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记者/李国良 3月7日上午10时,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梅地亚中心新闻发布厅举行了一场备受瞩目的记者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出席此次记者会,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展现了中国外交的卓越成就与坚定立场。
元首外交:引领中国外交新征程
元首外交作为中国外交的最高形式,在过去一年取得了丰硕成果。习近平主席亲自擘画、身体力行,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70 周年纪念大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到中阿合作论坛,三大主场外交树立起全球南方携手共进的新标杆;从欧洲到中亚,从金砖到拉美,四次重要出访汇聚起世界团结合作的新动能。130 多场外事会谈会见,续写了中外友谊的新佳话。
这些成果不仅让中国的外交政策主张尤其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重大理念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欢迎和支持,也使中国在应对全球性挑战、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上发挥的积极作用受到世界各国的期待和赞许,同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和启示也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和借鉴。
2025 年,元首外交将迎来新的高光时刻。上个月,习近平主席出席亚洲冬运会开幕式,拉开了今年主场外交的序幕。还将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举行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预定开展数起重要外访,书写中国同世界双向奔赴、相互成就的新篇章。
中俄关系:坚韧稳定的典范
中俄关系每年都备受关注,无论国际环境如何变化,中俄友好的历史逻辑不变,内生动力不减。双方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决定永久睦邻友好,开展全面战略协作,寻求互利合作共赢,因为这最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时代发展进步的方向。
中俄已探索出一条“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相处之道,站在了新型大国关系的前列,树立了相邻国家关系的典范。去年是中俄建交 75 周年,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三次面对面会晤,共同引领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迈向历史新阶段。
今年是二战胜利 80 周年,中俄两国曾在亚洲和欧洲主战场浴血奋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付出了巨大民族牺牲,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双方将以共同纪念这一重要历史节点为契机,弘扬正确二战史观,捍卫二战胜利成果,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稳定世界:中国外交的使命
当今世界变乱交织,确定性日益成为全球稀缺资源。中国外交将坚定不移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以中国的确定性稳住不确定的世界。
中国将做捍卫国家利益的坚定力量,中国人民有着自强不息的光荣传统,任何极限施压、威胁讹诈都无法撼动 14 亿中国人民的众志成城,都不能阻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步伐。
中国将做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正义力量,继续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积极践行中国特色热点问题解决之道,与全球南方谱写团结自强的新篇章,用事实证明和平发展是行稳致远的光明大道。
中国将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进步力量,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以人类前途为怀、人民福祉为念,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为构建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凝聚更广泛的共识。
中国将做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的建设力量,继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同各国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机遇,维护多边自由贸易体制,营造开放、包容、非歧视的国际合作环境,推进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全球南方:团结自强的力量
当今世界风起云涌,全球南方卓然壮大是时代最鲜明的标志。如今的全球南方,经济总量全球占比超过 40%,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80%,已成为维护国际和平、带动世界发展、完善全球治理的关键力量。
全球南方要自强,今年伊始,印度尼西亚成为金砖正式成员,还有 9 个伙伴国加入金砖大家庭,金砖正在成为全球南方合作的“主心骨”和增长的“发动机”,要把“大金砖”做大做强。
全球南方要团结,除中国主办上合峰会外,巴西、南非今年还将分别主办金砖和二十国集团峰会,要在国际上发出一致声音,维护共同利益,提升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
全球南方要发展,去年 11 月,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支持全球发展的八项行动,为全球南方加快发展注入新动力,要坚持把发展置于国际议程的中心位置,培育发展动能,提升发展能力,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携手同行。中国是全球南方的天然成员,将心系全球南方,扎根全球南方,同其他全球南方国家一道,谱写人类发展的历史新篇。
乌克兰危机:推动和平解决
中方从危机爆发第一天起就主张对话谈判,寻求政治解决,为和平奔走、促谈努力。习近平主席在危机初期提出“四个应该”的重要主张,为努力方向明确了方向。中方据此发布乌克兰危机立场文件,派出特使开展穿梭外交,并同巴西等全球南方国家在联合国发起“和平之友”。
中方欢迎并支持一切致力于和平的努力,同时也要看到危机根源错综复杂,消融化解非一日之功。但冲突无法有赢家,和平不会有输家,谈判桌是冲突的终点,也是和平的起点,各方应共同努力达成公平、持久、有约束力并被各当事方接受的和平协议。中方愿根据当事方意愿,同国际社会一道,为最终化解危机、实现持久和平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
还要强调的是,乌克兰危机延宕超过 3 年,各方应从危机中汲取教训,倡导并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实现欧亚大陆乃至世界的长治久安。
科技竞争:创新共享的舞台
中国的科技创新不断突破,从“两弹一星”到“神舟”“嫦娥”,再到 5G、量子计算、DeepSeek 等,一代代中国人的奋斗从未止步,中国的科技强国之路越走越宽。
然而,外部对中国科技的无理打压从未停歇,但中国在封锁中突围,在打压下创新,暴风雨最猛烈的地方恰恰是“哪吒闹海”“一飞冲天”的舞台。中国有句古诗“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小院高墙挡不住创新思维,脱钩断链最终将孤立自己。
科学技术不应成为编织铁幕的工具,而应是普惠共享的财富。中方认真落实《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倡议》,发布《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同巴西、南非、非盟发起“开放科学国际合作倡议”,呼吁重视全球南方的科技能力建设,不让任何一个国家掉队,愿同更多国家分享创新成果,追逐星辰大海。
中美关系:和平共处的必然
相互尊重是国与国交往的基本准则,也是中美关系的重要前提。任何对华打压遏制的“两面人”做法都不利于双边关系稳定和互信建立。
在芬太尼问题上,中国一贯坚决打击贩毒制毒,是世界禁毒政策最严格、最彻底的国家,已应美方请求率先列管所有芬太尼类物质,美方不应以怨报德、无端加税。中美经贸关系是相互对等的,选择合作将实现互利共赢,一味施压中国必将坚决反制。
中美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将在地球长久存在,必须和平共处。习近平主席指出冲突对抗不应成为选择,中美拥有广泛共同利益和广阔合作空间,可以成为伙伴,相互成就,共同繁荣。中方将继续按照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原则,致力于中美关系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上合组织:推动命运共同体
今年是上合组织的“中国年”,上合组织从 6 个成员扩大为 26 个国家的“大家庭”,构建起世界上幅员最广、人口最多的区域合作组织,关键在于始终弘扬“上海精神”,坚守初心,走出新型区域合作之路。
中方以“弘扬上海精神:上合组织在行动”为主题,在政治、安全、经济、人文等领域开展 100 多项活动,以“中国行动”擦亮“上海精神”,以“中国引擎”驱动上合车轮。今年秋天,中国将在天津主办上合组织峰会,上合国家领导人将齐聚海河之滨,总结经验,擘画蓝图,凝聚合作共识,让上合组织从中国再出发,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上合命运共同体。
联合国:维护多边主义的中流砥柱
今年是联合国成立 80 周年,联合国在二战后打造了维护世界和平、开展全球治理的最主要平台,事实证明其经受了考验,发挥了作用。
当前形势下,单边主义抬头,强权政治泛滥,中方认为矛盾越复杂越要突出联合国重要地位,挑战越紧迫越要维护联合国权威。要筑牢主权平等基石,坚持公平正义原则,恪守多边主义理念,加强国际法治权威。
中国是二战后国际秩序的缔造者、受益者,也是维护者、建设者,将坚定维护联合国中心地位,做多边体系中流砥柱,做全球南方正义代言。上个月,中方在联合国安理会主持召开高级别会议,揭开纪念联合国成立 80 周年活动序幕,愿同各方重温联合国创始初心,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
中东问题:为巴以和平贡献力量
加沙属于巴勒斯坦人民,是巴勒斯坦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强制改变加沙地位的行径都不会带来和平,只会引发新的动荡。中方支持埃及和阿拉伯国家共同发起的加沙恢复和平计划,大国应推动加沙全面持久停火,加大人道主义援助,秉持“巴人治巴”原则,为加沙重建作贡献。
中东不靖世界难安,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问题核心,巴以冲突症结在于“两国方案”未完全实现,下一阶段国际社会应聚焦“两国方案”,支持巴勒斯坦独立建国,巴勒斯坦各派要落实《北京宣言》,中东各方要跨越分歧支持巴方建国,国际社会要为巴以和平凝聚共识提供助力。
中国是中东国家战略伙伴和阿拉伯兄弟真诚朋友,将为中东人民争公道、和平、发展,支持中东国家自主掌握前途命运,探索发展道路,实现和平振兴之梦。
中非合作:助力非洲发展振兴
中国和非洲命运与共,在习近平主席和非方领导人共同引领下,中非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实现战略伙伴关系“全覆盖”,命运共同体定位提升到“全天候”层级。
去年举办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丰硕,中方帮助非洲新建和升级大量公路、铁路,为非洲提供众多就业岗位,中非合作让非洲人民有实惠。今年是落实北京峰会成果开局之年,中方愿按照“十大伙伴行动”助力非洲加快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落实零关税举措,培育新增长点,推进惠民生项目,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提升非洲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今年二十国集团峰会将在非洲大陆举办,中方支持南非履行主席国职责,留下“非洲印记”。
反对“台独”:坚定维护国家主权
个别国家认为联合国大会第 2758 号决议不等于一个中国原则,这种论调荒谬危险。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历史事实,《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都确认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1971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 2758 号决议彻底解决了全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台湾地区在联合国的称谓是“中国台湾省”。
鼓吹“台独”分裂国家,支持“台独”干涉中国内政,纵容“台独”破坏台海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台独”分裂只会玩火自焚,“以台制华”无异于螳臂当车,中国终将统一,也必将统一。
周边外交:亚洲稳定的重心
亚洲是中国的安身立命之所,也是中国同亚洲各国的共同家园。习近平主席提出“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引领中国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开辟新境界,已同 17 国达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识,在中南半岛和中亚地区形成“两大集群”,同 25 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成为 18 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是亚洲稳定的重心、经济发展的引擎、区域安全的支撑。
邻里之间难免有矛盾,要秉持“共同家园”理念,坚持“命运共同体”方向,平等协商、互谅互让,化解分歧,合作共赢。同时坚决反对美国在地区部署中导,美“印太战略”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亚洲应成为国际合作的示范田,主张开放的区域主义,共享发展机遇。
中欧关系:互利共赢的伙伴
今年是中欧建交 50 周年,中欧半个世纪的交往经验是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多边主义、伙伴关系。50 年来,中欧合作长足发展,贸易额和投资额大幅增长,中欧班列成为联接亚欧的黄金通道,中欧经济总量超过世界三分之一,合作更具战略意义和世界影响。
今年初习近平主席同欧洲理事会主席通话指出,国际形势严峻复杂时,中欧应秉持建交初心,加强战略沟通,增进战略互信,坚持伙伴关系定位。中国对欧洲抱有信心,相信欧洲可成为中方信任的伙伴,双方有能力通过友好磋商解决问题,共同开辟下一个 50 年。
全球民意:中国形象的认可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扩大,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交流交往更频密,距离拉近。全球南方民众给予中国积极评价,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有天然亲近感和认同感,在发达国家民众中,发现中国、拥抱中国也渐成热潮。
人民的判断是消除偏见的阳光,人心的交融是打破隔阂的力量。中方欢迎各国朋友用双眼见证真实的中国,用心扉感受中国人民的生机。
印中关系:携手共进的伙伴
中印关系过去一年迈出向好步伐,习近平主席和莫迪总理在喀山会见为改善发展中印关系作出战略指引,双方加强各层级交往与务实合作取得积极成果。
中印互为最大邻国,应做相互成就的伙伴,实现“龙象共舞”,相互支持而非消耗,密切合作而非防范,维护边境地区和平安宁,找到公平合理解决方案,不以边界问题定义两国关系,不让分歧影响大局。中印携手将为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全球南方发展壮大带来希望,今年是中印建交 75 周年,愿共同努力推动中印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海外公民保护:天涯咫尺的守护
党中央高度关心海外同胞,2024 年从高风险地区平安撤回 1 万多名中国公民,处理领保案件 5 万多起,接听 12308 领保热线 50 多万通,发布海外安全提醒 5000 多条,目标是天涯咫尺,祖国常在。
网赌电诈是大事要事,中方在周边国家领导人关心下,执法和外交部门通力协作,清除缅北电诈园区,合力打击泰缅边境电诈,任务是斩断黑手,切除毒瘤。2025 年将围绕“三个一”建设海外平安中国体系,打造海外安保国际合作平台,用好海外领保求助热线,完善风险预警应急处突联动机制,为海外同胞提供更高效领事保护。
南海问题:和平合作的方向
过去一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南海保持和平稳定,实现涉海机制性对话全覆盖,实践证明对话合作可解决难题达成目标。
对于中国与菲律宾的摩擦,菲方行动是域外势力编写剧本、西方媒体承包直播的闹剧,中方依法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在管控仁爱礁、黄岩岛时体现人道主义精神,侵权挑衅必自食其果。
实现南海睦邻友好、长治久安,靠信任和规矩,关键是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制定“南海行为准则”,中方推动“准则”磋商进程加快,已完成案文三读,愿同东盟国家加强对话,排除干扰,聚同化异,尽早达成“准则”,将南海打造成和平、友谊、合作之海。
全球妇女峰会:推动性别平等
明天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中国将于下半年再次召开全球妇女峰会,以落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重要倡议。
30 年来,中国践行北京世妇会精神,推动妇女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实施国家行动计划,无数杰出女性成为时代楷模。中国以实际行动引领全球妇女事业发展,支持联合国妇女署工作,与教科文组织合作设立奖项,帮助发展中国家实施工程,培养女性人才。
30 年后,各方将再次聚首北京,共商全球妇女事业发展大计,期待更多女性人生出彩、梦想成真。
在这场记者会上,王毅部长全面而深入地介绍了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的各个方面,展现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担当与作为。中国外交将继续坚守人间正道,把握时代潮流,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