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时代人物 >时代先锋>正文

曾亢:新时代知识分子的担当

2025-04-29 16:07 来源:《祖国》杂志

  《祖国》杂志/李彬 文/吴梦妍   在深圳这座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城市里,曾亢,以一名教师的耐心与爱心,滋养着祖国的未来;以一名学者的执着与严谨,探索着知识的边界。他的故事,是坚守,是传承,更是新时代知识分子精神的生动诠释。


  跨越代际的学术情缘

  2014年,中国无神论学会珠海年会上,一场看似平常的学术会议,却成就了一段跨越代际的学术佳话。37岁的曾亢与77岁的中山大学教授刘歌德初次相遇,两人相差四十岁,却因对学术的热爱而迅速结下深厚的情谊。此后九年,他们携手同行,合作撰写论文二十余篇,共同出席全国性学术会议二十余次,研究领域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道德哲学,从传统文化传承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不断拓展。


  曾亢与中山大学刘歌德教授参加2018全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坛时在中国社科院合影

  刘歌德教授在《后记》中回忆,曾亢对他的尊重与照顾无微不至,每次共同出席学术讨论会,曾亢都在生活和健康等方面给予他贴心的关怀。而曾亢则深情地称刘歌德为恩师,表示刘教授的严谨治学与家国情怀深刻影响了他。这种“亦师亦友”的合作模式,不仅展现了学术传承的力量,更饱含了人文温度。


  曾亢和杨金海会长、湖南党校徐新民教授合影。
  教育与学术的“双轨人生”

  作为一名教师,曾亢深耕基础教育一线二十余载,始终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他在深圳市宝安区弘雅小学担任语文教师,铭记师恩,传承老师们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师德。他主持的“国学经典诵读”项目,让学生在《论语》《道德经》的诵读中感受文化魅力;他撰写的《加强国学教育,构建科学世界观》等论文,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文化传承提供了理论支撑。


  与弘雅小学曾东槐校长合影
  在学术领域,曾亢的足迹遍布全国。他曾得到中山大学刘歌德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李春秋教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刘劲予教授等多位教授的悉心指导,专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学和比较文学研究,研究成果丰硕。同时,他还担任珠三角发展研究专家委员会主任助理,他的论文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崭露头角,还在国外报刊上发表。他尤其关注“道德建设”,从《道德——赢得人心的制高点》到《三论道德是赢得人心的根本》,系列研究形成了独特的思想脉络。即便教学任务繁重,他仍坚持将学术研究与课堂实践结合,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
 初心如磐:从“小我”到“大我”的跨越
  曾亢的学术之路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他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写道:“回顾自己走过的学术研究之路,我的内心心潮起伏,唯有不忘初心,方能行稳致远,牢记使命,才能开辟未来!”

  生活中的曾亢秉持“以德立身”的准则。他坚持每日陪伴父亲散步,与父母同住,以尽孝道;他关心青年学生成长,曾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总裁班学习;他感恩师友,在论文集后记中一一致谢,谦逊之情溢于言表。


  2025年3月29日,曾亢的公益形象与精神宣言亮相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纳斯达克交易所巨型屏幕。这一举动并非为了追求个人荣誉,而是希望借这一窗口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让儒家倡导的大爱精神成为全球文明互鉴的纽带。作为珠三角地区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者,曾亢多年来深入基层推动扶贫助学、文化传承等公益项目,其“以人为本、兼济天下”的理念深深植根于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精髓。

  专家委员会评价,此举彰显了中国新时代人才心怀家国、融通中外的格局,亦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注入新活力。


  曾亢的故事是当代知识分子“学术报国”的缩影。他以教育为根基,以学术为桥梁,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从三尺讲台到学术殿堂,他用行动诠释了“知行合一”的真谛。他与刘歌德教授合著的《坚定文化自信》一书,既是对过往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宣言。正如他所言:“永远跟党走!”这不仅是一句誓言,更是他毕生追求的方向。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曾亢用他的坚守与执着,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新时代知识分子的榜样。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无论身处何方,都要坚守初心,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赵娜

上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