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聚焦地方 >地方名片>正文

山西忻州:洪福寺18乐伎“复活记”!

2025-07-07 08:55 来源:《祖国》杂志

端午假期,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宏道镇北社村的洪福寺再次“出圈”,成为游客青睐的打卡地。这座寺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因其建于古堡之内而特别,更因大殿内形态各异的古代雕塑而闻名。从庄严神秘的红脸文殊到威武雄壮的护法天王,从体格健硕的力士到体态纤巧的胁侍菩萨,无不令人惊叹于古人的精湛技艺。而位于大殿中央檩间的飞天乐伎悬塑更是以一种潇洒的姿态,吸引游客驻足欣赏。


洪福寺正殿。摄影王文君

关于“悬塑”,临汾隰县的“小西天”和五台山殊像寺“五百罗汉渡江”向来声名在外。洪福寺的乐伎悬塑虽不似前两者规模宏大,但也因造型生动而独具魅力。近年来,忻州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不断加大对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通过现代艺术和科技手段让这些沉睡的乐伎走下梁架、走出古堡,生动上演了古老文物从千年沉寂到焕发新生的穿越神剧,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洪福寺正殿内彩塑与悬塑。摄影张晋兰

梁下庄严宝相、金刚怒目,梁上衣袂飘飘、雅乐乾坤。到过洪福寺的人都会为大殿内这一静一动的造像艺术所惊叹。

洪福寺18乐伎位于洪福寺正殿内,分布于檩梁上东西两侧。塑像身高约35厘米,衣饰华丽、手执乐器、姿态各异,或拂袖抚琴,或拨裙击鼓,或扬臂吹笙,或倾身弄箫……恰似一场跨越时空的音乐盛宴。“这些悬塑最珍贵之处在于其形态保持完整,乐器种类丰富。”忻州市文化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十八尊塑像构成一支完整的佛乐团队,是十分珍贵的古代音乐题材文物。”


洪福寺悬塑。摄影宫清华

关于18乐伎的由来,有考证推测其为明万历年间所塑,当地传说称其与明朝二品官员李楠从京城引入家乡的吹奏艺人有关;而定襄民间文化研究者则认为,此地八音会盛行,这木梁之上的乐伎或许正与此有关。岁月变迁,究竟为何或许谁也说不清楚,只是那悬塑身上的鲜艳色彩和细腻线条静静诉说着400多年前的匠心独具。无论何时,每当有八音会的丝竹笙萧鸣奏,那梁檩上的泥塑乐伎仿佛都在遥相呼应,宛若一场跨越古今的对话。

然而这些精美的文物近年来面临着色彩脱落、结构松动等文物保护难题,18乐伎悬塑中最西侧的头部已缺失,所奏乐器也已看不清何物。如何让这些凝固的乐伎走下悬梁,走出古堡,让更多人了解其中的故事,是新时代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必答题。

能否回溯400年时光,使乐伎“复活”?忻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开始了一项大胆的实验。

2024年,忻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组建创作团队开启了18乐伎的“考古”工作。“看到那些悬塑时,总觉得他们下一秒就会奏响乐器,我们能不能尝试用舞蹈艺术让这种想象成为现实?”参与此项工作的人员回忆起当时的念头。

创作过程充满挑战。主创团队首先要破解古代乐器的演奏密码。“由于现在乐器与过去在形制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想要一比一复原悬塑上的乐器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主创人员在谈论起创作过程时说,“我们必须结合史料记载和文物本身呈现的演奏姿态,还原每个动作。”

要精准演绎18乐伎的神情姿态,对舞者也提出了极高要求。“刚开始排练时,光是保持举笛的姿势就令人手臂酸胀。”扮演吹笛乐伎的演员说,“但慢慢地,我好像能感受到那个塑像想表达的情绪了。”主创团队为了确保舞蹈动作既符合艺术表现需求,又不违背历史真实,还特别邀请了北京的专家进行音乐创作。

仙乐飘飘、衣袂翩跹……2025年年初,在忻州市元旦晚会上,以《洪福周天》为名的舞蹈节目被重磅推出,群众们第一次领略到了“18乐伎”的舞台艺术魅力,十八位身着复原古装的舞者从静止的悬塑造型开始,随着音乐逐渐苏醒,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音乐对话。节目最后,舞者又缓缓回归最初的静态姿势,好像完成了一次艺术的轮回。

“18乐伎活了”“我好像穿越了”“这才是国宝的正确打开方式”……演出结束后,好评如潮。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忻州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张瑞峰表示:“这种音乐创作方式具有开创性意义,每个乐伎的专属音乐主题都与其塑像姿态高度契合,整部作品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性。”长期从事舞蹈艺术工作的忻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教师李建军则认为,《洪福周天》摒弃了传统静态复刻的常规路径,通过“盛世回响——时空对话——动态解封——生命重铸”四个篇章让沉睡的乐伎悬塑在当代语境中完成精神涅槃,是一次成功的实践,一次艺术的创新,对忻州活化文物保护与利用具有示范意义。


舞蹈《洪福周天

《洪福周天》的成功首演,仅仅是这场“文物活化”实验的开端。2025年2月3日,这支舞蹈登上忻州古城全国非遗项目展演的舞台;2025年春节期间,舞蹈《洪福周天》在忻州古城与观众来了一次亲密接触。舞者翩若惊鸿,宛若游龙,那一刻,“让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鉴未来”有了具象的表达;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舞者在忻州市博物馆前翩然起舞;5月28日,团队更将舞台搬进北方小学的操场,孩子们在庆“六一”研学活动中模仿舞者姿态,稚嫩的动作里已能窥见文化传承的星火。

从元旦晚会的惊艳亮相,到非遗展演的文化碰撞,再到走进校园的薪火相传,《洪福周天》正以舞蹈为媒介,让沉睡的文物走出古寺,在不同场景中焕发新生。这场跨越四百年的艺术对话,仍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古老文化的“复活”,不仅需要艺术创新,更需要科技赋能。

就在舞蹈创作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另一项更为前沿的活化工程也在推进。2024年,忻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建立合作,共同研究洪福寺18乐伎悬塑活化利用项目,将采用高分辨率的三维扫描技术对每一尊悬塑进行精细捕捉,对模型进行数字处理和动画制作,实现从静态雕塑到动态艺术的转变。此外,还将通过技术赋能,进行文创产品、乐器数字表现制作以及数字演奏场景制作。


舞蹈《洪福周天》

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忻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建国在谈及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还指出,要完成定襄县北社东洪福寺18乐伎悬塑数字化活化利用项目。

今年5月,梧桐掩映下的复旦校园,处处跃动着青春与智慧的活力。恰逢复旦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以“人到山西好风光”为主题的人才宣介活动在复旦大学举办期间,一场关于洪福寺18乐伎悬塑数字化活化利用项目成果汇报会,不仅激发了到场嘉宾浓厚兴趣,更引发了高校学子对洪福寺18乐伎悬塑的深度关注。

既有舞台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又有前沿科技的创新性应用,洪福寺乐伎悬塑双重活化的尝试正是忻州市积极推动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创新实践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忻州市持续加强文物活化利用,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传统文化、历史遗存融入当代人的生活。

舞蹈《洪福周天》

“未来我们还要更好地挖掘全市传统文化富矿,打造出更多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文化项目、文旅品牌,以它们为载体,让人们在感知忻州文化的过程中,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讲好忻州故事。”忻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路向东表示。(慧玲 雪慧)

责编:杨召文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