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科教文卫 >健康科普>正文

科技金融时代,上海会成了杭州的“环”?

2018-01-05 15:33 来源:新华网思客

  原标题:科技金融时代,上海会沦为“环杭州城市”吗?


  杭州金融科技的崛起,其实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最大幸运。
  12月2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明确了要将上海大都市圈打造为世界级城市群。其中,金融被明确为上海“五大中心”地位之一。
  这并不会让人感觉意外,因为上海本来就是传统的金融中心,其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迈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
  但耐人寻味的是,12月16日在杭州举行首届(2017)钱塘江论坛上,杭州高调宣布打造“国际金融科技中心”,被认为是对上海这个传统金融中心的挑战。这两天,甚至有一种夸张的说法在网络上不胫而走:科技金融时代,上海成了杭州的“环”?显然,这与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强烈的反差。
  笔者认为,上海金融成为杭州的“环”的说法并不准确,也未必完全符合事实,而且当今城市与城市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竞争关系,《总体规划》要将上海大都市圈打造为世界级城市群,因而,杭州金融科技的崛起,其实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最大幸运。不过,“杭州环”背后所折射的焦虑与挑战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所不能忽视的,即在数字经济时代,代表技术进步的金融科技才是金融中心的核心驱动力。
  应该说《总体规划》将金融明确为上海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中的“五大中心”地位之一,以及提出建成国际金融中心、迈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是有底气和充分依据的。上海的金融体量十分巨大,2016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1364.2万亿元;上海全国性的金融交易市场有13个之多,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金融基础设施和要素最聚集的地区之一。
  但“杭州环”之说并非无病呻吟,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确存在短板。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发布的《2017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报告》认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还存在“重硬轻软”、国际化程度不高等短板。“杭州环”折射的正是上海在金融科技等方面“轻软”的重要短板之一。
  例如,有人甚至直指上海的“软肋”:缺乏响当当的品牌,中国四大银行等金融巨头大部分总部设在北京;本土金融机构在深圳的招商银行、平安银行这些高度市场化的金融企业面前也略显平庸;而在杭州的蚂蚁金服等金融科技企业面前,上海的传统金融业就更加黯然失色。
  近几年来,金融领域的技术进步让我们共同见证了新金融技术的颠覆性创新,某种意义上而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智慧金融等为核心的金融科技代表着金融的未来,不能小觑。
  12月21日,胡润研究院发布了《2017胡润大中华区独角兽指数》,互联网金融行业蚂蚁金服以4000亿+估值高居榜首。成立于2004年、起步于支付宝的蚂蚁金服,如今已经是全球估值最高的科技金融企业。而成立之初,仅仅是淘宝网的一个结算部门,仅仅几名员工,短短十几年时间,用数据和技术在深刻改变中国金融业的面貌。
  当前,随着科技创新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金融科技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全球性趋势和潮流,传统金融必将迎来大变局,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为典型代表的金融科技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金融业的传统模式,在其强势冲击之下,传统金融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须自我革新,主动融入到金融科技的浪潮之中,才能赢得未来。这或许才是“杭州环”引发热议的真正根源,所代表的焦虑是着眼于上海金融的未来,而并不是全部基于杭州与上海的现实差距。这也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亟待弥补的短板。

  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德隆.阿西莫格鲁曾说:“一国维持长期繁荣的关键在于不断有新经济的产生,而新经济之所以可以源源不断地冒出来,最终是要靠好的制度。”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上海市发力金融科技不能局限于某一些金融技术,而是在于完善鼓励和支持金融科技发展好的制度,不仅要引进和服务大公司、大品牌,也要包容科技创新,培育未来的大公司和生态型平台。这或许是“杭州环”焦虑的真正良苦用心。(作者:盘和林 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首席经济学家,来源:齐鲁网)


(责任编辑:周金玉)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