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30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湘鄂京烽火传声队”队长郑艺带领团队来到杨开慧纪念馆,开展寒假返乡调研活动。作为一支致力于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传播的学生团队,希望通过实地走访与人物访谈,探索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播路径。
此次访谈聚焦杨开慧纪念馆的新型宣传媒介与传播效果。从“五进”宣讲到“云游展馆”,从幻影成像到3D建模,纪念馆用科技赋能红色文化,让历史“活”了起来。使人深刻感受到,红色精神的传承不仅需要坚守历史的厚重,更要以创新的方式贴近当代人的心灵。
杨开慧烈士的坚定信仰与无畏精神,是革命年代的灯塔,也是新时代的指引。她的故事告诉我们:信仰的力量,可以跨越时空,照亮前路。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更应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以创新的方式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当指尖轻触屏幕,百年历史在光影中徐徐展开;当虚拟与现实交织,革命者的呐喊穿透时空直抵人心——这不是科幻片的桥段,而是开慧纪念馆正在书写的红色文化新篇章。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红色精神不被浮华淹没?如何让革命者的热血故事不再只是课本上的铅字?带着这样的叩问,我们走进杨开慧纪念馆,对话一线工作者。
这里没有刻板的“说教式”宣讲,取而代之的是幻影成像中跃动的杨开慧、3D建模复原的讲学堂、云端全景展馆里永不落幕的精神火炬……传统与创新的碰撞,让我们看到:红色文化从未老去,它只是以更鲜活的姿态,叩击着当代人的心门。
红色革命文化宣传媒介现状
采访者:您好,今天非常荣幸能够来到杨开慧纪念馆,与您进行交流。首先,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杨开慧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平时是如何向公众开放与宣传的?特别是在红色文化传播方面,有哪些具体的路径和方式?
受访者:杨开慧纪念馆作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湖南省妇女儿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致力于弘扬开慧精神,传承红色文化。我们的宣传方式主要以对外宣讲为主,全年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活动。具体来说,我们通过“五进”活动,即“进机关”“进学校”“进部队”“进企业”“进村(社区)”,将开慧精神带到各个角落。此外,我们还通过巡讲、流动博物馆等形式,将展览带到更多的地方,让更多的人了解开慧烈士的事迹和精神。
受众认知与接受效果
采访者:您能否详细介绍一下,观众通常是以什么形式进行参观的?是否有不同的参观模式,如团队参观和散客参观的区别?
受访者:观众的参观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团队参观,通常需要提前预约,我们会安排专门的讲解员进行全程讲解;另一种是散客参观,通常是定时定点的,我们也会提供面对面的讲解服务。此外,我们还提供了线上自助讲解的方式,观众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取详细的讲解内容。这种方式不仅方便了观众,也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进行参观。
采访者:来场馆参观的观众,通常是什么年龄段的居多?不同年龄段的观众,他们的兴趣点和接受方式是否有差异?比如,孩子们和成年人在参观时,更喜欢什么样的陈列形式或讲解方式?
受访者:我们的观众涵盖了各个年龄段,从小朋友到老年人都有。特别是学生群体,他们多以研学旅行的形式前来参观。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他们通常对“场景”更感兴趣,因此我们会围绕场景进行讲解,比如通过还原历史场景,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而对于年长一些的观众,他们更倾向于驻足观看馆内的图片、视频、陈列和文字介绍,尤其是那些详细的历史资料和影像记录。我们会根据不同年龄段的需求,调整讲解的内容和方式,以确保每位观众都能从中获得启发和感悟。
优化、创新宣传策略
采访者: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和纪念馆开始采用沉浸式展览、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来增强观众的互动体验。请问在开慧纪念馆,是否也应用了这些多媒体展示技术?如果有,能否举例说明这些技术是如何增强观众的体验的?
受访者:是的,我们馆内也积极应用了多种多媒体展示技术。比如,我们利用幻影成像和投影技术,将历史场景进行还原。您刚才看到的开慧讲学课堂,就是通过前景、后景与实景的融合,将历史人物和场景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种技术不仅让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氛围,还增强了展览的互动性和吸引力。通过这些技术,观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开慧烈士的生平和革命精神。
采访者:在数字化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对于文化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请问开慧纪念馆在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技术方面,是否有创新性的尝试?是否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可以分享?
受访者:我们确实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方面做了一些创新尝试。比如,我们开设了“骄杨”公众号,其中有一个“云游网上展馆”栏目,观众可以通过全景摄影生成的360度全景图像,在线参观我们的展馆。我们利用3D建模技术,精细还原了场馆和展品,观众可以自主选择视角,切换展厅,并通过点击展品获取讲解员录制的音频讲解。这种方式不仅突破了时空限制,还让观众能够随时随地参观我们的展馆。这些创新性的尝试,极大地提升了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播效果。
文化底蕴与精神传承
采访者:开慧烈士作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她的精神对当代社会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您认为,开慧精神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是什么?纪念馆在传承这一精神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举措?
受访者:杨开慧精神包括坚定的革命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和英勇的斗争意志等等。在当今社会,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为了传承这一精神,我们纪念馆不仅通过展览和讲解向观众传递开慧烈士的事迹,还通过举办各种主题活动以及党课教学如“一封托孤信”、“为了信仰”,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一代,了解并学习开慧精神。此外,我们还与学校、社区合作,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让开慧精神深入人心。
结语:
一次访谈,一场对话,让我们触摸到红色文化传承的脉搏。开慧纪念馆的实践告诉我们:革命精神从不需要“高高在上”,它可以是孩子眼中一帧生动的历史场景,是青年指尖一次沉浸的云端漫游,是所有人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
那些用新技术还原的旧时光,不是为了消解历史的厚重,而是为了让信仰的星火燃得更亮。当开慧烈士的讲学声通过虚拟展馆传入千家万户,当“骄杨”公众号在社交平台被大众浏览,我们终于读懂:红色精神的传承,不是复刻过去,而是用今天的方式,让历史的温度永存。
或许,真正的“破圈”从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我们是否愿意以开放的姿态,让革命者的理想照进现实。下一次,不妨点开“云游展馆”,或走进那座青砖灰瓦的纪念馆,你会发现,跨越百年的对话,从未如此生动。
(责任编辑: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