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23世界读书日的浓厚氛围中,阅读成为连接人们与知识、文化的重要桥梁。曾亢老师与中山大学刘歌德教授合著的《坚定文化自信》一书,为我们在这一特殊日子里,深入思考文化自信的内涵、意义与践行路径提供了宝贵的指引。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全球化浪潮下,各种文化相互激荡,我们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与挑战。《坚定文化自信》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书中提到,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养料。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思想,历经岁月洗礼,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在世界读书日,我们阅读此书,能更好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深入研读《坚定文化自信》,我们会发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为文化自信注入了新的活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书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占据道义和真理的制高点,它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人类历史进步方向,同时又是发展着的真理。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相契合。这种结合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通过阅读,我们能深刻理解这种结合的重要性,从而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书中还着重阐述了道德在文化自信中的关键作用。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坚定文化自信》中提到,中华民族是重视伦理道德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孕育了宝贵的精神品格。从《素书》中“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的观点,各级领导对道德的论述,都强调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加强道德建设有助于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凝聚人心。例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人展现出的牺牲个人利益服从公共利益的家国情怀,以及守望相助、尊老爱幼等美德,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观念的生动体现。阅读这些内容,能促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道德修养,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教育层面来看,《坚定文化自信》强调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原则。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中国文化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古代君王设立太学、庠序教化人民,如今我们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世界读书日,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在培养人才、传承文化方面的作用,为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更多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在国际关系中,文化自信也有着重要体现。书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和为贵”等理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智慧。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秉持这些理念,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展现大国担当。在俄乌危机等国际事件中,中国始终坚持公平正义,倡导通过对话解决争端。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423世界读书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静下心来阅读《坚定文化自信》这样的书籍,深入思考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我们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加强道德建设,重视教育的作用,并在国际交往中彰显文化自信。通过阅读与思考,我们能更加坚定地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让文化自信成为我们前行的强大动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