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杂志/王武 1986年初春,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至南粤大地。当时的广州清平路早市市场中,潮湿的茶香与木质箱柜散发出的陈旧气息相互交织,19岁的江西人阮先锋蹲在青石板路边,动作小心地展开一块蓝布,摆上一些泛着温润光泽的民间古瓷,它们好似在静静诉说着数百年前匠人拉坯时的故事。 阮先锋用毛笔在简陋木板上写下“锋古堂”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那时的他或许未曾料到,这个不足两米的地摊,会成为中国民间收藏史上一个传奇。在私人古玩店极为稀少的年代,这个江西小伙以沾着瓷土的手指,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文化荒漠中,播下了收藏的种子。

地摊岁月:民间收藏的启蒙时代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清平路堪称收藏家的“黄埔军校”。每天天还未亮,阮先锋就骑着一部破旧的自行车,后座绑着装满从江西老家民间收来的古瓷及瓷片的木箱,从租住的阁楼匆忙赶来。他常常蹲在一位白发老者身旁,聆听老人用带着潮汕口音的普通话讲解瓷片上的纹饰特征。这些零碎瓷片,成了他最为珍贵的教科书。 阮先锋后来回忆道:“那时候没有博物馆可参观,没有专家可请教。我们就如同盲人摸象,依靠的是一遍又一遍上手触摸,一次又一次看错打眼。”他至今还保存着当年记录瓷片特征的笔记本,发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地画满各种器型、纹饰,有些地方还被茶水渍晕染。 破茧成蝶:民间与官方的对话 某年年秋,北京某饭店举行一场重要的古瓷艺术品交流鉴定会。身着西装的阮先锋与故宫陶瓷泰斗叶佩兰老师一同站在会场。当他轻轻将一件古瓷青花梅瓶放置在鉴定台上时,全场瞬间安静下来。叶老师戴着老花镜仔细端详后,突然拍案称赞:“这件藏品堪称古瓷精品,把明早期的笔意展现得淋漓尽致!”

阮先锋与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叶佩兰合影
此时,距离清平路摆摊已过一些年。在那个注重师承门第的文物圈,这个没有科班背景的“地摊小子”,凭借着出色的眼力和执着的精神,赢得了学术界的尊重。当时在场的《收藏家》杂志主编后来写道:“阮先锋的出现,打破了古瓷收藏交流鉴定的旅程碑,标志着民间收藏力量真正觉醒。” 宝缘奇遇:那些年捡过的“漏” 在某年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阮先锋在某旧货市场的一堆仿品中,突然注意到一件沾满泥垢、泛着幽蓝光泽的瓷洗。他内心激动,强压住狂跳的心,认定这是明代早期年间的器物,最终以850元的价格将其买下。后来经故宫博物院古瓷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鉴定,这竟是一件罕见的明洪武釉里红折技花纹托盘。阮先锋回忆说:“那天的雨下得恰到好处,雨水冲掉了表面的浮尘,让釉里红的色泽完全显露出来。”这件珍品如今已是收藏界非常难得的收藏极品,而当年的捡漏故事,也成了收藏界众人传颂的经典。

鉴藏之道:老马识途的智慧 在浮躁的收藏界,阮先锋始终坚守“三不原则”:不抽烟、不喝茶、不收红包。他鉴定器物往往只需“三秒”:一看器型,二摸胎骨,三观釉色。有一次,一位富豪带着“乾隆粉彩”前来鉴定,刚打开锦盒,阮先锋就摆手说道:“不用看了,底款写得比我还工整。” 这种近乎直觉的鉴定能力,源于四十年的实战经验积累。他常说:“瓷器会传达信息,关键是要能理解。”在他的收藏工作室里,整面墙的瓷片标本按照年代、窑口分类摆放,每一片都记录着某个时代的工艺奥秘。 文化守望:老骥伏枥的担当 如今,在收藏圈打拼将近四十年的阮先锋,依旧保持着有空就到各地的古玩市场和地摊逛一逛的习惯。他表示:“地摊是最好的学习场所,那里有最真实的赝品,也可能有最意外的惊喜。”阮先锋在将近四十年的收藏生涯里,将他所有的收藏品在各城市办过展览和交流。在展览中,阮先锋看着展柜中熟悉的器物,眼神温柔,他说:“收藏的最高境界并非占有,而是传承。”这些历经岁月沧桑的瓷器,将向更多后来者讲述中华文明的辉煌,而这,或许就是一位从地摊起步的收藏家最圆满的结局。 从清平路的晨曦到博物馆的聚光灯下,阮先锋用四十年时间,走出了一条独一无二的收藏之路。这位被圈内人亲切地称作“江西老马”的收藏鉴宝大家,始终保持着地摊时期的谦逊与热忱,以他独特的方式,守护着中华文明的传承。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