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杂志/刘振伟 文/李晓宁 时令刚过立秋,河南省镇平县枣园镇辛营村的蔬菜大棚里,掀开棚帘,满眼是齐刷刷的辣椒秧。眼下,村里几十亩大棚辣椒迎来今秋头茬采摘高峰。弯腰、抬手、轻摘,动作麻利,汗水顺着晒黑的脸颊淌下,砸进泥土里,忙碌的村民个个脸上却洋溢着藏不住的丰收喜悦。
辛营村的好水土,加上精心管护和现代化大棚,成了辣椒生长的好地方。村里人摸索出“一棚多品”的巧法子,让大棚变成了“聚宝盆”,“金疙瘩”黄椒,颜色在菜堆里格外打眼,成了城里超市和精品菜店的“抢手货”,身价自然高。“老招牌”红椒,颜色正红透亮,辣味醇厚扎实,炒菜炖汤都提香,是食品厂和餐馆大厨信赖的“老味道”。“顶梁柱”螺丝椒,产量大,椒皮薄脆,一掰“咔嚓”响,是篮子里的“主力军”,十斤鲜椒里占七斤。
好收成,光靠天帮忙可不行。辛营辣椒能“出圈”,科技是硬支撑。镇农技服务中心的技术员李兆龙是棚里的“常客”,带着种植户用上了不少新“武器”。
地里插着黄蓝诱虫板,夜里亮着捕虫灯,专逮害虫。不用农药辣椒吃着干净又放心。一根根黑色细管像“毛细血管”铺在辣椒根边。啥时浇水、浇多少、补啥营养,点点手机就能精准控制。告别了大水漫灌,省水省肥不说,辣椒长得更匀称、品质更稳。镇里引进了抗病强、产量高的新优辣椒种。技术员手把手教育苗、整枝、防病。“这新种子就是不一样,病害少,结椒多!”大家边学边夸。
村“两委”牵头成立辣椒种植合作社,把一家一户“拧成一股绳”。统一买农资、统一学技术,最重要的是,统一跑市场。本地大超市、农批市场签了长期订单;电商平台开了网店,辛营村辣椒的小有名气,“以前愁卖不动,现在愁的是不够卖!订单排着队呢。”支书辛占淼底气十足。
辣椒产业旺了,留守的妇女、老人也有了用武之地。“守着家,顾着老小,一天还能挣个七八十块,比出去强!”正在分拣辣椒的赵大姐笑着说。
种植户周泽义是村里的“辣椒状元”,他家几个大棚里各色辣椒长势喜人。老周边麻利摘椒边算账:“你看这红椒,今年行情好,地头价比去年涨了两成。黄椒更俏!算下来,这一季的收入,顶得上过去一年种粮食。”黝黑的脸上笑开了花。
枣园镇党委、政府把辛营辣椒产业当作富民兴村的重要抓手。下一步,加大政策扶持,深化科技指导,引进推广好品种,提升标准化种植水平;下力气打造本地辣椒品牌,拓宽销路,完善“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联结机制,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让更多群众尝到产业兴旺的甜头。
(责任编辑:宋志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