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腊月,山东春冠食品生产车间夜里也灯火通明,一箱箱熟制鹅肝正加紧出货。
“今年的订单实在太多了!看来春节都放不了假。”总经理马立君面临幸福的烦恼。
2023年,这家专门制作鹅肝的企业销售收入突破3亿元,2024年增加到4亿元。目前,1.5万平方米的新建生产车间已经完工,将增加生制鹅肝生产线。
当法国“国粹”鹅肝进入中国寻常百姓家,年味又多了一味。
天全水产现代农业园,上百个依河而建的圆形流水鱼池中,鲟鱼正在游曳。图片由天全县委宣传部提供。
距春冠食品所在地山东临朐县1900公里以外的四川天全县是大熊猫的故乡之一,如今这里又多了一张耀眼的金名片——中国川西小县出产全球12%的鲟鱼子酱!
随着“全球六成鱼子酱产自中国”登上热搜,突然间中国网民惊奇地发现,很多原本产自域外、消费也在域外的“洋货”,已悄然在中国东西南北“扎根”——
在黑龙江省抚远市蔓越莓种植基地研发中心,工作人员正在挑选蔓越莓鲜果。新华社记者王建威
在中国大陆最东端的黑龙江抚远,“北美红宝石”蔓越莓植株正蛰伏过冬,蓄势待发准备又一季的丰产;
在中国西北的甘肃陇南,上百万亩油橄榄已采摘进入榨油生产线,当地人春节拜年带上一盒新榨橄榄油,健康又体面;
在中国西南的云南澄江,酸甜爆汁的蓝莓在春夏之交就可以采摘,24小时内从枝头摆上北上广的超市货架。这种原产于北美的蓝色浆果,早已适应彩云之南温润的阳光。
鹅肝、鱼子酱、伏特加、油橄榄、澳洲坚果……这些“洋货”已大量产自中国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被不少网友称为“中国新特产”。
这些“中国新特产”,传承数千年来中国农业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传统,丰富中国人的食谱,福泽全世界消费者,拓宽新时代乡村产业振兴的赛道。
“无中生有”的“中国新特产”现象,为中国人善于学习、勤劳智慧提供了新注脚,为观察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内生动力提供了新视角,印证中国的发展不仅关乎中国,也关乎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原产于法国朗德的朗德鹅,如今在沂蒙老区山东临朐大量养殖。新华社发
开放互通,山东小县来了法国鹅
如果把对外开放比作一把尺子,“中国新特产”无疑是一个有趣的刻度:从无到有,再到世界级规模,交流互通带来了新特产、新产业、新市场。
走进临朐的一家养殖基地,一身灰色羽毛的朗德鹅昂着头,眼睛炯炯有神。
这些气质有别于普通家鹅的“洋鹅”身价不菲,因为它们生长着“世界三大珍馐”之一的鹅肝。
少有人知道,这种原产于法国西南部朗德省、著名的鹅肝专用品种朗德鹅,已经落户中国30多年。
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外全方位合作交流的大潮中,与朗德省地处同一纬度、地理环境相似的临朐县,锚定了西鹅东养。
1988年,山东尊润圣罗捷食品有限公司的前身“国营外贸三利鹅业有限公司”,从法国引进了几千只朗德鹅,开启了临朐鹅肝产业发展之路。
第一次见到这批“异国来鹅”,临朐鹅产业协会会长、圣罗捷董事长高世峰的第一印象是“非常稀奇、非常高贵、非常高端、非常奢侈”。当时,他们最大的困难是一切从零开始,无章可循,甚至不知道怎么照顾这批珍贵的鹅。
为让漂洋过海而来的朗德鹅真正落户临朐,公司不惜重金,从法国请来畜牧博士凯森。
“20世纪90年代,他一个月工资15万元人民币,配车、配翻译、住酒店,在我们这边陆陆续续教了3年多,把从鹅苗孵化到喂养防疫,包括后期屠宰的一整套技术完完全全教给了我们。”圣罗捷总经理高元良至今认为,专家贵有贵的道理。
最初引进朗德鹅时,临朐县每年只能培育两季鹅苗,跟不上市场需求。后来,圣罗捷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创建反季节产蛋基地,经过不断实践探索,目前临朐一年四季都可培育鹅苗。
元老级养殖户高尚坤养过奶牛,常苦于市场行情不稳定。“现在一年养8批鹅,每批出栏1000多只,一只朗德鹅的利润在30元左右,很少起伏。”
现在朗德鹅已经扎根中国。临朐县年产鹅肝约5000吨,占全国产量的70%,居亚洲第一位。临朐已形成朗德鹅全产业链条,所产鹅肝酱、红酒鹅肝等产品,不仅热销北上广深和港澳,也成为日本、欧洲、东南亚食客舌尖上的美味。
“洋货”土产并扎根,是政府引导和企业创新的成功“合奏”。
2023年“柏林全球橄榄油奖”大赛中,甘肃陇南出产的“祥宇牌”有机特级初榨橄榄油,在30多个国家选送的800多个橄榄油样品中脱颖而出,斩获金奖2项、银奖1项。
陇南白龙江河谷,油橄榄披着一袭磨砂质感的灰绿色“外衣”——仅凭树叶,就知道“血统”和本地树种不同。
陇南引种油橄榄,也有一段开放交流的精彩往事。
上世纪60年代,中国接受了阿尔巴尼亚政府赠送的一万多株油橄榄树苗,并集中在四川、湖北、云南等地试种。不过,这些地区试种后发现,病虫害严重,产量低。
在甘肃省陇南市一处油橄榄种植基地拍摄的从希腊引进的油橄榄树品种“奇迹”。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油橄榄生长环境特殊,不耐旱,但下半年降水量又不能太大;不耐寒,但温度过高又会影响花芽分化。这些条件限制了栽培区域。”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油橄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姜成英说。
20世纪80年代,中国林科院专家徐伟英教授、邓明全研究员多次实地考察论证,认为陇南亚热带干热河谷地区,气候土壤条件与地中海沿岸相似,非常适合种植油橄榄。就这样,中国西北一隅成功为原产地中海的油橄榄,找到了另外一个“家”。
1998年,因为陇南市武都区成功引种油橄榄,由国际油橄榄理事会绘制的《世界油橄榄分布图》,第一次标上了中国的名字;2005年,“武都橄榄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2009年,武都区产油橄榄鲜果2600吨,创造了中国产油橄榄最高纪录;2011年,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武都区“中国油橄榄之乡”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