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度春秋扎根基层,五获嘉奖荣光!被评为第七师公安机关“最美基层民警”的他以藏蓝身影丈量社区经纬,用警民连心谱写平安乐章。调解纠纷、排查隐患、帮扶孤寡老人、守护孩童,他把家长里短的“小诉求”化作枝叶总关情的“大民生”。365天不打烊的守护中,那双踏遍街巷的警用皮鞋丈量出民心温度,那本写满民情的警务笔记镌刻着为民初心。这位社区民警正用“警心”暖“民心”,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为民篇章。
聚焦“身边事” :点滴小事连民心
在毓秀里社区5996户、8702人的烟火人间里,藏蓝身影总在奔波——商铺312家星罗棋布,流动人口5763人往来如织……扎根在这个商铺多、流动人口多、独居老人多的社区,既考验人,也锻炼人。
每天从早到晚,“小事”不断,白天敲开百家门,夜晚点亮巡逻灯,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事、烦心事。连张大爷刚来新疆务工时的就业难题都写进他的“民生备忘录”,日子一长,只要他出现在小区,总有找他帮忙的群众。他把“百姓的小事就是警察的大事”刻进年轮。独创“五级联调”工作法,两年化解矛盾纠纷123起,收获锦旗8面。
他在意每位居民,留意每个细节,用心用情解决“身边事”,王听自己摸索将社区划分为若干“微网格”,用4年1236个日夜换来辖区平安注脚。
紧盯“微线索”:枝叶关情护“钱袋”
王听的手机上有90多个微信群,1400多名好友都是因工作添加的群众。
每天清晨醒来,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微信,将“网格工作、群防群治”微信群挨个看一遍,心里才踏实。谁知这一看还真看出事了。发信人是大三学生阿某(化名),刚结束在辖区火锅店的实习,却遭遇店主拖欠他与朋友两人共4000元工资。这个爱帮街坊管“闲事”的社区民警,第二天就挎着“讨薪包”进了火锅店,从《劳动法》条款到真实案例,他连续三天上门给店主“补课”,第四天在王听回访时,得知阿某两人已收到工资。
经力多次攻坚,成功调解维吾尔族青年麦某与汉族刘某的劳务债务纠纷。麦某被拖欠5.2万元工资借款导致生活困顿,王听自掏腰包为其提供食宿并引导其依法维权。诉讼期间,他推动刘某的父亲参与调解,最终促成双方在法院达成和解协议。
在王听这里,这样的“小警事”每天都在续写——没有惊天动地,却让每个普通人的难处都有了回响。
细讲“电诈阱”:防范要点众人知
王听充分发挥“脑功”,练就“腿功”和“嘴功”。他创新开展“小手拉大手进校园”“进企业”“进商铺”等反诈宣传活动。采用“入户滴灌宣传法”,将反诈宣传资料发放到辖区每户居民家中,并与辖区各个店铺、单位、学校签订《反诈承诺书》,累计发放宣传资料4000余份;针对上班人群,开展“互联网+社区警务”工作,每日将各类防范知识推送到90多个微信群;大力推行“1+X+N”社区警务工作模式,带领辅警及社会力量做好社区基础工作,把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安全知识普及到辖区每个角落。
速应“求助声”:勇做生命护航人
一颗“为民之心”、一份“服务之城”、一次次“争分夺秒”,是王听做好社区警务工作的内在动力。在毓秀里社区,大家都说黄某(化名)家有个“小福娃”,可黄某却说:“我这 “福娃”都是王警官给的”。
“王警官!我儿媳妇羊水破了!”深夜,急促的电话里传来老人颤抖的声音。怀孕38周的黄某疼得直不起腰,家里只有两位六旬老人,丈夫还在单位上夜班,危急时刻王听秒变“临时家属”。联系医院、稳稳托住担架,他在深夜里划出一道藏蓝生命线。原本10分钟的路程压缩至4分钟,当胎心监护仪响起规律跳动时,他早已悄悄返回执勤岗位。
百日后,王听收到黄某信息:“做了一面锦旗,带宝宝来看警察叔叔!”社区民警的守护,就藏在这些惊心动魄却鲜少诉说的“生死时速”里。
平凡的足迹,亦能踏出不平凡的平安之路。他没有荡气回肠的传奇,也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有的只是数年如一日扎根社区的烟火巷陌,不放过每一条微线索,讲透反诈知识,回应每声求助。在守护平安的日常里,他以警心暖民心,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书写新时代兵团公安的责任与担当。(刘文晶 何亚林)
责任编辑:汪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