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年煤城”到生态之城、从资源开采到绿色发展,北京市门头沟区的蝶变之路得益于“生态涵养区”的转型定位。青山环抱、绿水环绕,就在我们赞叹门头沟区的生态之美时,您是否想过其转型定位后的土地管理科技之问。 “生态发展,规划先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教授程琳琳遵循战略定位,立足门头沟实际,创新土地资源管理,赋能矿区土地管理科技智慧,不仅为矿区土地的科学合理利用提供理论支持,还将土地的再利用与产业转型的用地需求进行实质性结合,为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管与调控提供了决策依据。
创新土地管理 助推矿区发展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份关乎过去的事业,同时也是一个决定未来的作为。”多年来,一直从事土地资源管理科研工作的程琳琳高度认可土地资源管理在推动地区发展和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并立志发挥专业优势,为未来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好决策依据。 “土地资源管理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需要我们综合考虑,这样才能促进该地区可持续发展。”在谈到门头沟区土地资源管理研究课题时,程琳琳以高度责任感,将研究领域延展到土地利用、评价、复垦、3S技术应用以及国土空间规划等方面,全新打造了矿区转型生态之城的“门头沟样本”,为促进矿区新质生产力贡献了一己之力。 借助自然资源部公益课题“产业演替型城市矿业废弃地再利用节地优化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课题,程琳琳和团队创新提出了“面向产业转型的矿业废弃地再利用节地潜力评价技术”和“与产业演替相衔接的矿业废弃地再利用节地时空优化技术”。 程琳琳说“土地评价,也称为土地资源评价,主要通过阐明土地的适宜性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和对环境的影响,从而确定土地的利用方向。”在扎实的理论、方法和案例研究基础上,她针对土地评价方法进行创新科研,并获得多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 “由于矿业废弃地是一种损毁的土地类型,必须对其进行复垦后才能进行再利用。因此,对其再利用前必须进行复垦适宜性评价,确定其大致可能的再利用方向。”鉴于此,程琳琳创新矿业废弃地再利用节地潜力评价技术,聚焦矿业废弃土地功能损毁的特点,从矿业废弃地土地破坏的现状、再利用的安全性和现状废弃地利用的集约性等方面进行矿业废弃地再利用节地潜力评价研究,并在现有评价的基础上,为废弃土地再利用的节地和空间优化提供支持。 程琳琳告诉说:“矿业废弃地再利用空间结构优化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区域内矿业废弃地再利用为何种用途,各种用途的最优比例及最佳空间布局。”作为一种特殊的土地类型,矿业废弃地再利用的空间结构优化有别于其他的地类。为此,程琳琳构建了矿业废弃地再利用空间结构优化的技术体系,提出了空间结构优化的思路和方法。 创新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程琳琳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许多项科研课题,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面上项目“服务于产业转型的矿业废弃地再利用优化与调控”和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基于‘首都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的门头沟区矿业废弃地再利用优化与调控”。“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这”两型“社会是我们当前的主要目标。程琳琳在进行项目科研时,首先找好立足点,本着一切为国家社会服务的宗旨,将课题研究与“两型”社会的构建和矿业城镇的转型发展定位有机结合起来。鉴于矿产资源型城市面临产业转型和建立“两型社会”的双重困扰,优化再利用量大面广的矿业废弃地是解除困扰的现实途径。她结合北京市门头沟区实际特点,基于3S技术和实地调研,系统全面地分析了矿业废弃地的类型、面积、分布、再利用的状况及其时空变化和影响因素,对矿业废弃地再利用为转型产业用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并利用模型模拟土地利用变化,通过优化格局和趋势发展格局的对比进行矿业废弃地再利用的调控,在此基础上创新提出了矿产资源型城市矿业废弃地优化再利用的对策。
厚植科研学风 绽放巾帼魅力 “创新是第一动力”程琳琳自踏上科研之路,就始终将自主创新贯穿始终,不断进行“独创独有”的研究,因为她深知科技创新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人民生活福祉。 “‘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是我在2007年参与的第一个科研项目,并且在这个项目后做了关于矿区土地复垦保证金的博士论文。”提及自己的首个科研项目,至今程琳琳记忆犹新。从事项目科研意味着创新的责任,此时的程琳琳非常清楚,一定要向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她将科研创新与良好科研学风作风的自我培养结合起来,并在科研的进程中,将科技创新的专业知识向大众普及,让成果服务于民。 “矿区生态补偿机制是解决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矿产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政策工具。”谈话当中,程琳琳不时地向我们科普到:“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是指对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破坏进行赔偿和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恢复。完善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能够有效减少和遏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然而,我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虽已开展多年,却进展缓慢。” 在总结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现状,程琳琳及项目研究团队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政策设计。这些政策和机制的实施,有助于推动矿产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能够保护和恢复受损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利益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存。”程琳琳总结到。 “国际上的成功实践及理论界的研究均证实应依据复垦成本测算矿区土地复垦保证金,而我国各地测算方法不一,且测算出的数额往往低于复垦成本。复垦成本的多寡取决于影响矿区土地破坏的主导因子条件如何。”这是继《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课题为程琳琳带来创新发现后,她较早在我国做起的生态补偿相关的矿区复垦保证金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说,程琳琳是走在前列的创新学者之一。 “矿区土地复垦保证金?是一种经济手段,旨在确保矿山企业能够履行土地复垦的义务。具体来说,这笔保证金是矿山企业为了在开采矿产资源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土地破坏进行有效治理,而向相关管理部门缴纳的一笔资金。保证金的目的是保证企业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源去修复被破坏的土地,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或者接近原有的生态功能。”程琳琳告诉我们,矿区土地复垦保证金的测算方法却有着较高的“科技含量”。为此,她和团队创新提出了基于土地破坏主导因子测算复垦成本进而测算保证金的方法,构建了测算模型,高效提升了矿区土地复垦保证金测算的公平性、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创新成果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
创新文化土壤 助力人才成长 “人才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创新文化土壤的滋养。”程琳琳在创新同时,注重了人才教育与培养。言传不如身教,她用自身的成长经历和科研成果感化每一位学生,能够沉下心来扎根科学探索。 从完成博士毕业论文到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负责人,程琳琳默默耕耘了5年。 为了完成博士毕业后首个作为负责人独立承担的项目——自然资源部公益课题,她承压而行,跑现场、带学生、作指导、写材料等事无巨细,为得就是对科研突破的坚守,用实际行动诠释女性科学工作者的巾帼力量。 科技创新是一种探索性、创造性实践,可能需要经历无数次失败和漫长等待才能获得成功。程琳琳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放飞”的空间,鼓励学生在传承中创新,为科学插上“自由”的翅膀。截至目前,程琳琳已培养毕业硕士生40余名、博士生3名。 走在中国的大地上,为土地管理书写科技文章。当我们为程琳琳的巾帼作为大加称赞之时,她却谦卑到:“总觉得自己在科研上还是‘小学生’,需要琢磨和提高的地方还有很多。”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