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环境能源>正文

梦在青山绿水间——陕西省延长县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侧记

2023-09-25 16:43 来源:《祖国》杂志

    《祖国》杂志叶海峰 文图/任世民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在人们的心中,延河已不仅是陕北高原上一条普通的河流,更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民主的历史进程中一条壮美的名河,成为一种时代精神的图腾。


    陕西省国家储备林基地项目   受访者供图
    延安的母亲河、黄河心脏地带一级支流,延河波涛滚滚。在它流经的最长河段处,就是延安市延长县。
    2020年10月28日,陕西省首个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陕西省延长县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在红色延安延河水畔开工。延长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文明立县”战略,积极稳妥推进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截至2023年5月底,提前2年完成主体建设任务,在全省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上作了《储备生态美丽和幸福》的经验交流。

    作为陕西国家储备林基地项目的建设者,陕西林业集团有限公司积极拓展陕西生态治理新空间,开启了国土增绿机制的再一次跨越,为实现大型营造林工程系统化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样板示范。


    陕西省国家储备林基地项目   受访者供图
    为了“绿色”梦想砥砺前行
    在2020年,国家在陕西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项目,让陕西林业集团有限公司找到了与国家政策相契合的最佳节点和时机——项目于2020年10月28日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建设单位为延长县人民政府和陕西林业集团共同注资成立的陕西林业集团延长翠屏生态开发有限公司,总建设规模5.28万亩,其中人工集约林栽培5.08万亩、林下山地苗圃建设2000亩;总投资4.79亿元,其中自筹0.99亿元,申请国开行贷款3.8亿元,贷期30年,利率4.85%;规划建设期8年、经营期22年。
    项目建设涉及延长县黑家堡、交口、张家滩3镇22个行政村95个自然村,截至2023年5月底,完成人工集约栽培林5.08万亩,林下山地苗圃移栽定植松柏苗208万株,占计划任务的100%,提前2年完成5年建设任务。

    对于陕西林业集团有限公司来说,国家储备林基地,储备的不仅仅是林木,储备的更是生态、美丽和幸福。


    陕西省国家储备林基地项目   受访者供图
    “多种融资新模式”一切只为绿色陕西

    在延长县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开工仪式上,陕西林业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国家储备林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最大的林业生态工程,也是最优惠的林业投资项目,长周期、低利息的国家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林业融资难的问题。陕西省储备林目前已规划420万亩,总投资将达到230个亿”,这等于是陕西林业集团向全省人民立下了军令状。


    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复工仪式   受访者供图
    根据《陕西省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19—2035年)》,在科学布局、集约经营、突出重点、融资担保、市场化运作和示范引领原则的指导下,项目采取“法人借款、集团担保、收益还款、林权抵押、政府增信”基本模式建设的同时,鼓励各地用活用足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政策,积极探索、“林权抵押+政府增信”、企业自主经营等多种融资新模式筹措生态建设资金。
    在这种融资新模式中,贷款、还款主体为省林业集团控股的“陕西林业集团延长翠屏生态开发有限公司”,贷款担保为省林业集团,林权抵押为省林业集团的子公司,收益还款靠骨干苗圃、林下经济和碳汇开发,政府增信为县、镇政府搞好协调服务和保障工作,不承担还款任务。
    同时,推行“统一规划、分区治理、两季栽植、三季整地、四季管护”建设模式。根据全县自然立地条件,将项目区划为黄河沿岸生态修复区、北部残塬水土流失治理区、延河两岸提质增效区3个作业区,实行春秋两季栽植、春夏秋三季整地、常年巡林管护,确保建设成效。
    作为陕西省国家储备林基地统贷统还平台和组织实施方,陕西林业集团有限公司牢固树立“投行思维”,先后与15家央企通力合作,拓宽林业投融资渠道,在涉林抵押、风险准备金等关键方面,集中零散项目、多元风险资金、增信措施叠加,使开发性金融政策在陕西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中用准用实。
    陕西林业集团延长翠屏有限公司建设的储备林建设项目中,包括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中幼林抚育、支撑体系以及符合信贷投向的国家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森林城市、林业扶贫等林业生态建设重大项目。目前,延长县、志丹县、华州区、西乡县等15个县(市区)已签署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合作协议。
    “四区五带”流淌出浓浓的绿意
    以“陕北增绿、关中增景、陕南增效”为目标,在陕西省国家储备林建设中,陕西林业集团有限公司遵循陕西“四区五带”内各自区域生态空间特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生态修复过程中,突出适地适树,科技兴绿,应用“三大技术”抓质量。一是推广抗旱造林技术。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综合采取良种壮苗、容器钵造林、保水剂生根粉应用、挖大坑表土回填等10项造林技术,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目前人工集约林栽培的苗木成活率达到95%以上。二是采用针阔混交营林技术。优先选用油松、侧柏、樟子松、小叶杨、杜梨等5种乡土树种,实行针阔混交、乔灌混交等6种营林技术,优化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增强森林抗病抗逆能力,有效维护生物多样性。三是运用科学信息技术。采取无人机测绘、ARCGIS数据矢量化管理、GPS打点定位法、奥维地图等现代科技手段,核实工程面积,验收工程质量,计量栽植密度,有效提高测算精准度。
    突出高位推动,合理用绿,建立“三项机制”抓保障。一是组织协调机制。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直18个部门及项目所涉镇街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具体负责项目的协调、服务、保障和监管工作。各镇街、村委及其村民小组也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形成齐抓共管合力。
    目前,陕西全省国家储备林正在在全省53个县(市、区)徐徐铺开。通过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着力培育储备乡土林种,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努力营造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建成了一批集约化经营、高标准管理的储备林基地。

    按照陕西林业“十四五”规划,陕西林业要在总体“由黄变绿”的基础上,推进“由浅绿向深绿转变”,实现绿水青山指数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持续增加、森林城市全覆盖,初步呈现“绿色陕西”。2026年至2035年,陕西将推进“由绿向美”转变,重点做好提质增效、系统治理等工作,初步建成“山清水秀的陕西”。2036年至2050年,持续推进“由绿向美”转变,建成更高质量“山清水秀的陕西”。


    陕西省国家储备林基地项目   受访者供图
    “由绿向美”实现质变的升华
    陕西林业集团董事长方有为充满激情地介绍:如果“从黄到深绿”,是陕西林业实现量变的开始。那么,“由绿向美”,就是陕西林业生态实现质变的升华。而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就是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生态空间绿色革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摁下了快进键。
    延长县国储林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可新增森林面积5.08万亩,提高森林覆盖率1.4个百分点,不仅改善林分质量,丰富生物多样性,而且增强生态安全,对我县树种立木资源储备、碳汇交易项目储备、珍稀珍贵野生动植物资源储备以及无形生态产品增值储备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涵养水源保育土壤。森林涵水保土效益主要体现在减少水土流失、保存土壤肥力、防治泥沙滞留和淤积等方面,根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计算,基地的森林生态系统可每年涵养水源量520.5万立方,价值156.1万元,森林生态系统固土价值达164.6万元/年。
    维护生物多样性。森林在生长过程中不停地从周围的环境吸收各种矿质元素并固定在植物体内,对降低下游面源污染及水体富营养化有重要作用。根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计算,基地森林生态系统积累营养物质价值为270.9万元/年,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达5554.3万元/年。 
    助力森林产业发展。近年来,陕西林业集团延长翠屏有限公司在延长县森林生态防护、自愈能力持续增强,以走进森林、回归自然为主要特点的森林旅游成为新热点,开展“森林+”系列旅游活动的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根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计算,基地森林防护功能价值为59.15万元/年,森林游憩价值可达0.49亿元/年。

    陕西林业集团董事长方有为向记者介绍,预计到2025年,陕西全省将建成国家储备林基地168万亩。2035年,全省国家储备林基地将覆盖53个县(市、区),基地面积达到420万亩,其中人工林集约栽培54.6万亩、现有林改培365.4万亩。届时实现一般用材林基本自给,珍稀用材树种种植面积稳定扩大的目标。


    陕西省国家储备林基地项目   受访者供图
    陕西,全国地理空间的心脏地带,生态空间的“C位”,是唯一一个全境都在黄河与长江干流之间的省份。秦岭之“芯”在陕西,黄河之“芯”在陕西,长江最大支流汉江在陕西。在陕西建设国家储备林,就是在保护中华祖脉秦岭、保护母亲河黄河长江。

    如今,骊山国家森林公园有森林植物300余种,野生动物和鸟类3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92%以上。古城西安,森林覆盖率近50%,成功创建了国家森林城市。同时,在秦岭陕西范围,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2.95%,森林蓄积达2.26亿立方米,成为中国顶级生态空间。为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宏伟目标,实现“从浅绿到深绿”的历史性突破,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支撑。


责任编辑:赵娜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