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六月,河南省太康县160万群众进入广泛开展的“咱村有戏”活动之中。10911名戏曲文化志愿者沉到乡村社区、深入群众,为百万群众演“心”戏、创大戏。5月下旬以来,文化志愿者在太康县老冢镇刘寨村小学与40多个孩子一起唱响道情戏;民营梅园豫剧团26名志愿者走进村敬老院为230多位老人送新戏;县城关镇社区23个业余文艺团体的260多名志愿者在社区、公园、街头奏响新编戏曲锣鼓,为居民送欢乐;太康道情艺术传承中心的志愿者走进常营镇五子李村“咱村有戏”广场,与2100多来自各村的村民用戏曲声、鼓掌声、欢笑声,为这里的“咱村有戏——每日有活动、天天有市集”助力。
太康县历史悠久,古为伏羲时代京畿,夏朝戈国故地。这里文化璀璨,名人辈出,文化土壤肥沃,孕育出灿烂的文明和厚重的戏曲文化。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天下第一美誉的太康道情剧种就发祥在这里。今年以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太康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按照河南省文旅厅《关于印发‘豫出彩·一起来’2024文化惠民活动方案》的部署,三策并举、因地制宜,组织万名戏曲文化志愿者到基层广泛开展戏曲文化活动,激活戏曲文化因子,推进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有力地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是守正创新,引导群众在田间地头创“心曲”。太康县在开展形式多样的“咱村有戏”活动中,既发挥群众戏曲文化活动惠民乐民的作用,又在“我的活动我做主,咱的戏曲咱来唱”的基础上,进一步号召206个专业、业余戏曲团体、乡村文化合作社的骨干,到基层去、到生活中去、到百姓身边去,重点培养、引导一批有基础的乡村街道群众开展“听党的话,选身边的事,编自己的戏,鼓振兴的劲”的创演“心曲”活动,进而在“编演新戏、唱响村歌、同绘村画、聚焦文创”活动中,孵化出一大批创作乡土文化作品的乡土秀才、草根编剧,编创出一批传播党的声音、为高质量发展鼓劲加油的新作品。太康县五里口乡申庄村村民路海港和路新港两兄弟,在对传统戏曲、乡村艺术创造性转化中推出了“太康手舞”,先后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河南、安徽、河北、山东等16个省市卫视频道的大型演出,全网粉丝达800多万。太康县乡村文化合作社创作的村艺《最美是咱太康戏曲花》、村歌《五子李,我的家园》、村画《书画乡韵五西村》等7件作品,在参加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旅厅等主办的全省乡村文化合作社作品比赛中荣获十大最佳作品奖。
三是文化赋能,推进乡村文旅融合唱大戏。太康县委、县政府秉承“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深厚的文化滋养,离不开坚强的文化引领,更离不开持续的文化赋能”的理念,明确要求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在组织万名戏曲文化志愿者走进基层展开“咱村有戏”系列活动中,深挖文化底蕴、传承戏曲文脉、展示文化魅力、提升村民素质,赋能续航乡村文化的发展振兴,万众同心唱响乡村振兴大戏。太康县在“咱村有戏”活动中,提出“推动五个环节,助力乡村振兴”。即以优秀戏曲文化“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文化保护利用,推动特色文化品牌创造,推动文创产业发展,推动‘美丽乡村、美丽民居、美好风情’融合出彩”。今年以来,“咱村有戏·太康出彩”系列文化活动成为太康文旅融合新的联结点,活动不断拓宽、文化资源与产业发展不断壮大、村容村貌不断提升,孝老爱亲新风互融互促拓宽出新的路径。为打造闪亮的文化旅游品牌,清集镇在扶乐成村先后举办了两届“两汉古韵·扶乐新风”传统文化节,戏曲节目表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出、书画展览、农副产品展销等沉浸式、体验式、场景化的民俗文化活动,引商贾汇集,招八方来客。每天近万名旅客和群众摩肩接踵、流连忘返,感受乡村民俗风情,体验传统节日文化。常营镇五子李村持续开展的“咱村有戏”系列文化活动,带动了周边方圆二三十里热爱文艺的群众来这里聚集,带动起夜经济的发展,形成村庄文化夜市。
在优秀戏曲文化“五推动”活动中,普通村民快步蝶变为有文化的村民,五里口乡五西村2972个村民中,有相当一部分参加了戏曲、舞狮、高跷、竹马旱船、盘鼓、书画等多个传统民间文艺队伍,在活跃的乡村文化活动中,成立起河南省首个拥有217名会员的村级文联,“村文联”下辖的5个协会,拥有省级以上各类会员达34人。此外,五西村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推动产业兴村。村里建成蔬菜大棚50多座和大型养羊场,带动村里相继建设分厂,发展养殖业。同时,利用地域优势,发展服装加工、建筑材料等产业,吸收了一部分外村村民就地转移就业,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中央宣传部等表彰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李道畅 颉丰义 王红军)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