的黎明好坏掺杂。一种更大的希望给我带来微微的苦涩,乡村的黎明是存在,而城市的黎明是希望。”

  存在与希望之间,总要追逐更高的理想和期待。但值得欣慰的是,即使旅途孤身一人,也还有人为你收割庭院里的三叶草,也还有明信片可以寄给远方。


(责任编辑:周金玉)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