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杂志/刘振伟 文/习康渊 近日来,当暮色四合,田野归于沉寂,河南省镇平县枣园镇的阡陌小路上却亮起一束束移动的光——那是包村干部巡逻的手电,划破夜空,守护着村庄的安宁与蓝天的纯净。在秸秆禁烧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包村干部们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防控网络的“神经末梢”,他们的脚步踏遍责任田的每一寸土地,将责任与担当写进每一个值守的日夜。
责任上肩:网格里的“主心骨”
“军令状”压实担子:枣园镇实行“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片、党员包户”的网格化包保责任制。每位包村干部签订秸秆禁烧责任书,明确所包村庄、地块范围、巡查时段,责任直接绑定到具体田块,杜绝责任“悬空”。
“活地图”了然于胸:他们第一时间下沉所包村庄,与村干部共同探讨禁烧工作的重难点,精准标注易发、高发点位,熟悉每一条田埂小路、每一户种植情况,成为行走的“田间活地图”。
巡逻进行时:田埂上的“火眼金睛”
“铁脚板”丈量责任: 晨曦微露,露水打湿裤脚;夜深人静,虫鸣相伴而行。包村干部带领巡逻队,采取“车巡+步巡”、“定点蹲守+流动巡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重点区域、敏感地带进行高频次、拉网式巡查。沾满泥巴的鞋、被汗水浸透的后背,是他们最真实的“工作照”。
“三件套”随身法宝:手电筒照亮暗夜角落,小喇叭循环播放禁烧政策,记录本随时记录巡查情况(时间、地点、人员、有无异常)——这“三件套”是每位巡逻干部的标配。一旦发现零星堆积秸秆,立即协调清运;发现可疑人员,及时上前询问劝导。
值守不打烊:黑夜里的“守望者”
“瞭望哨”彻夜灯火:在村庄制高点、视野开阔处设立固定值守点,成为夜间防控的“桥头堡”。包村干部带头轮值,与队员一同忍受蚊虫叮咬、克服困倦疲惫,目光如炬紧盯责任区,不放过一丝烟雾、一点火光。
“两本账”心中有数: 一本是详实的《巡查值守记录台账》,记录每一次巡查的时间、路线、人员、情况;另一本是动态的《隐患风险排查整改台账》,对发现的每一处秸秆堆积点登记造册,明确责任人、整改时限,直至销号清零。
夜色中的手电光终将隐去,但包村干部们用脚步织就的防护网,已深深嵌入枣园镇的沃野田畴。那沾满晨露的裤脚、嘶哑的嗓音、警惕的目光,是“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更是对绿水青山的坚定守护。他们以田埂为岗,以星月为伴,将“禁烧令”化为一次次踏实的巡查、一夜夜无声的坚守,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书写着平凡而动人的“守夜人”篇章——只为让每一缕炊烟都袅袅升起于洁净的蓝天之下,让丰收的田野永远充满生机与希望。这田埂上的坚守,是初心最朴素的注脚,也是乡村振兴路上最坚实的足迹。
责任编辑: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