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是推动社会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国家高度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与高端技术创新,鼓励科研人员勇攀科技高峰,为实现科技强国梦而不懈努力。电子显微镜技术作为前沿科技领域的重要支撑,在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纳米技术等众多产业的微观探索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发展水平深刻影响着国家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中的综合实力。 在这一背景下,原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生导师、资深电镜专家,中国亚太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原中国电子显微学会山东省电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材料(科学)组组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原特约研究员张晓凯,凭借着对电子显微镜的无限热爱和40年如一日的执着追求,成为了电子显微学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以卓越的科研成就、高尚的敬业精神、治学严谨的态度,为行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
成果斐然:微观探秘谱新篇 电子显微镜作为探索微观世界的“超级眼睛”,在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1985年与电子显微镜结缘开始,张晓凯怀揣着对电子技术的浓厚兴趣和对微观世界探索的热忱,按照学校的安排与其他几位老师共同创立了山东师范大学电镜中心,开始从事电子显微镜的使用、管理及应用研究工作。为了熟练掌握电子显微镜的各种使用方法与操作技巧,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不断提升和突破自我,编著的《日立H-800型电子显微镜结构原理和整机线路分析》一书,在全国性电镜用户协会会议上被作为专业参考书籍进行分发,并受中国科技大学结构分析中心的邀请,为该校部分博、硕等师生(包括合肥工业大学部分师生)进行为期一周的电镜结构剖析的技术指导,赢得了高度赞誉。随后,其他多所部属高校也邀请他做电镜相关技术指导。
长清实验中学报告会
在科学研究方面,凭借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不懈的努力,张晓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持或主要参加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科委、教委及高校项目10多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校级及以上优秀成果奖或论文奖20多余次(篇);先后在《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ChemPhysChem》《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RSC Advances》等国际、国内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SCI、EI、CSCD收录论文100余篇,论文内容涉及精密仪器、生物医学材料、材料科学等方面,并有多篇研究论文被国际性学术会议录用。其中,与山东轻工业学院陈晓峰教授、山东医科大学汤继文教授共同合作完成的,由陈晓峰教授主持的《医用可切削生物活性微晶玻璃的研制》项目,填补了我国应用人工生物材料治疗脊椎骨疾患的一项空白(1994年鉴定);与山东轻工业学院腾立东教授合作完成的山东省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纳米掺杂非线性光学复合材料的溶胶-凝胶化机理研究》,获得1996年山东轻工业学院优秀自然科学理论成果二等奖。正是因为这些卓越贡献,其本人荣获2006—2007年度中国百名科学管理先进人物等10多项社会荣誉,入选当代名人录、各类权威大型辞典辞书及文献100余部。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提升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为实际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应用广泛:彰显科研价值促发展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电子显微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凭借着对电子显微学领域的深刻认识与独到见解,张晓凯在成果应用方面凸显出科研的巨大价值。承担完成山东省教委项目《电镜分析火灾现场金属熔融物判定火灾原因的研究》,火灾现场环境复杂,金属熔融物形态多样且受多种因素干扰,分析难度较大。项目组接受消防队人员委托的大量样本,运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金属熔融物的微观结构与成分变化,经过大量研究与数据分析,建立了一套精准的火灾原因判定方法,圆满完成济南市十几起实际火灾检测案例,为济南市消防局火灾鉴定提供了科学依据。项目结题后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有力推动了我国用电火灾发生原因,取证调查等技术的发展,为社会安全与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材料科学领域,张晓凯作为骨干人员参加完成了山东省教委项目《复合纳米钝化保护材料的研究》,利用电子显微镜对各种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深入分析,为新材料的研发和性能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持。在生物医学领域,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组织等的超微结构,助力疾病机理研究和药物开发。依靠在科研成果应用方面的卓越贡献,受邀在电镜学术会议上做电镜维修与管理专题报告;受邀在各省市科技厅做基金项目、项目评优等评审工作。在省级仪器招标、课题项目评审和市级星火计划项目鉴定等工作中,其专业意见成为重要决策依据,确保了仪器设备采购的科学性与项目实施的质量。负责管理运作的电镜室在国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吸引了众多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前来咨询求助,例如,湖南大学、武汉大学、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山东大学等,都曾咨询过电镜方面的有关技术问题。由于突出的工作业绩,其先进事迹被《科技日报 》、《科学中国人》杂志、中国教育在线网站、教育部微博教育信息网等等进行报道宣传。这既是对张晓凯在电子显微学研究和应用方面突出成就的高度认可,也反映出其在业内的权威地位,有力促进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匠心育才:铸就师者风范薪火相传 “我们要注重科技发展,更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只有将科学的火炬传递下去,才能让科学的火种,永远不熄”,这是张晓凯对教书育人最朴素的表达。始终坚持紧跟时代、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提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走进实验室;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风格与兴趣专长,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对于思维活跃、善于表达的学生,采用学术讨论的模式,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拓展学术视野、深化专业知识,引导学生用更科学的数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针对性格内敛、偏向安静的学生,增加了实验实践课程比重,鼓励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本科毕业论文答辩会
在实验教学方面细致入微,在学生个人生活方面关怀备至,在指导研究生毕业论文方面严谨负责,张晓凯在本职岗位上践行着“为人师表”的真谛。当学生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思想上有困惑时,总是耐心倾听并给予帮助,让学生无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科研中;每年都会从事化学、物理学科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从选题的科学性与创新性把控,到研究方案的精心设计,再到实验过程的全程指导与数据结果的深入分析,每一个环节都悉心指导。每年被指导的毕业生中,化学和物理专业的学生平均有八人以上,期间有多人获得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奖。即使已经退休,仍坚持4年时间指导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退休后的张晓凯仍义务将学校早期百万价值的大型精密仪器---电子显微镜拆解搬迁到另一校区展藏,作为学校文化发展历史宣传。为学校节省了十万以上的搬迁费用。作为工作狂的张晓凯,经常早晨7点之前就赶到实验室,忙于电子显微学研究、带领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对外分析检测,以及检测结果的分析与探讨,有时根本无暇吃饭,可却始终无怨无悔。这样的敬业精神和对科研事业的执着追求,让学生们深刻领略到为人师者的风范,激发了学生努力探索的科研热情。 未来,期待更多的科研工作者继续深耕电子显微学领域,积极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攻克更多的科研难题,为我国的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做出更加卓越的贡献,共同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的电子显微学研究事业迈上新巅峰。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