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时代人物 >图说人物>正文

曾青桂:从农村田埂到光伏蓝海的逐光者

2025-08-14 13:52 来源:《祖国》杂志

七月流火,暑气蒸腾。推开东莞市伏电气科技有限公司的玻璃门,一阵凉意裹挟着淡淡的阳光气息扑面而来。接待室墙上,一幅苍劲有力的书法作品《向阳而生》赫然在目,笔锋间的昂扬锐气,恰如公司创始人曾青本人——四十出头的年纪,阳光帅气的形象,笑容里带着庄稼人特有的质朴,眼神中却闪烁着企业家的锐利与笃定。这个从湘南农村田埂上走出来的汉子,用三十年光阴书写了一段“逐光而行”的人生传奇。

泥泞中的幼苗:苦难淬炼的生命底色

“您看这字,是我特意请老首长写的。”曾青指尖轻抚过《向阳而生》的装裱边框,目光飘向窗外,仿佛穿透了时光的帷幕。

1981年深秋,湖南常宁的一个贫困的山村里,一声婴儿啼哭划破了晨雾。谁也未曾想到,这个降生在破败土坯房里的男婴,未来会与“光”结下不解之缘。

东莞市伏电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曾青桂

曾家的困境在他记事起就如影随形。精神失常的母亲离家出走的那个清晨,五岁的曾青桂正蹲在灶台前,用冻裂的小手添着柴火。父亲原为村小学教师,却因超生失去公职,全家瞬间坠入赤贫。“那时候最大的愿望,是能在过年时吃上一块完整的腊肉。”他笑着说,眼角却泛起微红。

曾青桂在农村18年,是一部与土地较劲的成长史。割稻子时被镰刀划开的伤口结了又,挑粪桶压弯的脊梁在暮色中直起又,为凑学费上山采野蘑菇被毒蛇追咬的惊险,至今想来仍心有余悸。但这些磨砺,反而在他骨子里刻下了“不服输”的基因。“‘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是空话,是真的要事。”12岁那年,他踩着板凳给全村人理发,上山挖中药材,几毛钱一斤的收入,支撑起了自己和弟弟半年的学杂费。

1998年的春天,18岁的曾青背着蛇皮袋走出大山,挤进南下东莞的绿皮火车。在麻涌镇一家电镀厂的流水线上,他创造了一个小小的奇迹:三个月从普通工人晋升为生产组长。“别人休息时,我在学操作手册,别人抱怨时,我在琢磨流程优化。”2002年,当同龄人的工资还在三位数徘徊时,他的月薪已突破千元,成为乡亲眼中“有出息的娃”。

但安稳的日子并未消磨他的斗志。某天厂区广播里播放征兵启事的瞬间,曾青突然扔下手中的报表:“我要去当兵!”彼时他已超龄三个月,却三番五次跑到武装部软磨硬泡,最终凭着一股“死磕”的韧劲,成为20集团军的一名新兵。

部队熔炉里的五年,是他人生的第一次蜕变。从汽车维修车间的油污中,到机要室的密码本前,再到文书岗位的台灯下,他总能把每个角色做到极致。“记得有次演习,我负责的通信车出了故障,愣是在暴雨里拆了装、装了拆,天亮时终于接通信号。”那次优秀士兵的嘉奖令,与他入党志愿书一起,被珍藏在褪色的军用挎包里。这段经历教会他的,不仅是严谨与担当,更有对时代趋势的敏锐嗅觉——在一次军民共建活动中,他第一次听“新能源”这个词,心中某个角落悄然埋下了种子。

追光者的抉择:从产业蓝海中劈开航道

2008年的东莞,光伏产业还只是个模糊的概念。当曾青脱下军装,走进南玻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时,连太阳能板的基本构造都认不全。“第一天上班,我拿着笔记本跟在老工程师身后,他说一句,我三句,下班后背得滚瓜烂熟。

东莞市伏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核心团队

这家成立于2016年的企业,是广东光伏产业的拓荒者之一。曾青在这里完成了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的蜕变:从组件生产线上的质检员,到电站建设的项目经理,再到市场拓展的区域负责人八年时间里,他几乎轮岗过所有关键岗位。“凌晨三点的车间,我见过;戈壁滩上的光伏方阵,我过;客户的冷脸和质疑,我受过。”他说这些时云淡风轻,仿佛在讲别人的故事。

命运的转折往往藏在细节里。2014年深秋,在一个光伏电站验收现场,曾青望着连绵起伏的太阳能板在夕阳下泛着金光,突然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发电设备,这是未来能源的方向。”彼时国家正密集出台新能源扶持政策,分布式光伏在民用领域的应用初露端倪。他连夜在宿舍写下万字分析报告,预判未来十年光伏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这个判断遭到不少人质疑。“南玻光伏给你的待遇够好了,折腾啥?”老领导拍着他的肩膀劝道。但曾青骨子里的冒险基因被激活了:“我想自己造一艘船,去闯这片蓝海。”2016年春节,他婉拒了公司开出的双倍年薪挽留,在亲戚朋友的不解中递交了辞职信。

创业初期的艰难,远超想象。他把家搬到城中村的民房里,客厅兼作办公室,卧室堆着各种资料。为了签下第一单业务,他连续一周守在某工厂门口,最终用诚意打动了老板:“我给您免费安装,发电量不达标不要钱。”那座50千瓦的屋顶电站,如今仍在默默运转,成为他创业历程的活化石。

曾青获得的优秀共产党员”证书

更动人的是爱情的加持。2006年那次相亲,女方母亲看着穿军装的他直摇头:“黑瘦的大头兵,能有啥前途?”两年后,当曾青带着光伏项目计划书再次遇见当年的姑娘时,她已成为他的妻子。光伏电站时她把两个人积累购买的房子抵押了100余万,说‘失败了我们再打工还债’。“说这话时,他的声音温柔得能滴出水来。这笔钱,成为伏科技2016年4月成立时的启动资金。”

公司名字藏着他的野心——“倒读便是“伏羲”。“这位先祖发明了人工取火,我想做新能源领域的取火者。”从最初的分布式电站施工,到后来涉足储能系统和充电桩,曾青桂的版图一步步扩大:2017年营收突破百万,2019年进驻水乡产业园,2021年获高新技术企业”,如今已手握1项发明专利、27项实用新型专利和4件软件著作权。

“不是我厉害,是踩准了时代的鼓点。”他常说。国家能源局的数据印证了他的判断:2025年一季度,中国光伏发电装机达9.46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全国风光装机占比达30%,占全球半壁江山。在传统行业承压的当下,伏科技的业绩每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成为东莞新能源领域的新锐力量。

向光而行:把企业做进时代的脉搏里

 走进曾青桂的办公室,最醒目的不是奖杯,而是墙上那几行红底黄字——节录自20集团军军歌的歌词。每次遇到坎儿,我就默念这几句。他指着对面墙上的“向前 向前 向前”标语。毛主席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精神就是不服输、不停步。曾青肯定地说。这种精神驱动着他持续精进。2024年秋天,在清华大学的EMBA课堂上,42岁的曾青是最认真的学生。“同学都是行业大咖,我得把下的课补回来。”他还带着团队去清华大学参加新能源论坛,把专家请到公司指导技术研发。“光伏技术迭代太快,慢一步就可能被淘汰。”

企业发展了,他没忘记肩上的责任。2024年春天,伏科技党支部正式成立,成为园区里第一个主动要求建党的民营企业。“部队教会我什么是党员的担当。”他带领党员突击队,在疫情期间为隔离点紧急安装光伏供电系统,连续48小时不眠不休。每年春节,他都会带着员工回老家助学,已资助23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我主导的新就业群体公益基金,他二话不说就捐了数万元。”同行的朋友补充道。

中共常宁市委、市政府授予曾青桂2021年度“金秋助学”行动“先进个人”

在公司里,我看到一块特殊的太阳能板。“这是给企业装的光伏电站,每年能省数万多度”他说这话时,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板面上,折射出七彩的光晕。就像他的人生轨迹:从泥泞田埂到产业蓝海,从生存挣扎到责任担当,始终朝着光亮的方向生长。

暮色渐浓,厂区的太阳能路灯次第亮起。曾青站在路灯下,身影被拉得很长。“您看这光,只要有太阳,就永远不会熄灭。”他说这话时,眼睛里闪烁着与路灯同频的光芒。或许正是这样:真正的向阳而生,不是永远站在阳光下,而是在任何黑暗里,都能为自己、为他人点亮一盏灯。曾青的故事,恰是对这句话最生动的注解。(/高威)


(责任编辑:宋志娇)

上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