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杂志/刘振伟 文/段国锋 在河南省淅川县大石桥乡的田间地头、沟渠堤坝旁,总能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他时而俯身查看水情,时而与村民倾心交谈。他,就是大石桥乡人大代表、水利站站长郭红彦。一句朴实无华却重若千钧的承诺——“这是不变的承诺:有问题来找我”,成为他连接群众、履职尽责最响亮的注脚。这不仅仅是一句话,更是他扎根一线、为民解忧的生动实践。
双重身份,一份沉甸甸的承诺。身兼人大代表和水利站站长的双重职责,郭红彦深知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人大代表,是人民的代言人;水利站长,是水利民生的守护者。双重身份的交织,让他对群众的“水问题”有着更深切的体会和更直接的责任。“乡亲们信任我,选我当代表,我又是管水的站长,大家伙儿在用水上遇到难处,不找我找谁?这就是我的本分!”郭红彦的话语掷地有声。这句“有问题来找我”的承诺,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他对职责的敬畏和对乡亲们深厚的情感。
畅通渠道:“来找我”的门永远敞开。为了让这句承诺落到实处,郭红彦主动敞开“大门”。他的手机号码向全乡28个村组的村民公开,24小时开机,成了名副其实的“水利热线”。无论是深夜的求助电话,还是清晨的田间咨询,他总是耐心接听、详细解答。他坚持深入一线,把办公室“搬”到了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定期走访、代表联络站接待、微信群互动……多种渠道确保群众反映问题的路径畅通无阻。“郭站长没架子,我们有事都愿意跟他说。”村民张大爷感慨道。
践行担当:把“问题清单”变成“满意答卷”。承诺的价值,在于兑现。郭红彦的担当,就体现在他如何将群众的一个个“问题清单”转化为“满意答卷”。
争水解纷争,“端水”润心田。旱季争水,一碗水端平。 时至盛夏,持续高温少雨,清丰岭村和柳家泉村因灌溉用水分配不均引发争执,矛盾一触即发。接到反映,郭红彦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他顶着烈日,仔细测量渠道流量,查看各田块旱情,连续几天召集两村干部、村民代表协商,依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科学、公平的分水轮灌方案。他苦口婆心做工作,“磨破嘴皮子”,最终化解了矛盾,确保了2000多亩农田及时“喝”上了救命水。看着汩汩清水流入干渴的田地,村民们的眉头舒展了,对郭红彦竖起了大拇指:“郭代表说话算数,真把一碗水端平了!”
淤渠变清流,打通“肠梗阻”。 纸坊沟村一段老渠年久失修,淤泥堵塞严重,雨季排涝不畅,旱季引水困难,成为村民心头之患。村民老高试着拨通了郭红彦的电话。郭红彦实地勘察后,发现情况比想象中更严重。他立即向上级汇报,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项目审批期间,他组织村民先期进行清淤疏浚;项目获批后,他全程盯在工地,协调解决施工中的难题。短短两个月,一条焕然一新的水渠建成通水,彻底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老大难”。“以前一下雨就提心吊胆,现在再也不用愁了!郭站长说到做到,真给咱办成了实事!”老刘的喜悦溢于言表。
水净民心安,守护“生命线”。 在走访中,郭红彦了解到偏远的池塘垭村部分村民饮水水质不稳定,他立即组织水质检测,发现存在隐患和机井设备损坏。他一方面紧急协调送水车保障临时用水,另一方面迅速将情况形成代表建议提交乡人大,并积极奔走于相关部门,推动该村纳入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从项目立项、管道铺设到通水入户,他全程跟进监督。当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进村民家中时,刘家沟的村民们终于喝上了“放心水”。“以前挑水吃,现在水龙头一拧就有干净水,郭代表真是我们的贴心人!”村民赵大姐激动地说。
不变的初心:承诺在肩,步履不停。一本翻得卷边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群众反映的问题和解决进度;一双沾满泥泞的胶鞋,丈量着辖区内每一处水利设施的现状;一部24小时在线的手机,连接着千家万户的期盼。郭红彦的办公室常常空着,因为他更习惯在问题现场办公。风里来雨里去,皮肤晒得黝黑,他却甘之如饴。“看到问题解决了,乡亲们笑了,再累也值得。只要大家有需要,我的承诺就永远有效。‘有问题来找我’!”郭红彦的眼神坚定而温暖。
郭红彦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大代表为人民”的深刻内涵,展现了基层水利干部的实干与担当。他的“不变承诺”,是一心为民的赤子情怀,是扎根泥土的务实作风,更是新时代人大代表履职尽责的生动缩影。在服务民生、守护水安全的道路上,郭红彦的脚步从未停歇,他的承诺,也将在为民解忧的实践中持续闪耀光芒。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