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提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后,警务协作的内容将上升到更深远的层面。警务协作从传统意义上的维护省、市边界地区的稳定扩大到包括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以及网络和移动工具带来的地理意义上更广更大的空间,协作内容从打击刑事犯罪、维护边界治安扩大到打击经济犯罪、网络犯罪、食品药品犯罪、反恐、维稳、安保等更广泛更复杂的内容层面,警务协作的外延不断扩大,内容在不断的丰富,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1986年3月15日,以徐州市为中心城市的淮海经济区成立,包括苏鲁豫皖四省14个地市,系我国最早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之一。2017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徐州市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明确徐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地位,同时要求徐州进一步加强与淮海经济区相关城市联动。2018年11月7日,国家发改委公布《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明确淮海经济区范围包括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安徽宿州、淮北,河南商丘,山东枣庄、济宁、临沂、菏泽等10市,要求着力提升徐州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铜山区首当其冲。
铜山区地处江苏省西北部,与山东、河南、安徽三省接壤毗邻,四分之一的乡镇与外省接壤,“一步跨两县,两步跨三省”是铜山特殊区位的真实写照,社会治安状况十分复杂。近年来,徐州市局协同包括铜山区等经济区公安机关,遵循“利益兼顾、资源共享、差异互补、任务共担、平等协作、合作共赢”的原则,在应急指挥联动处置、情报信息交流协作、打击联手警务协作、边界地区治安联防、警务协作机制建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警务合作,共同维护合作区社会治安大局稳定,不断提升合作区公安机关应对突发事件、驾驭治安局势、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和水平,着力打造了全域大防控工作新格局。
一、铜山区警务协作一体化建设实践
(一)创新警务协作框架体系
徐州市公安局铜山分局紧紧围绕构建“开放、合作、共赢”一体化区域警务协作目标,建立警务合作四级构架。铜山分局成立警务合作工作专班、派出所层面建立完善联络员制度,初步形成警务合作工作构架,全面加强区域警务合作对接。形成了可复制,具备可行性的组织体系,为区域警务合作体系创新提供了改革样板。
(二)创新联络工作机制
铜山区在徐州市公安局的领导下以县域层面警务合作工作专班,立足本单位和地区实际,开展区域性警务合作,形成平安共建工作合力,警务协作均取得良好效果并得到各级领导一致肯定。派出所层面建立毗邻地区警务协处和快反协作机制,边界派出所因地制宜开展小区域、小范围跨省协作活动,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协作通联网络。
(三)打造县域层面警务协作体系
近年来,铜山区公安局不断总结探索苏鲁省际结合部警务合作升级版,牵头组织召开“宿淮枣济”警务合作会议,固化合作机制,细化合作措施,初步形成苏鲁皖警务合作“三通三联三化”新模式,在区域警务合作组织机构建设、重点要素管控和民生警务服务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走出一条维护区域政治和治安稳定的新路子。铜山区和安徽宿州市曹村镇与山东省台儿庄区张山子镇、山东济宁市韩庄镇共建“苏鲁省界平安巡防联盟”,签署联盟工作框架协议,建立健全“民警+网格员+村干部+平安志愿者”“四位一体”巡防联盟体系。该经验做法被各大重要刊物宣传推广,形成区域性治安联防联控工作徐州铜山模式。
二、铜山区警务一体化发展需求和挑战
(一)区域警务新时代发展战略需求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江苏省委有关深入推动内部一体化的部署要求,江苏省公安厅要求全力推动全省公安机关区域警务合作深化发展,并提出要发挥徐州中心城市功能,科学谋划、务实推进,调动警种条线和各地积极性,主动顺应形势、实施改革创新,同时要求徐州进一步加强与淮海经济区相关城市的联动,策应“长三角”警务一体化有序推进,确保“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词落到实处。
(二)铜山区警务基础业务需求
新的社会形势,公安机关单纯靠事后打击已不能高效驾驭当前治安局面,必须转变思路,树立“防控是最好的进攻”理念,由过去“以打开路”向“打防结合、侧重防范”转变,在事前防控上下功夫、做文章。因此,需要进一步拓展畅通警务协作渠道,协同开展信息化建设,深化周边交界地区数据、平台、资源、手段的共建共治共享,以区域警务联勤、联防、联控为目标,加强区域维稳、治安整治、打击犯罪、服务经济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
(三)区域警务协作政策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目前,区域间警务协作内容较为局限,大量警务权限的使用由各属省级公安机关直接授权推动民生保障服务建设一体化。深化公安“放管服”改革,依托“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建设,建强公安政务服务网办中心,统一办事标准规范,公布异地办事指南,打通信息材料交换通道,通过委托授权方式实现办理事项的异地全程办理或异地受理、移交审批。依托淮海经济区政务服务平台,强化数据共享,加快推广电子证照互认,建立协同高效的证明商调机制,推进区域间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以及区域内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等制度,将民生服务延伸至合作区每座城市。建强淮海经济区走失人员查找中心、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犯罪中心,实行7×24小时联动协作,提升走失人员找回率、压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
三、推动警务文化交流互鉴一体化
推动公安改革创新举措、经验做法的复制推广,实现成果共享,放大改革创新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依托警体运动会,打造凝聚共识、增进友谊的竞技平台;依托警营文化艺术展,打造警营文化融合品鉴的宣传平台;依托警务论坛,打造警务实战学习、经验成果及专家顾问资源共享的智库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多维度、多层次的交流互动,为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提升警务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生命力。(郭勇鸿 刘晴晴)
责任编辑:汪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