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还是二十大报告,抑或是新修订的党章,都明确提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崭新理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八个字,对我而言其实并不陌生,15年前,我被推荐为扬州教育人物候选人时,推荐词便这样写道: 在数亿莘莘学子中,小学生朱杰敏无疑是吟诵中华经典古诗文的佼佼者了,其必将为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及祖国大陆增添光彩,其知难而进对深奥古诗文的执着痴迷,源于她的拳拳爱国之心和报国之情,其追寻古代仁人志士思想轨迹、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放异彩的不懈努力以及敢为人先、争创奇迹的精神值得推崇。
朱杰敏成为扬州市“邗江区2010年度十佳新人新事”中年龄最小者和唯一女性,区委书记亲自为其颁奖。
毋庸置疑,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瑰宝,从小开始,我就接受了这方面的熏陶。 学习领会:从小抓起、循序渐进。 曾经,扬州市委书记、副书记在扬州双博馆欢迎中宣部领导时,让我表演了古诗文吟诵;曾经,扬州电视台的某期《扬州人》节目,整期报道了身为小学生的我对多篇古诗文名篇“指到哪就背到哪”的“绝技”,让三位中文系研究生都“败下阵来”;曾经,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晚报《扬子晚报》在大年初一“江苏新闻版”头条刊登了我与传统文化的不解之缘,并被新华网、凤凰网、大公网、马来西亚《中国报》等海内外媒体纷纷转载…… 在小学时,我便能熟练背诵《滕王阁序》《阿房宫赋》《师说》《出师表》《蜀道难》《送东阳马生序》等经典古诗文。当《扬子晚报》在大标题上称我是“神人”时,当媒体普遍称我为“执着磨砺出的古诗文神童”时,我知道,“神人”和“神童”与我八杆子都沾不上边,而“执着磨砺”倒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引路人”十分重要。正是得益于父亲的良苦用心,让我对古诗文逐步产生兴趣并发展为志趣。对于孩童而言,古诗文显得尤为晦涩难懂,如何化解抵触情绪、化难为易,是首要问题。父亲从未让我死记硬背,总是先让我大概知道全文的意思,引起我深入了解的兴趣,再细化拆解、科学“投喂”。为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早就过了记忆最佳年龄的父亲经常同我进行“擂台比武”,并让母亲担任裁判,在反复的“实战”中强化记忆训练,收获正向情绪反馈。正是用了别人千百倍的时间“执着磨砺”,才能充分挖掘出记忆力“黄金期”的巨大潜能,让我从小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印象深刻、心向往之,并有幸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连续两次被提名为扬州教育人物正式候选人的学子。 滋养精神: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面对应试教育,不少家长会选择送孩子去补习数学、英语等学科课程,父亲之举极易被人视为“异类”,但我知道,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古诗文无疑为我的茁壮成长提供了养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从古诗文中追寻古代仁人志士的思想轨迹,汲取他们的人生智慧,学习他们的风范与操守,对于自身品行的塑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常听父亲提起,我年幼时,一次他接我放学回家,看见一个乞讨老人从门口路过,便询问爷爷有没有拿钱给人家,由于院门关闭,爷爷并没有注意到这个老人,我得知后,便拿着一块钱追了一百多米递到对方手中。当时家中情况并不宽裕,不像许多人家有楼房、冰箱、空调、摩托车,递出的“一块钱”并非作秀,而是发自内心的希望能够帮助到他人,这样才对得起长辈的教导,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关心下一代周报》对我的报道中结尾处提到:“朱杰敏的拥抱,温暖了老人最后的人生。”小时候由于特殊情况,丁克老人洪爷爷和王奶奶照顾过我一段时间,虽无血缘关系,但他们都对我视如己出。在我小学时,洪爷爷不幸患上肺癌,由于无力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选择在家中用呼吸机维持生命。有空时,父母会带我过去看望两位老人,很多时候放了学,天色还早,我便骑着小车自行前往陪他们说说话,懵懂的我在那时逐渐感受到,死亡原来离我们并不遥远,能做的也只能是在路上多买几瓶矿泉水、送上宽慰的拥抱,因为我知道,那是呼吸机的“养料”,也是老人的“希望”。 古诗文不仅绘就了我善良正派的人生底色,也为我的人生阅历增添了几抹亮色。在扬州市第二届清明吟诗会上,我作为特邀表演者,吟诵了闻一多的《死水》。2008年8月,我有幸在北京市文联见到了原北京社科院党组书记兼院长、时任北京文联党组书记的朱明德,得知他来自花木兰的故乡后,便即兴表演了《木兰诗》与《岳阳楼记》,朱书记对年仅10岁的我感情丰富的吟诵感到惊奇,并当场挥毫以墨宝相赠。我明白,这不仅是对我的肯定,更是对我的鞭策和激励。后来,也曾听朱书记几番念叨:“扬州的孩子为什么能把这么多古诗文背诵得这么好?将来有时间我一定去看看。”2018年4月,朱书记“烟花三月下扬州”,来到了我位于古运河畔的小学母校,在这里,他和孩子们一块开展了保护大运河的活动,并欣然受聘为顾问,活动被特别刊登到《扬州日报》“中国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的专题报道中。
时任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朱明德为小学生朱杰敏画像并与其合影留念
传承发展:走在前、做示范。 在我两岁时,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江泽民同志就来到距离我家仅几公里远的江滩上,挥笔写下了“把扬州建设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也许当初父亲引领我学习古代文化,也是在回应这一“厚重”嘱托。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扬州考察,称赞“扬州是个好地方”,那时的我还在南京读研。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江苏有能力也有责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牢记习总书记的谆谆指引和殷切期望,在第二个月,我正式步入了工作岗位。 作为一名选调生,一年多来的工作,忙碌而紧凑,加班加点已是常态,任务紧急时,也曾通宵达旦。在身边领导同事的关心支持下,我取得了一定成绩。于新录用公务员中率先撰写网评《纵深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于中央重点理论网站人民论坛网发表,被光明网、央广网、中工网、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等诸多国家级、省市级媒体平台转载推送。获评邗江区2023年度“四星级”组工信息宣传员,在全区新录用公务员中位居第一。 工作之余,我也从未忘记一路以来始终肩负的“使命”,即如何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所作为。或许结合自身经历,将自己在学习古诗文过程中得到的切身感悟与大家交流分享是个不错的选择。一直以来,关心帮助我的朱书记与全国著名诗评家叶橹教授也建议,可以通过巡回演讲的形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被更多人所感知。于是,我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为切入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为题,写下了我的第一篇分享汇报: 众所周知,我国在宋朝时期国力相对较弱,屡屡受到外族侵扰,甚至出现了两代皇帝同时被金人掳走、北宋灭亡的“靖康之耻”。而在此之前,范仲淹却开创过以文人之躯让西夏闻风丧胆的奇迹,并为老百姓做过许多实事善事,文能治国,武能安邦,他的精神内核,也许可以在《岳阳楼记》中窥见一二: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荣辱价值观,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能“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也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相互理解;要学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有那种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正是基于这些因素,才让范仲淹成了百姓爱戴的政治家、文学家和“父母官”,或曰“人民公仆”,也让他成了国家社稷能够倚重的军事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诗文历经时光长河冲刷,在新时代仍然能够焕发出蓬勃生机,正是因为其中蕴含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同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是融入中华民族血脉,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力量。深挖其内涵底蕴,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文化自信自强为民族复兴注入不竭动力,我们都在路上。(作者朱杰敏系江苏省2023年选调生)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