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纵观人类历史长河,一个人的一生十分短暂,犹如沧海一粟,唯有人间真情绵长久远,永驻人间。
1993年10月,时任北京军区后勤部某部接兵连指导员许卓亮等一行5人,到陕西南郑接兵,将我们98名适龄青年接到塞北某部;30多年后,已是知天命之年的我们纷纷发出邀请,把他从遥远的首都北京请回家乡南郑。那时,他还是一位英俊帅气的上尉军官;如今,他已光荣退休,头染白霜,成了一位精神矍铄的军休老人。虽然他从部队正团退休,几十年过去,但我们仍习惯地亲切称呼他许指导员。
一路陪伴向西行
受众战友之托,2024年“五·一”长假第一天,我陪许指导员和家人,乘坐北京丰台至重庆西的G387次列车,向目的地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出发。
许指导员今年60多岁,祖籍河北饶阳,他1979年入伍,1984年入党,1985年转为志愿兵,1993年破格提干。在部队期间,他用美术摄影专长为部队服务,曾特邀为国庆大阅兵和全军演习绘制巨幅宣传画,所画共和国元帅鼻烟壶作品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多幅(篇)作品在《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原北京军区《战友报》及《河北日报》等军地媒体刊发并获奖;荣立个人三等功、二等功,多次受嘉奖和被评为先进,2010年退休。
他对军队怀有深厚感情,从事部队文化工作多年,培养多名在总部和军区文艺系统小有名气的战士文艺骨干,有的因此被提干或转为士官。在部队工作30多年,从1993年提干任指导员开始,到2003年调离原单位到北京,10年时间里6次执行接兵任务,2次担任接兵连指导员,4次担任接兵团团长。他始终坚守初心使命,抱着对国家和军队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把兵员质量关,为部队接送了一大批优秀合格青年。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军队退休移交地方后,继续发挥余热,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被北京市通州军休所评为优秀军休干部,将奖金加自购的《弟子规》学习用品等赠给区福利院儿童。从2016年开始,应邀参加河北省饶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相关活动,用摄影形式记录反映家乡的历史,尽其所能为社会贡献力量。
迎着初升的朝阳,列车一路向西飞速行驶,时而驰骋在广阔的平原上,时而穿行在山岭中,窗外山川河流、青山绿水、城市村庄尽收眼底,景色交替,令人心旷神怡,无不感到祖国幅员辽阔,江山多娇。
一路上,许指导员一直显得心情愉悦,毫无倦意,不停与我交流,一会儿回忆当年接兵时的往事,一会儿向我了解某某战友退役后现在的情况,一会儿问我汉中的发展变化。
而早已在家乡汉中火车站等候迎接的战友们心情迫切,都想快点见到许指导员和家人,不停地给我发来信息或打来电话,询问走哪了,还有多长时间到汉中。于是,我拍了全家在车上的照片发给大家,或直接拨打手机视频,视频这头许指导员高兴地向战友们问好并挥手致意,视频那头战友们争相回敬,大声喊着:“许指导员好,我们在车站接您,欢迎您和家人到汉中做客!”
列车途经北京、河北、河南、陕西,于下午16:37准点到达汉中,历时7小时6分钟。
车站留影忆当年
走出车门,许指导员先在站台停了片刻,若有所思,又环视了一眼崭新而充满现代化气息的车站,似乎是在与几十年前留在他记忆里的那个汉中火车站进行着对比,然后才快速往出站口走。
还未走到出站口,在外面迎接的战友就看到了我们,远远地向我们招手,同时呼喊着许指导员和我的名字。一出站,七八个战友和家属一起拥上来,有的向许指导员和家人献上鲜花,有的帮着拿行李,有的紧紧握住他的手,边走边说:“许指导员好!岁月如梭,一晃30多年过去,我们终于把您盼来了!”
战友们在汉中火车站迎接许指导员及其家人
为留个纪念,我们先来到火车站广场,以车站楼顶“汉中站”三个红色醒目大字为背景进行了合影。看着眼前平坦宽阔、干净漂亮、威武气派的火车站广场,许指导员感触颇深,他说:“这个广场30多年前是新兵集结点,也是我带你们离开的地方,当时我在广场作了简短动员讲话,见证了98名战友的父母和亲友送别你们的情景,那时的广场又小又旧、又脏又乱,没想到现在发生了这么大变化,真是今非昔比呀!”
在汉中火车站广场共同回忆当年新兵在此集结离开家乡情景
合影结束,我们乘车先到南郑住宿的酒店放下行李,稍作洗漱和休整,乘车来到南郑具有标志性的广场“大汉山广场”参观。因为晚上的接风宴就安排在位于大汉山广场的一处农家乐,为提前做好准备,所以还有一部分战友早早赶到这里等待,大家在广场上汇聚,见到许指导员和家人,又是一番热闹、欣喜、激动和彼此拥抱、问好的场面。
汉山广场遇故友
在大汉山广场,许指导员惊喜地见到一位特殊的客人,这位客人名叫王希和,他是原南郑县武装部办公室主任,缘于30多年前接兵时认识,现年77岁。
战友们陪许指导员和家人在大汉山广场参观遇故友留影
事情是这样的,在许指导员决定来汉中之前,有一次,他突然向我提到王振和这个人,问此人现在的相关情况,我说从不认识,就是找,30多年过去,如大海捞针,当时没太在意,许指导员也没再说什么,一晃两个月过去。5月1日,在前往汉中的高铁上,许指导员又提起此人,只是时间久远,他对名字记忆有误,将王希和错记成了王振和,印象中感觉对方今年的年龄应该有七十六七。许指导员对此人念念不忘,我感到肯定有不一样的感情,一定是想通过这次回南郑的机会和他见个面。于是,我给退役后在老家南郑区财政局工作的战友冯汉波和在区档案局工作的战友谭振华打电话(两人善于交际、人员关系比较广)讲了这件事,希望他们尽最大努力帮助寻找。原以为是很难的事,没想到不到一个小时,战友冯汉波就给我回了消息,说动员和打听了很多人,查到那个时期在县武装部工作姓王的科长有2个,一个年龄大点70多岁,叫王希和,时任办公室主任;一个小点,50多岁,不知道是哪个。按许指导员的记忆,我们迅速判定极有可能是前者。于是,我向许指导员作了报告,他也确定说是前者,当时心情特别高兴。
据许指导员讲,之所以他对王希和记忆犹新,难以忘怀,是因为当年来南郑接兵,初到本地,人生地不熟,对县里情况可谓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知道。为尽快熟悉本地情况,迅速开展工作,他亲自登门拜访,来到王主任家。王主任不仅热情接待了他,还向他介绍了相关情况,这为接兵小组后面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了有益帮助。拜访结束,已到午饭时间,许指导员本要告辞,王主任和家人非常好客,一再挽留,请其在家吃顿便饭,盛情难却,最后他就留了下来。虽然是一顿家常便饭,但王主任和家人对他那份真诚无私的感情,让他终生难忘。
晚上的接风宴隆重而充满了浓浓的战友情,我们安排许指导员和王主任坐一起,其他战友相继落座,一个20多人的大圆桌坐得满满当当。菜很丰盛,很多是时令菜和本地特色菜。吃饭前,我们先请许指导员讲话,之后请王主任讲话,最后战友们依次作自我介绍。区明珠殡仪公司董事长,区作协党支部书记、副主席,战友兼作家戴相华向许指导员全面介绍了南郑的历史由来、人文自然和经济发展情况。知道许指导员饮食吃素不喝酒,为表达敬意,席间,战友们只给他夹素菜;轮流来到其座位旁,给其斟满茶,自己也端起茶杯,以茶代酒相敬。晚餐气氛融洽热烈,开心快乐,让我和战友们充分感受到与许多年前将我们亲自带进军营的许指导员在一起的时光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
考虑到许指导员和家人从北京过来一路舟车劳顿比较辛苦,王主任年龄较大,第二天还有活动,用餐时间不宜过长,在都很尽兴的情况下,经征求许指导员和王主任意见,九点多钟时宣布晚餐结束。一名战友负责将王主任送回家,其他战友一行将许指导员和家人送到酒店,让他们休息,可几十年没见许指导员,大家心中似乎还有千言万语要对他说,于是大家又在酒店坐下来跟他聊了一会儿,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重访当年接兵地
按行程安排,第二天上午是带许指导员故地重游,到我们当年应征入伍所在地原南郑县高台区公所办公地点和原高台区郭滩乡政府办公地点参观。经历次乡镇机构改革,原县、乡(镇)之间设立的区公所已被撤销,很多乡镇合并。高台区公所撤销后,原办公地点改为高台镇政府办公地点;郭滩乡与梁山镇合并,改为新的梁山镇,合并后办公地点放在原梁山镇政府,郭滩乡政府办公地点闲置至今。
重访当年接兵地原南郑县高台区公所办公地
5月2日一早,吴志刚、冯汉波、龚宝万、雷健、谭振华、戴相华、王军定、张汉文等多名战友开车来到酒店,接上我和许指导员及家人后,我们一起去酒店附近街上一家小吃店吃早餐。早餐安排的是被誉为汉中料理的特色小吃汉中面皮和菜豆腐,也有稀粥、豆浆、油条、烧饼、煮鸡蛋等。小吃店干净整洁,地方不大,只摆有六七张长条小桌,一下子来了十多号人,加上已有吃早点的客人,店里席无虚座。没地方坐,有的战友干脆站着。两中年夫妇老板忙得不可开交,他们服务不过来,战友们主动给帮忙,我们自己盛粥,自己调料,自己拿煮好的鸡蛋,和老板夫妇又说又笑,老板夫妇既高兴,又感激。我们给许指导员和家人分别要了面皮和菜豆腐,还要了煮鸡蛋和油条烧饼,教他们如何调拌面皮和菜豆腐的吃法。许指导员和家人对汉中料理,特别是汉中面皮早有耳闻,对这顿早餐他们很是满意,细细品尝,吃完赞不绝口。
用完早餐,我们向参观的第一站原郭滩乡政府办公地点出发,路程不远,不到10分钟,就到了目的地。待我们刚一下车,天就下起毛毛细雨,于是大家都纷纷打开事先准备好的雨伞。我陪许指导员一家坐一个车,我撑开伞陪许指导员走在前面,许指导员的家人和战友们紧随在后。经事先协调,闲置多年、一直锁着的原郭滩乡政府院子大门被管理人员打开。走进院子,看到原物原景,不禁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30多年前。30多年前我们就是从这里进行的入伍登记,从这里领的入伍通知书;院子还是那个院子,楼还是那幢楼,院子里当年的小树现在已长成参天大树,地上四处杂草丛生,人去楼空,物是人非。在许指导员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一楼,站在一些房间的窗外往里看,屋里空空如也,什么东西都没有,只见地面积着厚厚一层灰尘。许指导员向我们回忆当年接兵,与乡政府相关领导和同志共同开展工作时,他曾到过那些房间,如今所有房间都人去屋空,岑寂空荡,着实让人感慨万千。
参观完原郭滩乡政府办公地点,我们又马不停蹄地去原南郑县高台区公所办公地点。这里现为高台镇政府办公地点,战友张红林在此工作,他早早在镇政府大门口等待迎接。赶巧,当天是镇人大常委会主席何睿值班,得知我们的到来,热情接待了我们,带我们参观了镇政府大院,向我们介绍了大院的历史变迁和镇政府相关情况。镇政府办公楼还是当年区公所时的那个楼,只是之后重新进行了装修,办公楼后面当年的小平房已被拆除,建起了一幢供镇政府工作人员住宿的新楼。30多年前,我们从这里参加的入伍体检和政审,从这里领取的新兵被服(军被、军装、军挎包、水壶和黄胶鞋等),如今回想起来,那些事情仿佛如昨,恍若如在眼前。许指导员向我们讲述了当年与区公所领导一起研究工作,共同参与选兵、定兵、家访等往事,对有些人和事回忆起来,如数家珍,历历在目。他十分感谢当年南郑县武装部、高台区武装部和郭滩乡武装部对接兵干部的真诚相待。也正是由于征兵部门和接兵干部在执行一个标准的前提下相互配合、互相尊重,当年才顺利为部队选送了一批有家国情怀的适龄青年。离开镇政府时,我们高兴地邀请镇领导与我们进行了合影留念。
圆圆满满见面会
当天晚上,举行了许指导员和家人与战友见面会,按照许指导员要求,能否参加见面会不作强求,采取自觉自愿原则。一切顺其自然,见面会战友和家属来了40余人。
战友见面会留影
会前,播放了2023年“八·一”建军节为纪念入伍30年战友聚会录制的短片,安排了战友代表和家属发言,最后请许指导员讲话。
为参加这次活动,许指导员特意穿了一套没有军衔和领花的军装,他动情地说:“亲爱的战友、各位家人,大家晚上好!首先,感谢你们牺牲陪伴家人和放假外出游玩时间,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参加见面会,来看我!你们的到来,让我很感动。说句实话,30多年过去,在场的战友,有我熟悉的,也有至今我连名字都叫不上的。当初,我只是负责把你们接到部队,新兵下连,有的战友留在了本单位,我们朝夕相处工作3年;大部分战友被分到其他单位,最后再也没有见过面,也可以说我没有从个人角度对你们有过私下的关照。你们自强不息,经历了部队艰苦的磨炼,又经历了创业的艰难和在家庭、工作中负重前行,现已年近半百,没想到你们如此重情重义!非常高兴,也很荣幸能有这次跨越30年的相会。向大家汇报一下,我退休以后,为了继续发挥生命的余热作用,在河北衡水饶阳老家建了一个传统文化‘家史馆’,传承家风家教,彰显家国情怀。在‘家史馆’里存有一件十分珍贵的文物,就是我大伯许英烈士在塔山战场牺牲前未曾寄出的一封《家书》,现已成为红色经典被广泛学习宣传。为了推动健康食品的生产,我还开辟了一块‘农耕乐园’,亲自试验,推广无公害种植。”
许指导员表示,也很想知道战友们的情况,大家纷纷将自己的成长进步和家庭、工作、生活等情况进行了介绍;有的家属和孩子也积极主动发言,讲了自己的学习、工作和成长情况。整个见面交流活动充满了战友真情,具有浓浓的家庭氛围和家国情怀,使得活动寓意深远。
许指导员向大家提出期望,他说“亲爱的战友们,你们已人到中年,现都分布在市、县(区)各个部门的工作岗位,你们这批国家人才,任重道远,希望你们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互相帮助越走越稳,越走越好,不断进步。”
最后,许指导员诚挚邀请大家有时间携带家人在他故乡建设的“家史馆”做客,览大汉之分布脉络,探源中华民族之根源。
见面会上,许指导员还为战友们每人准备了一份礼物,一盒河北衡水老家比较有名的特产:饶阳金丝杂面。
我说:“战友们,此行本不想让许指导员带任何东西,怎么说都不管用,他说30多年了,两手空空来见战友不合适,非要坚持,这是许指导员的一点心意,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大家对许指导员的关心表示感谢!”
顿时,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战友和家属们异口同声地说:“感谢许指导员!”
见面会结束,按事先安排,战友家属坐第一排,手持许指导员写的“不忘初心”巨幅书法作品,许指导员和家人坐第二排中间,其他战友分别站两边和第三排,全体人员进行了合影留念。
看望三位老妈妈
许指导员此次汉中之行,专程看望了3位战友的母亲。其实,他也想再看更多战友的父母,因时间关系,未能如愿。3位母亲,3名战友,3个家庭,都有不同特殊情况。
首先看望的是战友李汉全的母亲。多年前,汉全以优异的文化课成绩和过硬的军事素质,从驻河北承德老部队考入石家庄陆军学院,毕业后还回到老部队工作。后因缘分和许指导员夫人的一个侄女走到一起,结为夫妻,最后转业安家在河北衡水,与许指导员同住一个县城,彼此成了亲戚,可谓亲上加亲。汉全有两个孩子,大孩患病身体不好,岳父年高体弱卧床不起,他既要照顾老人,又要照看孩子,忙得多年也出不了一次远门。在汉中老家,其父亲走得早,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将兄弟4人拉扯长大,分别成家立业,事业有成。母亲今年83岁,身体也不好,“五·一”节放假前刚从医院出院回家。好在陕西老家的母亲有3个哥哥无微不至的照顾,为汉全减轻了负担,可他心里还是时常惦念着母亲,时不时给母亲打个电话或寄点钱,以表孝敬和思念。许指导员这次到汉中来,他也很想回来陪伴,但力不从心,实在走不开,深感愧疚,电话中一再向许指导员和战友们道歉自责。当我和战友们陪许指导员及家人一行来到家里,看到老人家气色很好,心情也好,都很高兴,大家与母亲和家人拍了合影照、录了视频发给汉全,汉全看后很是感激。
接下来看望的是战友谭振华的父母。看望二老,缘于参观完原郭滩乡政府办公地点后,许指导员隐约记得谭振华家就住附近,而且非常近,问我确定是不是,我说是,就几百米距离,开车一脚油功夫即到。许指导员当即临时决定调整行程计划,先到振华家,去看望一下两位老人。在我的印象中,振华的父亲今年75岁,母亲76岁。于是,我和战友们赶快就近找超市,去买看望的礼品,买完付款时,许指导员拦住我们不让付,非要自己付,你推我拉相持半天,实在没有办法,最后我们只好尊重许指导员的意见,由他付了礼品钱。来到家,只有母亲一个人在,老人家正坐在门口休息,当得知来的客人是30多年前接兵领导,她很激动,有些吃力地站起来,一边请许指导员进屋里坐,一边要给大家倒水。许指导员紧紧握住老人的手,让她别动,先坐下,随即自己坐老人身旁,亲切地问老人身体情况,生活可好等等。与此同时,战友们赶忙帮着倒水,振华则跑到屋后去叫正在地里干活的父亲,父亲得知后马上停下手里的活,匆匆赶回。见到许指导员,纯朴的老人连手都没顾得上洗,一边打招呼,一边从兜里掏出香烟要给许指导员发。许指导员马上起身先请老人与其老伴坐一起,并微笑着说:“感谢老人家,我不会抽烟。我们是见过面的,30多年前进行新兵家访,我来过你们家。你们很有福气呀,养育了振华一个这么懂事孝顺的好儿子。”许指导员话音刚落,发现振华母亲说话喘气喘的有些厉害,马上关切地问振华,母亲呼吸不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去医院检查过没有?振华对许指导员说母亲患有慢性哮喘病,已有很多年了,为此家里常年备的有氧气罐,严重时他或妹妹妹夫都会及时送母亲到医院治疗住一段时间。听完,许指导员伸出大拇指,满意地给其点赞,两位老人也露出幸福的笑容。
许指导员和家人专程到家看望战友龚宝瑞的母亲
第三位看望的是战友龚宝瑞的母亲。许指导员是宝瑞人生中遇到的一个恩人,当年他来南郑接兵时,看了宝瑞在家乡《汉中日报》和《作文旬刊》发表的作品,觉得宝瑞有文字特长,将其作为特长兵特招入伍。宝瑞到部队后,认真学军事、学文化、学业务,积极肯干,勤奋上进,先被选调到原北京军区机关工作,后参加全军军事院校招生考试,考入国防科技大学政治学院,军校毕业后又回到军区工作,现转业在中央和国家机关某部委工作。所以说,如果不是30多年前遇到伯乐许指导员的关心,就不会有其今天和人生所走的高度。在宝瑞眼里,许指导员作风朴实,身上始终保持着一个革命军人的优良传统。他深深记得当年许指导员在同乡也是应征青年王宇龙的带路下,长途跋涉不辞辛苦来到他家进行家访的情景。许指导员到家一看,见呈现在眼前的几间低矮破旧的土坯房,屋里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一贫如洗,心里感到很不是滋味。宝瑞父亲母亲一见到他,听说是接兵领导,心里甚是激动,父亲急忙用衣袖拭去凳子上的灰尘,请许指导员和王宇龙坐下休息。母亲则又是给他们倒水,又是忙着拿鸡蛋和醪糟准备要给他们做吃的(当地农村有个风俗,就是尊贵的客人来到家里,都要先给煮一碗荷包蛋或鸡蛋醪糟招待),许指导员见状,赶忙起身拦住宝瑞的母亲说:“老人家,不用忙着做吃的了,您的心意我们领了。我们此行的目的是做家访,主要想了解一下孩子和家里的情况,时间比较紧,我们一会儿就走,还要去另一个新兵家里做家访。”这次家访,许指导员在宝瑞家就喝了几口白开水,将家里的情况全部记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完后就离开了。新兵启程时,许指导员将在汉中完成任务期间买的一把几乎没用崭新的雨伞,特意送给宝瑞的父母作为纪念,用意有二:一是只要两位老人看到这把雨伞,就如同看见远离自己置身军营的孩子;二是它可以在未来的日子里为两位老人遮风挡雨。许指导员对宝瑞父亲母亲的关心,让两位老人感激涕零,深铭于心。如今,宝瑞的父亲早已去世,已年届86岁高龄的母亲只要一想起许指导员送伞这件往事,心里就非常感激。今天许指导员再次来到宝瑞家看望宝瑞母亲,不但表现出许指导员对宝瑞母亲的关心,也深深体现了人民军队干部对军属那种始终不渝的关心和爱护。
行走山水看巨变
汉中是“两汉三国”历史文化沉淀最为厚重的地方,是“天府之国”“鱼米之乡”,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还是全国最宜居的城市之一,被誉为“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
过去30多年里,汉中乘着改革的春风,迈着时代的步伐,奋发图强,力争有为,城乡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撤地设市,由原汉中地区改为汉中市;西汉高速路通车,缩短了汉中去往西安时间;飞机通航,开通了汉中至全国多个城市的航班,实现北京直飞汉中;有了高铁,使汉中到西安和成都更加便捷。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把汉中带进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乡村景象不断改观,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特别是近年来,汉中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开发文化旅游资源,使汉中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城市和乡村到处都有美景,旅游市场持续火爆。
为了让许指导员观看并感受一下汉中这30多年来的巨大变化,趁他这次来南郑之际,我们带他去汉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景点,诸如黎坪国家森林公园、武侯祠、武侯墓、天汉胜境、汉中博物馆、拜将坛、诸葛古镇、天汉湿地公园等地方进行了参观游览,不仅观了山看了水,还游览了历史文化古迹。
作者陪许指导员在黎坪国家森林公园参观
在黎坪国家森林公园,一位在当地镇政府工作的战友刘军,早早等在景区大门口迎接我们。他从部队退役后就被安置在镇政府工作至今,酷爱摄影,业余时间拍摄了许多黎坪景区风景照片,为黎坪旅游事业发展做了多年义务宣传,他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可谓了如指掌。他带我们走了最经典最省时的旅游线路,并义务承担讲解。进入景区,我们时而乘车,时而步行,每到一处景点,都驻足仔细观看一番,许指导员对这里的奇山秀水赞叹不已,特别是核心景区中华龙山,他被岩石表面沟壑纵横、奇石鳞次栉比,宛如巨龙蜿蜒爬行的龙山独特地质地貌震撼,并为大自然鬼斧神工塑造天地万物的功力惊叹不已。
中午用餐,我们在景区大山深处选了一个农家乐,没想到女主人是当地一个村的党支部书记,胸前佩戴一枚鲜红的党徽。女书记不但人很纯朴,而且心灵手巧,到家没等多长时间,她就给我们做了一桌色、香、味俱佳的地地道道农家菜,还免费让我们品尝了她家自酿的新鲜桑葚酒。许指导员是有40年党龄的老党员,今天在这秦巴山区大山里的一个农家乐,偶遇一位扎根我们党最基层党组织的党的女书记,还是第一次,感到很惊讶,就党建、农村基层工作、如何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等问题与她进行了交流。他为女书记的默默无闻、勤劳能干感到敬佩,为我们党的政权牢牢巩固、坚不可摧感到欣慰。最后,他祝愿女书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带领村民致富前进;把农家乐经营好管理好,使全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富余,越来越红火。
来到兴汉胜境,在景区工作的战友武超,提前到停车场等待和迎接我们。在他的关心和陪同下,与许指导员一行,我们参观了汉文化博物馆、兴汉城市展览馆,观看了汉文化史诗长歌《汉颂》演出。走进汉文化博览园,令人恍若实现了穿越,来到了汉代,所有建筑呈汉代风格,很多工作人员和游客都身穿汉服。在室内参观,就像置身金碧辉煌的宫殿,气势恢宏,令人眼花缭乱;360度全方位无死角的超视觉浸入式观演舞台,令人震撼,演出非常精彩。在这里,我们还了解到了“两汉三国”时期的很多著名历史故事,看到了“创汉三贤”张良、韩信、萧何,“兴汉三贤”张骞、诸葛亮、蔡伦等历史人物的雕像,被这些故事和人物深深吸引。
在兴汉胜境参观汉文化博物馆留影
在武侯祠、武侯墓和诸葛古镇,听完讲解员给我们介绍关于三国时期蜀汉名臣诸葛亮的故事,大家感到,诸葛亮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以其卓越的智慧、高尚的品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最后,博学多识的许指导员教导我们,诸葛亮忠君爱国,这个参观很有意义,我们又接受了一次思想洗礼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退役军人和党员,我们要永远做到心系国家和人民,爱岗敬业,终生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勉县武侯祠听讲解员给大家介绍关于三国时期蜀汉名臣诸葛亮的故事
参观完汉中博物馆、拜将坛,许指导员和战友们产生一个共识,即汉中博物馆是汉中千年历史的缩影,参观这里不虚此行。作为国家二级博物馆、陕西十大博物馆之一,馆藏展品丰富,馆内有石刻十三方,《辞海》封面字便来自此处;“石门十三品”是镇馆之宝,被誉为国之瑰宝。《石门颂》被称为“汉隶之极作”,《石门铭》是研究中国书体演变的珍贵实物,也是书法界的一座里程碑。博物馆历史悠久,汉风汉韵源远流长,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拜将坛属著名“西汉三遗址”之一,集遗址保护、文物收藏、保管研究、展示教育、园林景观、文化旅游于一体,是汉中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有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教育和国防教育的积极作用。
天汉湿地公园是汉中市城区汉江段上一个著名网红景点,对此处,大家也留下深刻印象。公园自2012年开始启动建设,东起汉江桥闸,西起沙沿沟口,总面积9.81平方公里,水域面积6.33平方公里,是集汉江度汛、生态修复、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河流型湿地公园,也是一个综合水利风景旅游区。公园面向市民免费开放,空气清新,绿树成荫,小桥流水,野趣浓郁,风光秀丽,是汉中绿水青山生态画卷的“城市名片”。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汉中考察,称赞天汉湿地公园是市民的“幸福园”。大家游走在公园里,远眺天汉楼、汉水女神塑像和摩天轮,无不感到汉中这座城市悠久历史与现代文明共融,是一个极具潜质、欣欣向荣的美丽之城。在公园天汉大桥段,我们发现江边离大桥不远处静静伫立着一截桥墩,心生好奇,经了解,才知道这是30多年前我们离开家乡到部队乘坐大卡车时通过的那座老桥拆除后保留下来的一点遗址。通过它,所有汉中人不仅可以看到过去那座老大桥的位置,还可以回忆过去岁月里发生在那座大桥上的一切。它既是一种见证,也是一种承载。
许指导员和我们在汉中参观的最后一个景点是南郑凤凰山水库玫瑰园,据说该玫瑰园是陕南规模最大的玫瑰观光地。园中玫瑰和月季种植面积达310余亩,玫瑰和月季品种多达几十个,走进园中,花团锦簇,那红、黄、粉、紫、黑各种品种的玫瑰花、月季花,绚丽多姿,争奇斗艳,再加上阵阵扑鼻的香气,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瞬间陶醉。这个玫瑰园是一个集农业种植、观光旅游、乡村振兴示范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园区。徜徉花海,微风吹拂,赏花嗅花,令人心旷神怡,许指导员和我们都情不自禁地说:“太美了!实在是太美了!!如果我们国家的农村都像这个样子,农村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花园式农村’了。”
殷殷寄托不了情
尽管30多年过去了,许指导员对自己来陕西南郑接的我们这批兵印象最深、感情最浓……
作为指导员和长辈,他心里始终装着我们,时刻惦念着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希望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胸怀祖国、心怀人民,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书写人生华章。因此,在多个场合,都没忘记对我们传达他的谆谆教诲和殷殷寄托。
在见面会上,许指导员看到战友们带着家属和孩子,并听说很多孩子非常优秀,高中毕业考上国内一些重点大学,完成学业后顺利就业,有考上国家公务员的,有当上人民教师的,也有子承父业参军入伍投身国防多次立功受奖的,家庭都很和谐、美满、幸福。为此,他深情地对我们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个家庭的繁荣,离不开良好的家风、家教,也离不开家长的示范、引导、以身作则。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千家万户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每一个家庭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我们只有把家庭建设好了,国家才会繁荣富强,民族才会振兴崛起。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在家尽孝,为国尽忠。30多年不见,今日喜闻战友们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幸福,我打心眼里高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作为7O后的你们,现在正是国家的中坚力量,你们要志存高远,肩负起历史和时代使命,勇于担当,开拓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在战友龚宝瑞家,许指导员看望完宝瑞的母亲后,拿出一幅他提前画好的巨幅国画走到屋外院子里,请战友雷健和龚宝万手持画卷展开,面对宝瑞所有在场的家人、亲戚和战友,他亲自讲解这幅画包含的深刻内涵。画的内容是一群骆驼行走在沙漠之中,一位面带微笑、头裹白围巾、身穿红衣的女子坐在一头骆驼上,骆驼前面欢快地奔跑着一只小狗。许指导员指着画作深情地大声对大家说:“亲爱的家人和战友们,你们现在正值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是家里的顶梁柱,也是单位的骨干,一年365天既要承担照顾好父母、孩子的责任,还要千方百计把工作干好。就像这沙漠中一匹匹负重前行的骆驼一样,只有发扬隐忍、顽强、坚毅、不屈不挠的精神,才能走过荒漠,到达绿洲。希望家人和战友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多想想骆驼,发扬骆驼精神,勇敢面对,泰然处之。”许指导员的话对每个在场的人都有启发和激励,引起大家心灵的共鸣,大家鼓掌叫好。
许指导员临来之前,还另外准备了几幅书画作品,原想如果有战友喜欢就赠送给大家做个纪念,没想到在见面会上讲完后,大家蜂拥而至,瞬间作品被一抢而光。见有的战友没拿到,有些失望,许指导员当即表示会专门安排时间实现大家的心愿。经与许指导员商量,我们将这个心愿落实放在了假日最后一天(5月5日)。在区住建局工作的我同学何小东的关心下,联系了一个与其关系要好喜欢书画艺术的朋友的工作室,他一早从家里赶过来,请大家用完早餐后,专门陪许指导员和我们来到工作室。工作室的主人很热情,因都是搞艺术的,相互切磋,有共同语言,他和许指导员见后很投缘,一见如故,谈笑风生,很快聊到了一起。许指导员逐一征求战友们意见,是想要字还是画,有的战友要字,有的要画,还有的两者都要。写字比较快,作画慢,而且很占用时间,为满足所有战友的需求,匆匆用了午餐,中午也没休息。实在忙不过来,许指导员的儿子、北京语言大学教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许浩为战友们写字。父子密切配合,为战友们画出了一幅幅精彩绝伦、弥足珍贵的画作,同时也写出了一幅幅神完气足、美观漂亮的书法作品。战友们拿着那些还散发着浓浓墨香的书画作品,如获珍宝,内心的喜悦无以言表。许指导员给战友们作的画同为骆驼,寄情其中,希望大家多向骆驼学习,一步一个脚印,迎着心底的那束光往前行,勇敢面对挑战,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送君离别难分舍
中国历来有个传统习俗,对远道而来尊贵的客人,无论官方,还是民间,第一顿饭一般会安排接风宴,离别时安排饯别宴。为了表达对许指导员和家人来南郑看望众战友和战友家人的感谢,我们对许指导员和家人5号晚上离开汉中这最后一顿饭很重视,做了精心准备,提前预定了一个具有浓郁的汉中菜特色的地点:秦岭里。
考虑到是19:06点的动车,我们将晚餐时间定在16:00点开始,想着离别时刻,大家一定会还有很多心里话要讲,晚餐时间长一点,战友们和许指导员能再次充分叙聊;提前半小时检票进站,18:30点左右到火车站即可。
没想到,许指导员信守诺言,一定要给战友们把画都画完了才肯结束,原计划16:00点开始的晚餐,一直等到17:30点才进行,看着许指导员满意和高兴的样子,战友们也都跟着高兴。
离别总是难舍,晚餐后,战友们都要到车站一起送许指导员和家人,最后5辆车形成一个车队,紧紧跟随,一路向火车站驶去。
到站后,战友们争相给许指导员拿行李,护送许指导员和家人进站。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通过安检,到检票进站口,我们和许指导员及家人作最后合影留念,一一与许指导员拥抱告别,集体目送全家通过检票进站。
当许指导员和家人在我和战友们目光中渐行渐远时,我和战友们心中都突然产生一种离别的伤感,眼泪禁不住湿润眼眶,那首曾耳熟能详、百听不厌的描写战友送别的歌曲《驼铃》的旋律,仿佛骤然在我们耳畔响起,久久不能散去……
后记:此次许指导员和家人来汉中,战友们高度重视,精心筹备,热情接待,多名战友牺牲“五·一”假休息时间,携家属全程陪同,许指导员和家人十分感动。受工作、生活在西安的另一名战友李保华之邀,许指导员和家人5月5日晚离开汉中到西安。整个出行结束回到家,许指导员第一时间给我发来短信,说他和家人这次到陕西南郑和西安之行,我们安排得很周到,他享受了最高出行待遇,很愉快很高兴,感谢战友们的热情接待和陪侍。我给他回短信则说,许指导员您太客气了,我们都是您接的兵,你们来汉中看望我们,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样,我们都很高兴,我们能为你们做点事都是应该的。你们这次陕西行可谓探亲之旅、战友重逢之旅、感受汉中30多年巨变之旅、吉祥之旅。遗憾的是相聚时间短暂,有很多地方没去,还有很多战友没来得及见,总感觉陪你们还不够尽兴,欢迎您和家人下次再来汉中……(文/岩默)
(责任编辑: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