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杂志/叶海峰 2025年6月30日,正值中泰建交50周年这一极具里程碑意义的时刻,《祖国》杂志走进泰国北部名校清迈大学,对该校数字创新国际学院(ICDI)院长Rujira Ouncharoen博士展开专题访谈。作为泰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改革的领军人物,Rujira院长围绕“一带一路”教育合作、青年交流、区域创新及中泰未来教育发展蓝图等议题,分享了她的深刻洞见与丰富的实践经验 。
教育:构筑长期互信的基石
“中泰建交50年,这不仅是一个时间刻度,更是两国携手‘共塑未来’的全新起点。”Rujira院长开门见山地指出。在她看来,中泰关系正从传统的文化交融、经济合作,向以教育为核心、以青年为支点的深层次融合迈进。
她强调,在科技飞速发展、社会深刻变革的当下,教育作为连接个体与时代的纽带,发挥着愈发关键的桥梁作用。“我们正步入知识互通、文化互信、价值共建的新阶段。清迈大学与中国伙伴的合作,既是人才培育的路径,更是双边互信的生动体现。”
携手构建“教育命运共同体”
谈及“教育命运共同体”这一战略构想,Rujira院长认为,这是全球高等教育面临的共同挑战与使命。“教育早已突破课堂边界,成为促进沟通、增进理解、凝聚共识的催化剂。”
近年来,清迈大学依托ICDI这一创新平台,积极搭建面向中国与东盟的合作网络,聚焦人工智能、数字治理、可持续发展等前沿领域,与西安邮电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多所中国高校开展双学位项目、联合课程开发和学生互访活动。
“我们期望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成为文化交汇的平台,让青年一代在跨文化交流中成长,为区域和平与合作筑牢根基。”Rujira院长如是说。
数字时代下的中泰共育新探索
作为清迈大学的创新先锋,ICDI近年来全力推进数字化教育转型。Rujira院长介绍,学院致力于打造以“数字素养+全球视野”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重点聚焦AI、数据经济、绿色科技等领域。
“中泰两国在数字经济发展目标上高度契合,我们认为有必要构建面向未来的‘中泰战略型科技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她表示,ICDI已成为泰国北部对接“一带一路”教育合作的重要枢纽,众多中国学生在此完成硕博学业,成长为能够在中泰两地施展才华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语言与文化:文明互鉴的切入点
“理解中国,不仅是语言的学习,更是思维的碰撞与情感的共鸣。”Rujira院长着重强调文化互信的重要性。学院在课程体系中增设中文选修课和“中泰青年共同课题研究”模块,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共同参与数字治理、社会创新等实际项目。
“未来,中文教育在泰国将承载更多战略意义,它不仅是语言的传递,更是认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文明的重要途径。”
青年共创:亚洲共同体的关键引擎
展望中泰关系的下一个十年,Rujira院长认为,青年平台建设至关重要。“我十分支持设立‘亚洲青年领袖计划’‘中泰创新精英奖学金’等常态化合作项目。”她指出,青年合作不仅是友好关系的延续,更是区域创新活力的源泉。
“青年不仅是国家的未来,更是推动和平与信任的现实力量。”
教育:连接未来、重塑世界
采访尾声,Rujira院长留下深刻寄语:“当不同文化的思想相互碰撞,智慧得以升华;当青年携手并肩,未来便紧密相连。”她坚信,教育不仅是一个体系,更是一股强大力量,将持续推动中泰两个文明古国,在新时代共同构建更加智慧、和平的亚洲。
责任编辑: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