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文化中国>正文

2017年近千万人次参加跑赛,中国田协:警惕马拉松泡沫

2018-01-09 09:57 来源:澎湃新闻



    在倡导全民健身的当下,门槛低、易上手的马拉松赛事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1月4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马拉松产业高峰论坛上,体育科学研究所中国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透露,2017年的各种路跑赛事将近千场,参与人数达到1000万人次。

    一年上千场的马拉松赛事,上海体育学院体育、媒介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国强认为,这明显供过于求,“比赛密集扎堆,可能会面临跑者不足的问题,也会导致资源浪费。”

    而同时,马拉松两极化趋势更为明显,品牌赛事名额紧缺、中小赛事无人问津。对于希望借到马拉松“东风”的城市来说,只有不断提高赛事质量,才不会被判出局。

    一年近千场比赛,跑友不够用了

    作为厦门马拉松的配套活动,第二届中国马拉松博览会于1月4日至6日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参展的赛事中,不仅有厦马、北马、上马等耕耘多年的品牌赛事,也有合肥国际马拉松、秦皇岛马拉松、银川国际马拉松等刚举办不久的新兴赛事。

    这或许是当下国内马拉松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全民健身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马拉松运动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如今井喷式发展的局面。

    根据中国田协公布的数据,2011年全国马拉松仅有22场,2016年则达到了328场。虽然此后田协改变了统计方法,将去年的赛事认证为208场,但实际上各地举办的赛事远高于这个数字。

    中国马拉松产业高峰论坛上,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中国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透露,2017年的各种路跑赛事将近千场,参与人数达到1000万人次。

    这个数字并不夸张。去年3月19日当天,全国各地就有15场马拉松同时举办;而在10月的一个周末,包括半程和全程的马拉松在内大大小小的比赛甚至能到20场。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媒介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国强就认为,马拉松赛事数量供过于求,“比赛密集扎堆,可能会面临跑者不足的问题,也会导致资源浪费。”

    然而,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相比于欧美日,中国的马拉松赛事数量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品牌赛事上。

    国内赛事发展的不均衡。让跑友更倾向于参加上马、北马等知名赛事,这也是替跑、套牌等乱象丛生的原因之一。

    一二线城市的品牌赛事名额紧张、供不应求,而很多三四线城市的新兴赛事却无人问津,自然会带来资源浪费的问题。

    新赛事更需要良好体验

    田协副主席王楠认为,马拉松对于宣传举办城市、拉动当地旅游业效果显着。

    而在马博会现场,银川马拉松组委会成员、银川市体育局竞赛科科长马占山也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正是“体育+旅游”的模式,才让这座西部之城走入了更多人的视野。

    “2017年举办的首届银川马拉松外地参赛选手共7507余人,入住酒店4313人,随行人员及家属有1200余人,总共带动旅游商品销售超过300万元,同时还拉动了端午节的消费收入。”

    不过,跟风式地举办马拉松,也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

    去年的首届长春马拉松就出现过选手集体抢跑、饮用水被浪费的情况。而青岛黄岛日落马拉松更是出现了赛道公里牌错置、赛后补给不足的尴尬。

    要想免于在竞争激烈的马拉松赛事中被淘汰,中小型和新兴赛事更需要从赛事的质量出发,提升跑友的体验。

    银川马拉松的运营公司副总经理赵晨就表示,“为了给参赛选手出行更为方便,今年的赛事全程、半程起终点合一,地点也位于银川市中心区域。而新的线路部分在中国花卉博览园内,为跑者提供良好的跑步体验。”

    “我们也充分总结了首届赛事的问题,计划将比赛时间较去年提前两到三周,以便使比赛日的温度、湿度和紫外线强度更适合马拉松比赛,为选手创造佳绩提供条件。”

    2018,井喷后需理性回归

    2017年是马拉松蓬勃发展的一年,在田协副主席王楠看来,越来越多国人的参与,可能为国内马拉松的训练和理念带来突破。

    从体育爱好者者变成身体力行的参与者,跑友也可以享受到快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感受到竞技的快乐和规则的力量,这也是推广尊重规则、公平竞赛的最好时机。”

    在此次的马拉松高峰论坛上,鲍明晓预测,马拉松未来十年依旧会在中国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到2020年,国内的马拉松赛事将达到2000场,参与人数则有可能突破2000万人次。

    不过,对于马拉松赛事的井喷,王楠依旧保持着警惕。

    “中国式的马拉松和其他事物一样,存在虚火、存在泡沫、存在盲目性,这也正是中国田协在未来需要面对的复杂局面。”

    新华社也曾发文称,马拉松热的背后存在盲目跟风带来的运动伤害、对公共资源的过度占用等问题,“如何为马拉松‘松绑’并进行科学定位和发挥健身引领作用,需要办赛者和参赛者共同回归理性。”

    王楠表示,这需要多方做出努力,“健康的马拉松产业应该是由参与者支付、社会资本投入、政府提供社会服务等几方面共同支撑起来的。”

    “这样才有可能形成良性循环,达到三方各取所需的共赢局面。”(记者:李琼

    


(责任编辑:赵娜)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