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科教文卫>正文

李殿仁中将:深化文化与科技融合,激发创新活力

2025-09-10 14:34 来源:《祖国》杂志

本文作者、国防大学原副政治委员李殿仁中将

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与价值认同,是凝聚共同体的“根”与“魂”;科技,则代表着时代前进的脉搏与动力,是驱动社会变革的“器”与“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这不仅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

战略方向,也为我们在新时代塑造竞争优势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此,我就“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这一主题谈几点思考。

当我们回溯历史长河,会发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源远流长,且每一次融合都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有力引擎。例如,爱因斯坦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不仅是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更深刻地影响了人类对宇宙和时空的认知,这种认知的变革无疑是文化层面的巨大飞跃。他的科学成就打破了传统物理学的框架,激发了艺术家、哲学家等各领域人士的思考与创作灵感,催生出许多以新的时空观为主题的文学、艺术作品,实现了科学与文化的跨界交融。

还有钱学森,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在美国学习和工作期间,接触到当时世界最前沿的航空航天科技。然而,他始终怀揣着对祖国深厚的文化情感和责任感,冲破重重阻力回国。他将所学的先进科技与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文化精神相结合,带领团队攻克无数难关,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这不仅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更是文化力量在科技实践中强大支撑作用的生动体现,彰显了文化与科技融合所爆发出的惊人能量,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认知,这何尝不是一种文化影响力的拓展。

再看历史上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技发明,更是与文化相互促进。印刷术的发明,无疑是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早期典范。中国古代的雕版印刷术和后来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以及德国人古腾堡发明的活字机器印刷术,都对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印刷术使得知识能够大规模地储存、复制和传播,打破了知识垄断,让更多人有机会接受教育,推动了文化的繁荣昌盛。大量的书籍、文献得以广泛流传,各种思想得以交流碰撞,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摄影技术的诞生同样意义非凡。19 世纪 30 年代法国人达盖尔发明银版照相法,从最初需要长时间曝光到如今瞬间成像,摄影技术不断革新。它不仅改变了人们记录生活和世界的方式,还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摄影作品能够直观地展现不同地区的文化风貌、社会生活场景,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理解。老照片更是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帮助后人了解过去,传承历史记忆。

电影和电视的出现,更是融合了多种文化艺术形式与先进科技。电影作为综合性艺术,融合了文学、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文化元素,通过声光电等科技手段,为观众呈现出一个个精彩纷呈的视听世界。电视则让信息和文化能够更广泛、更便捷地传播到千家万户,成为人们获取文化知识、娱乐休闲的重要渠道,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费习惯。

从这些历史实例中,我们清晰地看到文化与科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文化为科技提供价值引领、创新资源和审美体验。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文化则是引导科技向善的钥匙,促使科技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更加关注人的需求和感受,为科技注入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同时,文化蕴含的智慧和知识体系,能为科技创新提供灵感和创意,提高科技的可用性和适应性。而科技为文化形成新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产业形态。数字技术的深度运用,让传统文化内容得以转化为数字形式的文化产品,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人们能够获得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文化传播的时空界限被打破,新型文化业态不断涌现。

面向未来,我们应如何进一步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首先,要强化政策体系创新,建立健全文化、科技、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政府应深入实施文化科技产业融合专项工程,研究编制相关行动方案,建立多部门协调推进机制,构建系统性、协同性的政策框架。设立文化科技产业融合专项资金,吸引多元化资金投入,谋划一批带动性强的融合类重大项目,为文化与科技融合提供坚实的政策和资金保障。

其次,注重文化新业态发展,做好 “产业文化化” 和 “文化产业化” 文章。推动 “产业文化化”,深入挖掘文化遗产资源,深化设计创新,推动品牌标准建设,弘扬企业家精神,提升产业的文化软实力。推动 “文化产业化”,运用新科技具象化呈现文化意义、传播文化价值,加速推动数字藏品、数字文旅、元宇宙体验等数字文化新业态的孵化与应用,构建线上线下融合、虚实交互的沉浸式文化消费场景,培育壮大文化科技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

再者,推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壮大产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做好人才战略顶层设计,加快文化科技交叉学科建设,强化人才自主培养,加大文化与科技、产业交叉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力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科研单位与高校、企业建立文化育人的协同机制,一体推进文化教育、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建立健全复合型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激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最后,强化平台载体建设,拓展文化、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空间。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精准开发特色旅游线路、研学基地、文化潮玩基地等。有序建设集文化资源、科技创新成果的博览和体验场馆,打造高水平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鼓励文化企业、科技企业、社会组织搭建各类文化科技产业服务平台,提供专业化服务。在国家高新区等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区域,积极发展数字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建设一批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基地,加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

实践中已涌现出许多成功案例。

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腾讯与安阳合作的甲骨文数字化保护项目堪称典范。安阳殷墟的甲骨文承载着古老华夏文明的基因,但岁月侵蚀使甲骨刻痕模糊难辨。借助 AI “微痕增强” 技术,原本隐匿于甲骨表面之下的细微刻痕变得清晰可见,为学者研究提供了更精准的资料。依托 AI 字形匹配,全球最大的甲骨文数据库建成,涵盖 143 万字,实现 “一键查询”。曾经深藏于博物馆库房、鲜为人知的甲骨文,如今借助数字展陈、互动游戏等形式,走进大众视野。年轻人通过手机应用就能参与甲骨文解谜游戏,学习古老文字的含义,甲骨文一跃成为备受追捧的 “文化网红”,这一融合创新成功守护了文化根脉,让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紧密相连。

在产业融合领域,长沙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则是典型。园区内企业自主研发的 “马栏山盒子” 影视传输装备,在 5G 环境下实现节目素材高码流、低延时、无线 “上云”,极大提升节目制作效率。数字艺术先锋导演李彦团队,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数字艺术与光影、音乐结合,打造沉浸式东方美学 IP,如在湘西创作的《德夯幻境》,打破传统山水表达形式,吸引大量游客。园区通过吸引 3800 多家上下游企业入驻,成立多个研发创新平台,形成完整数字文化产业链,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深层次的创新与升华。唯有让科技承载文化内涵,以文化引领科技方向,才能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为社会进步注入持久动力。我们要持续探索机制、搭建平台、培育生态,推动文化与科技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类美好未来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李欣欣


上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