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杂志/刘振伟 文/贾小凯 在河南省镇平县曲屯镇,一张看不见却处处可感的“网”,正悄然编织起基层治理的新图景。这张网,既接“天线”又接“地气”,网格员就是那网中穿梭的“针脚”,一针一线缝出乡村的温度与韧性。
每天清晨,马家村的退休干部高桂忠就戴上他的“网格员”红袖章出门了。他不仅是网格员,更是一位“和事佬”。前不久,两户邻居因门前排水渠改道起了争执,吵得不可开交。高桂忠没有简单劝和,而是翻出老档案、找来老邻居,蹲在地头一根烟一根烟地聊,一尺一尺地量。最终双方心服口服,握手言和。“网格里的事,有时候就是一尺一寸的量出来的,更是你一句我一句聊透的。”他说。
而在曲屯村,年轻的网格员杨蕾则把服务“搬”进了手机里。她发现自己网格内的老人大多不会用智能手机,缴社保、查补贴都要跑镇里。于是她自制图文教程,一遍遍教老人操作;谁家有急事,她直接开视频连线,“面对面”帮忙办理。刘大爷笑着说:“这闺女比自家人还有耐心,点一点手机,事就办妥喽!”
安洼村的村医徐虎林,则把巡诊包背成了“移动服务站”。他不仅是医生,更是网格的“眼睛”和“耳朵”。在一次日常测血压时,他发现独居的张阿姨情绪低落,仔细一问才知道她家里水管坏了多日。徐虎林立即通过“村振平台”上报问题,当天下午维修队就上了门。他说:“我多看一户、多问一句,可能就能早一点发现群众的难处。”
在曲屯镇,像他们这样的网格员有379名,其中专职网格员154名,兼职网格员225名。他们中有退伍军人组建的“应急突击队”,暴雨天冲在一线排查危房;由致富能手变成的“技术顾问”,在田间地头传授种植技术;还有老党员组成的“政策喇叭”,用乡音土语把党的政策说进百姓心里。
他们手中有一部联结“村振平台”的智能手机,背后更有一本写满民情的“网格日志”。从路上一个坑、沟边一堆垃圾,到家里有困难、邻里有心结,事无巨细,皆入“网”中。平台一响,网格即动;日志一记,责任到位。
截至目前,全镇网格员累计行走里程可绕镇百圈,协调处理环境卫生、矛盾纠纷、民生服务等各类事件740余件,书记信箱回复率、问题解决率和群众满意度均达100%。这一切不是奇迹,而是“多元网格”中每一个平凡身影的脚步与倾听、耐心与智慧所汇聚而成的力量。
小网格、大能量。在这里,网格员不再是一个身份,而是一种姿态:俯下身、沉下心、融入情。他们让治理不再是陌生冰冷的词语,而是可见、可感、可依靠的温暖日常。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